維基專題討論:年號
本專題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維基專題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年號的消歧義
- 我打算編寫年號條目。有幾個疑惑:
- 有些年號被多位皇帝使用,那麼在編寫的時候,應採取「消歧義」頁的方式(如廣運)?還是採取「同頁內分別說明」的方式(如大德)?
- 目前基本採用前者。不過年號條目內容不多,合併起來寫作不僅省力氣,也顯得不浪費空間。(當然,對於wiki條目數統計來說,有點吃虧,呵呵)
- 少數年號與地名相衝突(如大同,紹興),應該如何解決?見talk:大同。
--Hamham 10:02 2005年4月28日 (UTC)
- 我覺得不相干的東西則不宜放在在一頁,所以第二種情況肯定應該消歧義。至於同類相關事物,各自有足夠內容的,還是消歧義好。至於年號,就同頁內分別說明吧。--Louer 15:29 2005年5月1日 (UTC)
年號條目的命名
近來看到年號條目中的消歧義的命名方法有點亂,當維基為一年號為例。一時用年號全名,即維基。一時用年號名字 (年號),即維基 (年號)。一時用年號加其他名稱,例如維基 (漢朝)等。例如大慶,西夏兩位君主和清朝三位起義領導都用上它,那要如何命名來防止誤會?
由於一位領導一定在指定的一段時間內只使用一個年號,例如漢武帝在建元年間一定使用建元,不會同時使用後元,元鼎等。所以我建議用領導的稱號為消歧義。稱號的方法便根據維基既有的中國君主命名法來做:即是兩漢至隋朝的君主使用諡號、唐朝至元朝的君主用廟號、明清的用年號、其他的和開國君主用君主本名。所以大慶的情形便成爲:大慶是地名條目、大慶 (夏仁宗)是李仁孝的條目、大慶 (李元昊)是李元昊的條目、大慶 (王耀祖)是王耀祖的條目、大慶 (王大叔)是王大叔的條目、大慶 (黎樹)是黎樹的條目。另外這個方法還可以引申到其他非中國年號的條目,例如日本,越南等。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16:18 2005年12月14日 (UTC)
- 基本上是沿襲日文版的做法。當一個年號名稱沒有其他歧義時,就使用維基這樣的命名。而一個年號名稱有其他歧義,而年號方面的歧義沒有,就是說只有一個年號使用該名稱,則採用維基 (年號)的做法。而又多個年號同名,則使用「年號 (朝代名稱)」來區分。使用大慶 (王大叔)有一個問題,就是一些年號可能幾個皇帝共用,或者幾個政權共用。例如西晉晉愍帝的建興 (晉)年號,在前涼繼續沿用,前涼有5個皇帝都使用這個年號。我認為,基本上能夠區分開就好,一般用朝代來區分已經能夠區分開了。此外大慶 (王耀祖)、大慶 (黎樹)比較會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年號--百無一用是書生 (☎) 01:36 2005年12月15日 (UTC)
- 書生的意見不錯,一些年號當然可能幾個皇帝共用,或者幾個政權共用。例如建興年號,在前涼繼續沿用,前涼有5個皇帝都使用這個年號。如果有需要,可以寫建興 (劉禪)、建興 (孫亮)、建興 (李雄)、建興 (晉愍帝)、建興 (前涼)、建興 (慕容垂)和建興 (大仁秀)。由於前涼的建興年號一直使用至張玄靖在位時,有需要的話可以改寫成爲建興 (張寔)、建興 (張茂)、建興 (張駿)、建興 (張重華)、建興 (張曜靈)、建興 (張祚)、建興 (張玄靖)。但是根據閣下的方法,西夏兩位君主和清朝三位起義領導都用上大慶年號,那麽西夏李仁孝和西夏李元昊是不是都用大慶 (西夏)作爲條目名稱呢?同理,王耀祖、黎樹、王大叔的年號是不是全部都用大慶 (清)呢?在下的統一的方法確保每一次年號的使用都有一個個別和獨立的條目來表明,無需在特定某個特定的情形下一時使用朝代,另一時又用人名。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4:30 2005年12月15日 (UTC)
- 另外,有人可以說王耀祖、黎樹、王大叔的年號有幾多資料可以寫嗎?放在一起便可以嘛。那麽擧個著名例子:元世祖和元順帝都是使用至元年號,元世祖的那個歷30年的至元有馬可·波羅的來華、南宋的覆滅、文天祥之死。元順帝的那個歷6年的至元有脫脫和伯顏。應該不可以只用一個至元條目來表達兩個時代吧。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4:56 2005年12月15日 (UTC)
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大量多個政權使用同一年號的例子。前面所說的建興 (晉),在前涼沿用而不是使用同名年號。這是有區別的。建興 (晉)只用到建興四年,而前涼繼續沿用,也就是繼承這個年號,或者奉這個年號的最初使用者為正統,從建興五年一直用到建興四十九年(注意並不是從元年開始)。像這樣的年號,我不知道是按照每個帝王分開建,例如建興 (張寔)、建興 (張茂)、建興 (張駿);還是建興 (晉)和建興 (前涼)兩個,因為前涼的建興是歷經幾個帝王一直沿用,只是一個年號;或者只使用建興 (晉),而把前涼的建興也寫在一起,因為前涼的建興和建興 (晉)實質上是一個年號,而不是多個同名年號。看日文版,就是如此處理。我也覺得從年號概念上看,建興 (晉)和建興 (前涼)其實是同一個年號。而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50 2005年12月15日 (UTC)
- 關於書生提到的「奉年號」的問題,建興 (晉)可以包括前涼的時期。那麽建興 (晉愍帝)可以代表了。但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在下的方法使用「年號 (建立該年號的君主名稱)」簡潔地來分別個別君主自己建立的年號。又例如李後主「奉宋的年號」,使用建隆便可以了。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7:47 2005年12月15日 (UTC)
- 另外,我手上有李崇智那本的2001版,書生你舉的例子我應該可以互相參校。我想將我的建議放進Wikipedia:命名常規裏,正式成爲有效的規則。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7:54 2005年12月15日 (UTC)
- 但是朝代消歧義並不能解決全部的年號命名的問題。到頭來年號命名還是在人名,朝代名中打轉。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8:21 2005年12月15日 (UTC)
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總算知道了命名規律,中國的年號頁面命名,年號同名者的按朝代、割據政權、地方起事人物區分,若同一朝代有年號重複使用的話以君主區分(如唐朝高宗、肅宗分別使用「上元」年號,元朝世祖、惠宗分別使用「至元」年號);無同名者但與人物、地名、詞彙等等同名者加「年號」二字區分。朝鮮、越南、日本同中國例;朝鮮以朝代區分;越南、日本以國名或加「年號」二字區分,若年號有重複使用的話以君主、朝代區分(如越南李朝、黎朝分別使用「天順」年號)。部分年號或因知名度高或因條目建立早,往往不加括號區分,如大理的神武、清朝的嘉慶、日本的明治、大正等等。D(留言) 2021年10月31日 (日) 13:45 (UTC)
年號紀元和公元的先後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我猜這個可能已經有定論了,如果有請告訴我,如果沒有歡迎討論。
以下那種標明年份的方式是中文維基百科建議的,或哪種都行,或某幾種可以?
