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108學年度/布拉灰人

布拉灰人 總人口約220萬人,分布在西亞以及中亞等地區。信奉宗教為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哈納菲法學派。主要語言為布拉灰語

布拉灰人
براہوی
總人口
約2,210,000人(2011)
語言
布拉灰語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
相關族群
達羅毗荼人

民族分佈、人口及語言

民族分佈

布拉灰人的最主要分布是在南亞,巴基斯坦西部的俾路支省,但同時也散居於西亞阿富汗伊朗、以及中亞一些國家。在最主要群聚的巴基斯坦,他們佔據了俾路支省中靠阿拉伯海波倫山口蒙澤角的區域,這樣的分布分隔了位於西岸的俾路支人以及位於東岸的信德人

人口

布拉灰人的總人口約為220萬人,主要皆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少部分則原生於阿富汗以及伊朗。也有作為流徙者散佈在中東區域的布拉灰人存在。

語言

布拉灰人的語言為布拉灰語,根據民族語於2013年的報告,現今約有400萬人在使用布拉灰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歸類在瀕危語言中的「脆弱」。

布拉灰語是唯一一個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地區的達羅毗荼語系,距離另一個最近的,位於印度南部的屬於達羅毗荼語系的語言有1500公里的距離。因為這樣的隔離性,導致布拉灰語只有大約15%的詞彙是達羅毗荼語,剩下的則從俾路支語印度-雅利安語支借用(舉例來說,布拉灰語的數字4~10是來自伊朗語的)。

布拉灰語的使用者除了位於俾路支省的喀拉特KhuzdarMastung等區域,還有同樣位於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以外,尚散佈在伊朗阿富汗土庫曼伊拉克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

文字

布拉灰語有兩種文字系統,一種是阿拉伯字母;另一種是拉丁字母

阿拉伯字母系統

布拉灰語是現今已知少數不以婆羅米文作為書寫方式的達羅毗荼語系文字,自從20世紀後半,它就被以阿拉伯字母記載。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波斯體則被用在「寫」這部分上。

拉丁字母系統

近年來,位於奎達,俾路支大學的布拉灰語委員會發明了一種以羅馬拼音為基礎,被稱為「 Brolikva 」(布拉灰羅馬拼音,Brahui Roman Likvar的縮寫)的拼音法,並由使用布拉灰語的報紙Talár 改編。

地理環境

布拉灰人大多數居住在巴基斯坦地區,屬於俾路支省伊朗高原東面邊緣,西北與阿富汗相連。主要分布在南亞,巴基