另外「公元」二字不用特別標出,是吧。--蒙人 ->敖包相會 05:36 2006年9月14日 (UTC)
- 我不知道有沒有相關明文方針可依循,個人傾向第1及第3種寫法均可。--Ellery 07:05 2006年9月14日 (UTC)
- 其實除了引用古文,應該鼓勵使用公曆紀年,所以3和4我認為比較好。--Mukdener |留言 17:51 2006年9月15日 (UTC)
- 支持3和4,而3和4的選擇可根據前後文的環境,如果該條目的時間跨度不大,前文又有交代朝代和皇帝,我覺得使用3比較簡潔,否則的話就應該用到4,因為歷史上相同名稱的年號太多。--長夜無風(風言風語) 03:55 2006年9月16日 (UTC)
- 支持3。--winertai 06:03 2006年9月16日 (UTC)
- 如果涉及月份,建議用1。如果用「220年(黃初元年)十二月」,究竟是公元220年12月還是221年1月或2月呢?如果是後者,把220年放在前面總覺得有點兒怪。如果用「黃初元年(220年)十二月」,雖然該月很大可能是在221年,但由此而起的誤會似乎較少。2也可以用。--Mewaqua 14:39 2006年9月21日 (UTC)
移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59 2007年1月23日 (UTC)
- 我建議的使用人名命名方案以前已有相關討論。如果沒有異議,我打算直接在一星期後放進Wikipedia:命名常規。zzz....很睏 找我 00:45 2007年1月6日 (UTC)
- 我沒有參加以前的討論,粗略看了一下,有一點不同意見。消歧義括號中的命名常規是不好一概而論的,主要要根據同名條目的內容決定。比如討論中的例子北魏南安王和宣武帝都有「永平」年號,這時當然可以考慮使用人名。但是,如果是「康德」,同名條目是哲學家,就沒必要使用人名了,應該使用「康德(哲學家)」和「康德(年號)」。如果命名常規只是考慮前一種情況,我支持。如果有包括後一種情況,我覺得不應該這樣。-下一次登錄 07:50 2007年1月6日 (UTC)
- 我建議的使用人名命名方案以前已有相關討論。如果沒有異議,我打算直接在一星期後放進Wikipedia:命名常規。zzz....很睏 找我 00:45 2007年1月6日 (UTC)
- 把年號對應的年重定向至公曆年,像光緒二十六年這樣,如何?-下一次登錄 08:12 2007年1月6日 (UTC)
- 但這會帶出另一種問題,不同朝代,相同年號怎麼辦?相同朝代,使用相同年號又怎麼辦?例如元世祖和元順帝使用同一年號,「至元」。--Iflwlou 17:18 2007年1月6日 (UTC)
- 參見至元。--Isnow 20:01 2007年1月6日 (UTC)
- 可以至元元年 (元世祖)和至元元年 (元惠宗)這樣處理。-下一次登錄 22:20 2007年1月6日 (UTC)
- 參見至元。--Isnow 20:01 2007年1月6日 (UTC)
- 但這會帶出另一種問題,不同朝代,相同年號怎麼辦?相同朝代,使用相同年號又怎麼辦?例如元世祖和元順帝使用同一年號,「至元」。--Iflwlou 17:18 2007年1月6日 (UTC)
- 登錄的方法(「康德(哲學家)」和「康德(年號)」)是個好提議。不過提議可以改爲既符合人名命名亦可以消歧義的康德(哲學家)」和「康德(溥儀)」作爲條目的稱謂。康德 (哲學家)和康德重定向到伊曼努爾·康德,康德 (年號)連到康德 (溥儀)。zzz....很睏 找我 03:23 2007年1月10日 (UTC)
- 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見,覺得對於康德,「年號」比「溥儀」更適合位於括號中,再說了,如果(假設)溥儀有一個妃子也叫「康德」,那又該怎樣消歧義呢?-下一次登錄 06:30 2007年1月10日 (UTC)
- 我不認為[[康德 (年號)]就比康德 (溥儀)更合適,更何況條目命名格式的統一非常重要,至於「溥儀有一個妃子叫康德」的假設,首先這種假設不成立,而且就算成立也可以用康德 (溥儀妃子)來命名。--鳥甲 09:19 2007年1月10日 (UTC)
- 那年號是不是要改成「康德 (溥儀年號)」才合適呢?我認為消歧義的命名一定要根據另一個同名條目的性質決定,沒有必要要求統一。舉個例子:如果有兩個張三,可以叫「張三 (中國人)」和「張三 (美國人)」,如果又多了一個張三,就應該是比如「張三 (北京人)」,「張三 (河南人)」,和「張三 (美國人)」。如果又多了兩個,就可能是比如「張三 (北京運動員)」,「張三 (北京哲學家)」,「張三 (河南哲學家)」,「張三 (河南工程師)」,「張三 (美國政治家)」。如果又多了若干個,就可能是比如「張三 (1973年出生的北京籃球運動員)」,「張三 (1982年出生的北京籃球運動員)」,等等等等。難道可以制定什麼統一的標準嗎?-下一次登錄 13:28 2007年1月10日 (UTC)
- 登錄講及更廣層面的消歧義,和Iflwlou、鳥甲所提出的年號命名問題角度不同。人名命名可說統一了年號的命名。根本上,年號是君主正統的標誌,所以年號命名依搞出來的人的命名最好。zzz....很睏 找我 03:13 2007年1月11日 (UTC)
- 登錄說的問題可以看王濤。[1] zzz....很睏 找我
- 我不認為[[康德 (年號)]就比康德 (溥儀)更合適,更何況條目命名格式的統一非常重要,至於「溥儀有一個妃子叫康德」的假設,首先這種假設不成立,而且就算成立也可以用康德 (溥儀妃子)來命名。--鳥甲 09:19 2007年1月10日 (UTC)
- 我不太同意你的意見,覺得對於康德,「年號」比「溥儀」更適合位於括號中,再說了,如果(假設)溥儀有一個妃子也叫「康德」,那又該怎樣消歧義呢?-下一次登錄 06:30 2007年1月10日 (UTC)
- 登錄的方法(「康德(哲學家)」和「康德(年號)」)是個好提議。不過提議可以改爲既符合人名命名亦可以消歧義的康德(哲學家)」和「康德(溥儀)」作爲條目的稱謂。康德 (哲學家)和康德重定向到伊曼努爾·康德,康德 (年號)連到康德 (溥儀)。zzz....很睏 找我 03:23 2007年1月10日 (UTC)
- zzz....很睏,你的理由並沒有說服我改變觀點。我反對的觀點是這樣:如果年號消歧義統一為人名,則在「XXX (哲學家)」和「XXX (溥儀)」這種情況下過度了(用「XXX (年號)」就足夠了),而在「XXX (溥儀)」和「XXX (溥儀妃子)」這種情況(誰保證一定不會有類似情況發生?)下又不足(應使用「XXX (溥儀年號)」)。當然我可以保留我的意見,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消歧義括號中的命名有一定的隨意性。-下一次登錄 02:21 2007年1月12日 (UTC)
- ok,我接受XXX (溥儀年號)這種折衷方案。其實好方法是將歷代(中日韓越)的每一個年號作一下資料搜集(google?),比對每一個年號與其他不相關事物的重曡度。然後從中選擇最少重曡度的方案。zzz....很睏 找我 11:41 2007年1月12日 (UTC)
- 補充,在衆多年號中,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國家都可以有相同的年號,用領袖人名可以消最多的年號歧義。放在更廣的消歧義中,XXX (溥儀年號)可以消歧義。zzz....很睏 找我 15:08 2007年1月12日 (UTC)
- 我理解有很多同名同朝代的年號,對於這些可以採用人名。對於「康德」只需要使用「哲學家」和「年號」足以。你要求年號統一,就好像要求重名人物括號里寫出生年月日一樣,大部分情況下過度了。我認為消歧義名稱沒必要統一,統一的弊大於利。我認為理想到標準是這樣的:
- 1. 同朝代年號,使用人名;
- 2. 不同朝代年號,使用朝代;
- 3. 年號和其他,使用「年號」。-下一次登錄 21:51 2007年1月12日 (UTC)
- 不錯的提議。那麽如何量度你的標準是否適合?zzz....很睏 找我 00:49 2007年1月13日 (UTC)
- zzz....很睏,恕我直言,跟你討論挺鬱悶的,因為我往往不知道你留言的意思,比如上面的留言,到底是支持我呢,還是在置疑我?「那麽如何量度你的標準是否適合?」是在說「你的標準不適合」呢,還是在說「請證明你的標準適合」?如果是前者,還要請你說明具體的原因。如果是後者,我認為除非你或別人找出反例(像溥儀的妃子叫康德這種想象的反例也算),否則就是適合。最後插一句題外話,前面提出的試圖用「窮舉」的思路總結年號的方法大概行不通,因為年號並不是靜止的,很多國家現在還在使用(比如日本),將來會有新的年號(也就是新的情況)出現,訂規則即要照顧過去,也要着眼未來。-下一次登錄 14:55 2007年1月14日 (UTC)
- 我指後者。恕我直言,我反而認爲是由閣下去證明你的標準是否適合,因爲標準是你提出的。zzz....很睏 找我 05:29 2007年1月15日 (UTC)
- 我理解有很多同名同朝代的年號,對於這些可以採用人名。對於「康德」只需要使用「哲學家」和「年號」足以。你要求年號統一,就好像要求重名人物括號里寫出生年月日一樣,大部分情況下過度了。我認為消歧義名稱沒必要統一,統一的弊大於利。我認為理想到標準是這樣的:
- 補充,在衆多年號中,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國家都可以有相同的年號,用領袖人名可以消最多的年號歧義。放在更廣的消歧義中,XXX (溥儀年號)可以消歧義。zzz....很睏 找我 15:08 2007年1月12日 (UTC)
- 總結:使用人名對年號消歧義的做法具有爭議,暫不寫入Wikipedia:命名常規,等待更好的消歧義命名方式出現。如果沒有異議,我3天後把這個討論轉回專題討論頁了。-下一次登錄 01:52 2007年1月19日 (UTC)
移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59 2007年1月23日 (UTC)
- 目前中國年號條目已經基本全部建立,關於條目命名中的消歧義問題。我認為目前很多人名消歧義方式有些不準確,因為很多年號(主要朝代的年號),差不多有1/4-1/5都有後一個皇帝沿用前一個皇帝年號的傳統(一般都是在年中改元的時候),因此用人名命名就不是很準確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月5日 (二) 13:43 (UTC)
日本年號頁面的「典故」(「出典」)章節沒有列明資料來源
日本年號頁面大部分都有「出典」一章列明出自哪本典籍,但很少列明「出自該典籍」這一說法的資料來源,是日本古籍有直接記載,還是這是歷代相關學者的研究?中國和越南的年號,除了一些字面和改元時的天象、祥瑞或災害有明確關聯(一看便知、不言而喻),兩國的古籍很少記錄其他年號具體的含義和出處。我不了解日本史,只是看到日本年號都有出處,但又缺少可供查證的來源,因有是問。--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3日 (一) 05:14 (UTC)
- 條目導言說出典主要採《日本大百科全書》之說,也有逐條引用該書文字。 紺野夢人 肺炎退散 2022年1月3日 (一) 07:16 (UTC)
- 我指的是每個年號的單獨頁面,大部分都沒有列出《日本大百科全書》為來源。而且年號列表的典故欄,把本應直接寫進典故欄正文的典籍名稱、卷數列為典故的參考資料來源,反而應該列入典故欄作典故真正的參考資料來源又單列一個參考來源欄,讓人直呼看不懂。--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3日 (一) 07:50 (UTC)
- 我覺得兩種寫法其實沒有什麼分別啊?理由不是由「日本大百科全書」的日文原文提供了?--Ghren🐦🕓 2022年1月3日 (一) 09:56 (UTC)
- 以江戶時代的年號為例,元和的典故是「唐憲宗的同名年號『元和』」,來源為《舊唐書·憲宗紀上》,這說明《舊唐書》記載日本改元是使用了唐憲宗同名年號?寶永的典故是「《舊唐書·音樂三》:『寶祚惟永,暉光日新。』」,這說明《舊唐書·音樂三》記載日本改元寶永是取自這個「寶」和「永」?正德的典故是「《尚書·虞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這說明《尚書·大禹謨》記載日本改元正德是使用了《尚書》的這個「正德」,而不是明武宗的同名年號?如果這些典籍里沒有預見性地預測並記錄未來日本改元取自這些典籍,那麼把這些典籍用ref列為資料來源很是不妥,能作為典故來源的是《日本大百科全書》而非典籍。--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3日 (一) 17:52 (UTC)
- 我覺得兩種寫法其實沒有什麼分別啊?理由不是由「日本大百科全書」的日文原文提供了?--Ghren🐦🕓 2022年1月3日 (一) 09:56 (UTC)
- @逐风天地:年號列表中的典故引用wikisource的目的是供讀者參考原文,雖然為了版面整齊而用了ref格式,但實際上只有在勘誤的時候才會真正發揮參考資料的作用(例子有日本江戶時代年號列表#明曆項),這也是我不把wikisource連結放在表格中的「參考來源」欄的原因。年號的單獨頁面的問題我也是知道的,而且我個人認為令和前的所有日本年號條目都應該全部重寫(至少一定要刪掉「年表」的部分),但這也需要時間,所以我沒有在寫列表的時候同時處理。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3:38 (UTC)
- (補充)日本在改元時通常會找中國典籍的文字作為其年號的典故,這點與其他漢字文化圈國家不同。自平安時代中期(天德、應和年間)起,改元的程序確立為先由大臣上奏年號勘文,然後天皇於選定會議中決定新年號,其中年號勘文內會列出年號的典故(例如《漢書·律曆志》是年號「明曆」的典故);至於平安時代中期前年號的典故可有可無,但多數年號還是有典故(例如文德天皇即位後改元仁壽,該年號的典故是《孫氏瑞應圖》,這點在《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所載的詔書中也獲得確認)。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3:49 (UTC)
- 只是提供讀者參考原文的話,可以在正文中直接添加維基文庫鏈接,例如「《漢書·律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此外,我並不懷疑日本改元時找中國典籍作年號典故這一說法,只是希望維基的相關年號頁面,都像「仁壽」一樣列出日本史料來源,而不是像「明曆」一樣由典故的原典占據ref。--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7日 (五) 07:30 (UTC)
- @逐风天地:Wikipedia:格式手冊/鏈接#在文章中的位置(未有方針指引地位):「也可以在文章的內容中包含內部的URL引用……在大多數情況中不鼓勵這樣做」,所以我才使用ref格式(另一個理由是有機會用於勘誤),我認為跨維基連結同樣適用外部連結的情形。就年號的單獨頁面而言,我贊同你的見解(當然,我自己會更傾向中國典籍的link與日本方面的來源一同列出),我認為就明治以前的年號而言,或許可以寫個模板,然後讓相關條目頁面全部通過引用模板套用統一格式的內容,並同時在適合的位置上附上來源。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8:19 (UTC)
- 只是提供讀者參考原文的話,可以在正文中直接添加維基文庫鏈接,例如「《漢書·律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此外,我並不懷疑日本改元時找中國典籍作年號典故這一說法,只是希望維基的相關年號頁面,都像「仁壽」一樣列出日本史料來源,而不是像「明曆」一樣由典故的原典占據ref。--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7日 (五) 07:30 (UTC)
- (補充)日本在改元時通常會找中國典籍的文字作為其年號的典故,這點與其他漢字文化圈國家不同。自平安時代中期(天德、應和年間)起,改元的程序確立為先由大臣上奏年號勘文,然後天皇於選定會議中決定新年號,其中年號勘文內會列出年號的典故(例如《漢書·律曆志》是年號「明曆」的典故);至於平安時代中期前年號的典故可有可無,但多數年號還是有典故(例如文德天皇即位後改元仁壽,該年號的典故是《孫氏瑞應圖》,這點在《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所載的詔書中也獲得確認)。Sanmosa Immortal 2022年1月7日 (五) 03:49 (UTC)
明朝年號條目的名稱
明朝年號條目如「永樂 (明朝)」、「正統 (年號)」、「景泰 (年號)」、「天順 (明朝)」、「正德 (明朝)」、「隆慶 (明朝)」、「天啟 (明朝)」,能否比照清朝年號及日本明治以後年號這些一世一元年號,取消括號名稱,原消歧義條目改成「XX (消歧義)」。這當中的永樂年號最為知名,何必加括號名稱呢。--DEMONBANE(留言) 2022年1月30日 (日) 08:52 (UTC)
- 傾向(+)支持該提議。--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月30日 (日) 17:55 (UTC)
- @DEMONBANE:「正統」不太行,正統消歧義頁列出的開首幾個定義似乎更常用。「天順」也不太行,前一個朝代元朝也有個「天順」,甚至拿來充當皇帝的帝號了。其他的我正在處理。Sanmosa A-DWY3 2022年1月31日 (一) 06:40 (UTC)
- 明英宗有兩個年號,要不明英宗的年號擱置不管,只處理其他5個年號就好。--D(留言) 2022年1月31日 (一) 06:49 (UTC)
- 部分強烈(-)反對,添加內連如非橙連的話,難以判別是否誤連。以弘治和正德為例,如果是主從消歧義的話,在條目中添加弘治內連時便會直接連至中國年號,不點進去的話完全無法判別,對於日本相關條目編寫構成極大阻礙。永樂等無其他並存年號的話,不反對。--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0:13 (UTC)
- 按你的意見,日本的明治、大正也應該改成「XX (日本)」,因為在中國及越南也有同名年號。但這二個一世一元年號條目並不加括號,只是在頁面頂端加個消歧義的提示及連結。
- 另外我想把「永曆 (南明)」加入話題,比照那些一世一元年號。
- 越南阮朝年號應該也要加入話題才對,有5個,協和 (年號)、建福 (越南)、同慶 (越南)、維新 (年號)、保大 (越南)。--D(留言) 2022年1月31日 (一) 13:08 (UTC)
- 「按你的意見,日本的明治、大正也應該改成「XX (日本)」」如果對中國或越南相關條目造成影響,我非常支持更改。--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3:57 (UTC)
- 名稱倒是不必更改,明治和大正條目不加括號名稱,並未見對中國及越南相關條目構成阻礙。明治及大正知名度高,又是一世一元年號,這兩個年號即可指明治天皇和大正天皇二人。至於中國及越南同名年號,明治只是段素英使用的年號之一,大正是莫登灜唯一使用的年號,但不屬一世一元年號的範圍。
- 弘治與正德,是明孝宗和明武宗唯一使用的年號,年號即可指該二人,才有了弘治帝和正德帝這名稱。日本的同名年號,也只是那後奈良天皇和中御門天皇使用的年號之一。
- 若說弘治和正德名稱更改對於日本相關條目編寫構成極大阻礙,似乎沒影響吧,本來知名度沒中國的高,若無深入了解日本史也不會知道原來日本也有弘治和正德的同名年號。--D(留言) 2022年1月31日 (一) 15:59 (UTC)
- 就是有影響啊...像弘治就是我遇到上面的情況才去改,那是因為弘治是處於相對動蕩的時期,會用到的機會也相對地高。正德則有正德之治,甚至還有唐、大理和西夏,誤連的機會也就更高了。我在這裡不考慮所謂知名度,而是實際應用問題,像日維就算是本位,也是採用平等消歧義,因此為了所謂知名度要造成誤連的情況我認為是得不償失。--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6:11 (UTC)
- 連至正德 (明)、正德 (明朝)、正德 (中國)、正德的頁面,在中維大概有1400頁,但在日維ja:正徳 (日本)是約2000頁啊,弘治在中維同樣是約1400頁,ja:弘治在日維也差不多是這個數目,這算是極大阻礙了吧?--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6:36 (UTC)
- 「按你的意見,日本的明治、大正也應該改成「XX (日本)」」如果對中國或越南相關條目造成影響,我非常支持更改。--AT 2022年1月31日 (一) 13:57 (UTC)
咱們只論中維部分吧,日維就不管了。中維搜弘治 (明朝)有4565筆,弘治 (日本)有605筆。正德 (明朝)有4187筆,正德 (日本)有642筆,正德 (西夏)有165筆,正德 (大理)有649筆。搜尋結果還是明朝最多。至於說平等消歧,中維有戰國時代、南北朝、貞觀、黎明、嘉慶等這些條目,並不加括號,只有其他同名的才加,也是有非平等消歧的例子,並在頁面最頂有消歧義的提示及連結。 日維有很多年號條目名稱並非平等消歧,如天平、永曆、仁壽、天慶、明應、明德、文安、明治、大正等等條目不加括號的。--D(留言) 2022年2月1日 (二) 02:34 (UTC) 順便也給一下「永曆」的結果:Special:鏈入頁面/永曆 (南明)1057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永曆41連入(全部與日本無關)、Special:鏈入頁面/永曆 (日本)299連入,以懸殊性來説也適宜主從消歧義。--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03:00 (UTC)
- 我舉出的數據是連入頁面,但D的數據我不知從何而來的?另外,中國年號就是中維本位,那當然佔多,通過在中維裡頭比較來證明其他地方年號較少使用是在自欺欺人,要比較就應該其他地區的本位比較,這是關於將來是否有機會有人用到的問題,況且在考慮數量多少之前,請問有否考慮過誤連的問題?我在此指出了誤連的問題,您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然後就一味在說最多,問題是其他也不少啊,甚至是從連入頁面來看是不相伯仲的(要比較就互比,不要單拿中維數據來比較),數量上的差異也完全非壓倒性的情況下,不應改成主條目消歧義,完全是有弊無利。其他主條目消歧義也完全是同一道理,如果仍然大機會出現誤連情況的話,絕對應該改成平等消歧義,像您舉出的例子中戰國時代只要略看一下,已經發現了不少誤連,甚至這其實只是重定向,現在條目標題是戰國時期,日本的南北朝叫南北朝時代 (日本),一般很少只說南北朝,所以沒什麼大礙,貞觀同樣有誤連的問題,甚至移動本身也是去年才移,在這之前一直以來均有消歧義括號,連入頁面數目比貞觀 (日本)還要少,至於黎明我不清楚您是否誤連了,這個討論是在說年號的問題,您這個舉例我看不懂,嘉慶的話在中維有約1400頁連入,在日維僅有300多頁,這種差異比較大的話,我自己記下來沒有關係。其次,正如我先前所說的,如果「如天平、永曆、仁壽、天慶、明應、明德、文安、明治、大正等等條目不加括號的。」影響其他條目,大機會造成誤連的話,改成平等消歧義完全沒有任何問題,因此您這種理由說服不到我。最後,像永曆確實懸殊這種的話,我自己記下來就好,其他不相伯仲的話,誤連機會極大,絕不可行。--AT 2022年2月1日 (二) 06:30 (UTC)
- 在此我尋求解決方案:
- 按連入頁面數量,當某一年號超過其他同名年號一倍的話可以改成主條目消歧義,其他同名年號應按國家或政權等弄一個清單出來,方便檢查,以免誤連。如果多於一個年號同名的話,必須是其他同名年號合計後的一倍或以上才能改成主條目消歧義。另外,當同名年號涉及其他國家的話,像日本年號的話應以日維連入頁面數據為準,越南年號也是如此,不滿足以上條件的情況下應改成平等消歧義。
- 所有年號一律改成平等消歧義,省去比較數量的麻煩,改成平等消歧義後再逐一清理一次,杜絕誤連的可能性。--AT 2022年2月1日 (二) 06:52 (UTC)
- 我不同意「甚至是從連入頁面來看是不相伯仲的(要比較就互比,不要單拿中維數據來比較)」一說,既然這裏是zhwiki,自然會以中文語境下/zhwiki內的使用情況為依歸,因此只有zhwiki內的數據才有參考意義。其他語種的維基百科一概屬於站外,不屬於我們的考量範圍內。--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07:46 (UTC)
- 繼續給連入數據:Special:鏈入頁面/弘治 (明朝)370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弘治1216連入(指日本年號的「弘治」我已經處理相關連結,相關連入不計入弘治的連入,而計入弘治 (日本)的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弘治 (日本)343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 (明朝)415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 (李珍)117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 (西夏)63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 (大理)83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 (日本)395連入,Special:鏈入頁面/正德133連入(只有1個「正德」指日本年號,那個連結我已經處理;其餘全部指明朝年號,我一個也沒有動)。恕我無法全部處理相關指代明朝年號的1348個連入,我認為直接將「弘治」與「正德」設為主從消歧義還是比較現實的方案。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12:15 (UTC)
- @AT 我舉的那些數字是條目搜尋數字,我舉的那些條目的例子只是要跟你說條目名稱命名不一定都要平等命名,可依你的建議在條目消歧義平等列出各年號。而且我只打算一世一元年號及最為知名的年號如貞觀、開元等等條目,提出取消括號名稱部分,其他年號條目仍依朝代、割據政權、起事人物、國家與地區加括號區分同名條目,只涉及中維部分。日維並不在範圍內,那是日語維基者的事。--D(留言) 2022年2月1日 (二) 11:34 (UTC)
- @Sanmosa「既然這裏是zhwiki,自然會以中文語境下/zhwiki內的使用情況為依歸,因此只有zhwiki內的數據才有參考意義。其他語種的維基百科一概屬於站外,不屬於我們的考量範圍內。」僅列出中維數據沒什麼意義,想都不用想也知道中國年號必然佔優,因為這裡是中維,中國相關條目的參與度自然比其他國家要多,其他語種的維基數據是在反映該年號最大應用程度,單純只舉出中維數字並不能反映其他國家的年號的應用程度,僅能夠反映中國年號的應用,因此需要通過互比來確認。如果僅限定中維的話,那麼中國年號便極大機會變成主條目消歧義,然後其他實際上數據不相伯仲的年號在今後就極大可能出現誤連的情況,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兩位均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恕我無法全部處理相關指代明朝年號的1348個連入」長命工夫長命做,至少可以看到是橙連,那假以時日自然可以修正,誤連的話完全是藍連,要檢查的話相對地困難極多。
- @DEMONBANE「我舉的那些數字是條目搜尋數字」那很明顯這種搜尋方法不夠準確,弘治還有可能指弘治帝,而不僅僅是弘治這個年號,另外日本的弘治年號也不像中國年號一樣會在前面加朝代(因為根本沒有),也不會加國家,只是直接列出,正德的話,德字沒有換成日語寫法,那就更不準確了,因此這些數據沒有任何意義。「我舉的那些條目的例子只是要跟你說條目名稱命名不一定都要平等命名,可依你的建議在條目消歧義平等列出各年號。」當然是不一定,但是有需要的情況下便應改成平等消歧義,現在我在說明的就是有需要的情況。「而且我只打算一世一元年號及最為知名的年號如貞觀、開元等等條目,提出取消括號名稱部分,其他年號條目仍依朝代、割據政權、起事人物、國家與地區加括號區分同名條目」首先最知名本身難以定義,貞觀等夠知名了沒錯,但不代表其他就不知名,您自己搜尋一下便可略知一二,日本的貞觀年號的結果遠比您想像的要多。「日維並不在範圍內,那是日語維基者的事。」日維當然管不了,我也僅僅是在說明該年號的最大應用程度,也就是今後如果改成主條目消歧義的誤連率。因此,我在上面提出的兩個解決方案,既可以解決誤連問題,也自問尤其是方案一已經盡量滿足了兩位的需求,當然如果有兩全其美的方案的話,歡迎提出。謝謝。--AT 2022年2月1日 (二) 13:15 (UTC)
- 我認為應該以中文語境下/zhwiki內的使用情況為依歸的原因是zhwiki服務的是中文讀者。zhwiki現在的情況是「中國相關條目的參與度比其他國家要多」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大部分中文讀者會在看到一個漢字文化圈(狹義)裏與漢字文化圈外同時存在的東西的第一眼時會預期那個東西是漢字文化圈裏存在的,因此他們也會在看到一個年號的第一眼時會預期那個年號是一個中國的年號。而且,考慮到zhwiki本身存在inertia(其實各個語種的維基百科都有),「中國相關條目的參與度比其他國家要多」的持續時間應該是長久的,因此我認為你所説誤連率不可能大到你説得那麽誇張。就拿現在的數據來看:在我處理連入前,指日本年號的「弘治」的連入約50個左右,指日本年號的「正德」的連入只有1個,因此我推斷就算日後有誤連的情形,(就每個年號分別而言)不太可能超過100個。因此,從現實性而言,我還是主張設為主從消歧義。--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14:32 (UTC)
- 「因此他們也會在看到一個年號的第一眼時會預期那個年號是一個中國的年號。」所以這就是WP:中文圈中心嘛,把括號移走讓更多人看到他們預期看到的條目,然後捨棄準確度的問題,我認為是非常不妥的。另外,這個誤連率是建基於我在上面提到的連入頁面數量來推測,也就是說除非已經達到可見最大應用程度(也就是日維水平),否則誤連理論上只會持續增加,50個誤連我覺得就已經足夠多了,尤其是當變成主條目消歧義後,要從1000多個連入裡去找,加上呈現出來也是藍連而非橙連,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然後,您說「不太可能超過100個」,這其實也只是時間問題,當改成主條目消歧義的話,這種情況便會加速,但維持平等消歧義的話相對地沒那麼嚴重,在處理上也較為方便。因此,除非有能夠持續清理或阻截添加誤連的工具或方法,否則在明知有可能造成誤連的情況下,實在無法認同預設中國年號為主條目消歧義的提案。--AT 2022年2月1日 (二) 15:01 (UTC)
- 我支持Sanmosa的建議,以中維數據為準的主從消歧義。--D(留言) 2022年2月1日 (二) 18:01 (UTC)
- 我認為應該以中文語境下/zhwiki內的使用情況為依歸的原因是zhwiki服務的是中文讀者。zhwiki現在的情況是「中國相關條目的參與度比其他國家要多」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大部分中文讀者會在看到一個漢字文化圈(狹義)裏與漢字文化圈外同時存在的東西的第一眼時會預期那個東西是漢字文化圈裏存在的,因此他們也會在看到一個年號的第一眼時會預期那個年號是一個中國的年號。而且,考慮到zhwiki本身存在inertia(其實各個語種的維基百科都有),「中國相關條目的參與度比其他國家要多」的持續時間應該是長久的,因此我認為你所説誤連率不可能大到你説得那麽誇張。就拿現在的數據來看:在我處理連入前,指日本年號的「弘治」的連入約50個左右,指日本年號的「正德」的連入只有1個,因此我推斷就算日後有誤連的情形,(就每個年號分別而言)不太可能超過100個。因此,從現實性而言,我還是主張設為主從消歧義。--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日 (二) 14:32 (UTC)
- 在此我尋求解決方案:
我更傾向不要找讀者麻煩。其實我覺得你所説的「誤連(問題/率)」也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一來既然zhwiki是個百科全書,不如我們先想一想一個中文讀者看一本中文百科全書的時候到底會不會預期在「弘治」、「正德」兩項看到消歧義項,二來如果真的要考量廣泛的使用率,單單考慮網上的使用率是不足夠的,現實生活的使用率也需要考量,這時候主從消歧義的應用就很reasonable了,因為指明朝年號的「弘治」、「正德」一定是最多的。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2日 (三) 00:19 (UTC)
- 這仍然是中文圈中心,亦沒有解決到誤連的問題,僅僅是把括號去掉後就撒手不管而已。--AT 2022年2月2日 (三) 03:17 (UTC)
- WP:中文圈中心主要是說內容編輯避免用語帶有地域中心,但這是條目名稱問題,應該以WP:命名常規為據。WP:中文圈中心有一段文,「不過,條目的命名仍應該採用中文可靠來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一個名詞在中文地區被廣泛使用,譬如南海、東海、中南半島等原生詞彙,則無論它的地理性質是否具有地域中心均可採用」,所以條目命名依中文圈中心改為「弘治」「正德」是沒問題的。--D(留言) 2022年2月2日 (三) 06:28 (UTC)
- 原來條目名稱也不算是內容啊,以命名常規為依據當然沒錯,來看看命名常規寫了些什麼:「條目名稱應該避免存在不同的義項。當多個不同的義項都寫有條目時,應按照消歧義的要求調整條目名稱。」另外,弘治 (明朝)就不是弘治了麼?您引用的一整段也沒有跟您說就可以移除消歧義括號,您也同樣地完全忽視誤連的問題。如要說服人,請提出解決方案。謝謝。--AT 2022年2月2日 (三) 12:35 (UTC)
- 我不知道DEMONBANE是怎樣想的,但你應該能看出來我不認為這裏的「誤連」真的是「問題」,所以我不認為我有必要去想「『解決』方案」。另外,消歧義指引並不認可「誤連(『問題』)」為不採用主從消歧義的理由,甚至也開章明義說明「如該名稱明顯地有一個解釋非常重要及常用,而其他解釋只屬較窄的範疇及較少人知道,那麼我們應讓該名稱成為該主要解釋的條目名稱」,而並無指出合理的例外情形,而消歧義的處理明顯並非「存在常識的情況」。--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6日 (日) 11:27 (UTC)
- 「如該名稱明顯地有一個解釋非常重要及常用,而其他解釋只屬較窄的範疇及較少人知道,那麼我們應讓該名稱成為該主要解釋的條目名稱」根據我提出的連入數量,我不認為弘治和正德是屬於「較窄的範疇及較少人知道」,其他差距甚大的話我完全可以讓步,不相伯仲的話不可能。另外,我認為「誤連」顯然是一個問題,這關乎於條目整體的準確性,當然您有權主張這不存在問題,那我也同樣可以以此為由反對到底。--AT 2022年2月6日 (日) 12:53 (UTC)
- 我不知道DEMONBANE是怎樣想的,但你應該能看出來我不認為這裏的「誤連」真的是「問題」,所以我不認為我有必要去想「『解決』方案」。另外,消歧義指引並不認可「誤連(『問題』)」為不採用主從消歧義的理由,甚至也開章明義說明「如該名稱明顯地有一個解釋非常重要及常用,而其他解釋只屬較窄的範疇及較少人知道,那麼我們應讓該名稱成為該主要解釋的條目名稱」,而並無指出合理的例外情形,而消歧義的處理明顯並非「存在常識的情況」。--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6日 (日) 11:27 (UTC)
- 原來條目名稱也不算是內容啊,以命名常規為依據當然沒錯,來看看命名常規寫了些什麼:「條目名稱應該避免存在不同的義項。當多個不同的義項都寫有條目時,應按照消歧義的要求調整條目名稱。」另外,弘治 (明朝)就不是弘治了麼?您引用的一整段也沒有跟您說就可以移除消歧義括號,您也同樣地完全忽視誤連的問題。如要說服人,請提出解決方案。謝謝。--AT 2022年2月2日 (三) 12:35 (UTC)
- WP:中文圈中心主要是說內容編輯避免用語帶有地域中心,但這是條目名稱問題,應該以WP:命名常規為據。WP:中文圈中心有一段文,「不過,條目的命名仍應該採用中文可靠來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一個名詞在中文地區被廣泛使用,譬如南海、東海、中南半島等原生詞彙,則無論它的地理性質是否具有地域中心均可採用」,所以條目命名依中文圈中心改為「弘治」「正德」是沒問題的。--D(留言) 2022年2月2日 (三) 06:28 (UTC)
我難以認同連入數量可以作為認定某主題是否「較窄的範疇及較少人知道」的主題的條件。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考慮的很明顯應該是廣域的受眾。--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0日 (四) 12:05 (UTC)
- 廣域受眾也不見得有極大差異,例如弘治加上元號,可以搜到約24萬個結果,弘治加上年號則是12萬。根據您的理論,更應該分立消歧義。--AT 2022年2月11日 (五) 06:23 (UTC)
- 你設定的搜索不準確。日本會把日本以外的年號同樣稱為「元号」,因此該「24萬個結果」裏可能還是有指向明朝年號的結果。--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2日 (六) 04:43 (UTC)
- 無預設立場地說一句:基於相似的理由,該「12萬個結果」裏也可能有指向日本年號的結果。-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2月12日 (六) 08:50 (UTC)
- 那您可以提供一個您認為有效的方法去證明兩者之間存在極大差異。btw換上日本和明朝去搜的話也不會有極大差異。--AT 2022年2月13日 (日) 06:10 (UTC)
- @AT你提的解決方案,我是希望一世一元年號可以不在適用範圍內,能年號對應君主。或者一世一元年號以外的同名年號,一律採平等消歧義。--D(留言) 2022年2月12日 (六) 09:02 (UTC)
- 請問為什麼一世一元年號就一定要豁免?--AT 2022年2月13日 (日) 06:11 (UTC)
- 那就回到了我原本的想法。目前中文維基有1400多個年號條目,我總結出了這些條目的命名規律:
- 一、年號同名者,按朝代、割據政權、邊疆政權、地方起事人物、國家與地區區分。(例子:天祐 (唐朝),天祐 (大理),天祐 (乞奴),天祐 (越南))
- 二、同政權或同國家與地區有年號重複者,以君主或朝代區分。(例子:上元 (唐高宗),上元 (唐肅宗),至元 (元世祖),至元 (元順帝);順天 (越南李朝),順天 (越南黎朝))
- 三、中國年號無同名者但與人物、地名、詞彙等同名者加「年號」二字區分。(例子:元祐 (年號),嘉定 (年號),會同 (年號))
- 四、朝鮮同名年號以朝代、地方起事人物或「年號」二字區分。(例子:建元 (新羅),天授 (高麗),光武 (年號),天開 (妙清))
- 五、越南、日本同名年號以國家與地區、地方起事人物或「年號」二字區分。(例子:天福 (越南),天慶 (越南),熙元 (阮補),天應 (陳暠);養老 (日本),神龜 (日本),治安 (日本),天文 (日本))
- 不過我看了清朝及日本明治以後的年號條目及歷史記錄後,打算再增加一項命名規律:六、一世一元年號一律不加括號名稱,年號對應後人對該君主的慣稱。(例子:永樂對應永樂帝,嘉慶對應嘉慶帝,明治對應明治天皇)--D(留言) 2022年2月14日 (一) 12:34 (UTC)
- 所以到底為什麼要增加「一世一元年號一律不加括號名稱」這個規律?--AT 2022年2月14日 (一) 13:12 (UTC)
- 請問為什麼一世一元年號就一定要豁免?--AT 2022年2月13日 (日) 06:11 (UTC)
- 你設定的搜索不準確。日本會把日本以外的年號同樣稱為「元号」,因此該「24萬個結果」裏可能還是有指向明朝年號的結果。--Sanmosa A-DWY3 2022年2月12日 (六) 04:43 (UTC)
無他,求一致,看過清朝年號從「XX (年號)」改回成「XX」後,求一世一元年號可以對應一世一元制所列的君主而已。第一至第五項的年號條目平等消歧,第六項的年號條目主從消歧。--D(留言) 2022年2月14日 (一) 14:50 (UTC)
- 「求一致」只應是其中一個理由,而不應是唯一的理由。例如越南維新帝的年號總不能直接使用維新作為標題吧?像同慶、協和等也有相當的歧義。也就是說,您可以提出「求一致」,但是不應該僅以此作為理據而忽略其他問題。--AT 2022年2月14日 (一) 15:19 (UTC)
以國號為名的年號
在下想請教各位,這些年號,如吳 (年號)、中華共和國 (年號),和民國紀年一樣都是以國名命名,是依民國紀年列屬紀年範圍,還是依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的太平天國 (年號)、大明國 (年號)的例子列屬年號範圍?因為前些日子Shizhao認為「吳 (年號)」和「中華共和國 (年號)」並不是年號只是紀年而提刪。若要更名為「吳紀年」和「中華共和國紀年」也找不到論文可以當依據;列屬紀年範圍使用時間太短,又不像民國紀年經歷北洋、南京國府、汪兆銘政權、中華民國政府等歷任政府及海外華僑的沿用,也只有朱元璋西吳政權、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自己在使用。--D(留言) 2022年12月6日 (二) 12:45 (UTC)
- 倒不如一個年號一個條目的方式本來就很怪。年號本身能達到關注度指引嘛。--Ghren🐦🕘 2022年12月6日 (二) 13:40 (UTC)
- 如果只是新紀年方式而無可靠來源稱作「年號」,可能消歧義命名不該用年號。--YFdyh000(留言) 2022年12月6日 (二) 18:01 (UTC)
- 「中華共和國 (年號)」目前找到的書籍和論文都稱是年號;「吳 (年號)」目前找不到論文有提到。--D(留言) 2022年12月7日 (三) 11:55 (UTC)
- 「吳 (年號)」找到兩處提及為年號的書籍來源:《海南省志: 建置志. 第一卷》「經查,明代沒有「吳元年」 ,因明代尊太祖朱元璋為吳王, 「吳元年」是年號,疑為洪武元年」[2];《百卷本中國全史》「朱元璋見時機成熟,改用吳元年年號」[3] Perinbaba(留言) 2022年12月7日 (三) 18:21 (UTC)
- 謝謝你提供的來源,這兩個就算在年號那邊。--D(留言) 2022年12月11日 (日) 13:56 (UTC)
- 「吳」和「中華共和國」都不是年號,只是作用和年號差不多,很多書籍混認作年號而已。
- 「吳元年」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普通的無年號建/改元。自漢武帝使用年號以來,還有過西魏廢帝和恭帝無年號,當時碑刻以「魏前X年」和「魏後X年」來區分廢帝和恭帝的紀年,北周明帝稱帝建元前,碑刻中也有「周X年」的紀年。隋末李密自號魏公,《舊唐書》、《隋書》只稱「稱元年」,未提及有年號,唐肅宗晚年也廢除過年號,改稱元年,孫英剛在《無年號與改正朔:安史之亂中肅宗重塑正統的努力——兼論曆法與中古政治之關係》中有很精闢獨到的論述。唐朝以後,至少還有過三次無年號,一是朱元璋的「吳元年」,二是明末魯王朱以海自稱監國,改元后冠以「監國魯X年」,三是吳三桂起兵反清後,自稱周王,以1674年為元年,當時他治下的碑刻以「周X年」紀年,直到他稱帝建元。而朱以海和吳三桂的無年號改元,都有模仿朱元璋的嫌疑。
- 「中華共和國」是近代常見的國號紀年。「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大韓民國」均屬此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早期布告文書也使用過國號紀年,越南的「越南民主共和」和「越南共和」也使用過。--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2年12月11日 (日) 14:16 (UTC)
- 「吳 (年號)」找到兩處提及為年號的書籍來源:《海南省志: 建置志. 第一卷》「經查,明代沒有「吳元年」 ,因明代尊太祖朱元璋為吳王, 「吳元年」是年號,疑為洪武元年」[2];《百卷本中國全史》「朱元璋見時機成熟,改用吳元年年號」[3] Perinbaba(留言) 2022年12月7日 (三) 18:21 (UTC)
- 「中華共和國 (年號)」目前找到的書籍和論文都稱是年號;「吳 (年號)」目前找不到論文有提到。--D(留言) 2022年12月7日 (三) 11:55 (UTC)
- 註:「中華共和國 (年號)」條目經頁面存廢討論,現已移動至中華共和國紀年。——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2月20日 (二) 13:02 (UTC)
各帝王紀年建立新條目與否
(&)建議各帝王紀年不另建新條目,只在各帝王條目內增加一個章節「紀年」的中西曆年份對照表,除非該紀年有其他名稱才建議建立新條目,比如:西周共伯和元年又稱「共和紀元」;漢武帝的一元元年又稱「建元」,二元元年又稱「元光」,三元元年又稱「元朔」,四元元年又稱「元狩」;慕容垂的燕元年又稱「燕元」;慕容德的燕元年又稱「燕平」;朱元璋的吳元年又稱「吳元」;朱以海的魯元年又稱「監國魯」;吳三桂的周元年又稱「周啟」。--D(留言) 2023年4月27日 (四) 10:53 (UTC)
- 個人意見:共和和漢武帝年號乃至兩漢新莽年號在史書和當下都有統一的通用名稱,照用即可。慕容垂、慕容德的這兩個元年看史書如何處理,慕容皝、慕容儁父子、趙王石勒也都無年號建/改元過,可以一併處理。如果正經史籍里沒提過,只有《建元考》、《紀元編》這類書提到的年號,非經當代學者撰文論證確實存在,應直接棄之不用,不能作為條目名稱。吳、周兩個國號或者說是王號/王位紀年有充足的存世材料佐證,不應該採信某些孤證。漢武創製年號以後,帝制時代無年號紀年可以考慮創建一個單獨的條目,或許可以叫中國無年號紀年列表。--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3年6月26日 (一) 08:26 (UTC)
- 這幾天查找資料,帝王紀年還分為兩個紀年系統,一是國君紀年法,二是年號紀年法。「各帝王紀年不另建新條目」這句話解釋得不太對,應該作「各帝王紀年中的國君紀年法不另建新條目」。
- 慕容皝、慕容儁、慕容德、石勒,看史書的記載,其紀年只是元年、二年、三年這麼紀年,並不像吳紀年和周紀年用國號紀年,還是和國君紀年法一樣都不另建條目。吳紀年和周紀年的名稱,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不該稱作「吳元」和「周啟」,不過年號列表只收錄年號的名稱,吳紀年和周紀年當和民國紀年一樣移到「參見」章節裡,列表的表格還是只列「吳元」和「周啟」兩個名稱,這我找個時間再行修正。「中國無年號紀年列表」這坑太大了,還是不碰的好。--D(留言) 2023年6月30日 (五) 13:58 (UTC)
- 吳X年、監國魯X年和周X年,細究起來也是來源於國君紀年法,在歷史上也有成例。《史記》在劉邦在位期間,紀年常稱作「漢X年」;有出土的西漢文獻在秦漢之交使用張楚紀年,標作「張楚X年」;西漢前期和中期諸侯王在自己轄境內也使用王位紀年,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漆器上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裡也列了一堆異姓同姓諸侯王的元年;西魏廢帝和恭帝的紀年在當時碑刻中常分別稱作「魏前X年」和「魏後X年」以作區分。在同時存在多種紀年時,標明國號或者說王號應該是一種慣用的做法。只是在明清這三例中,國號或者說王號被固定成了紀年的一部分。--大化國史館從九品筆帖式(留言) 2023年7月1日 (六) 11:4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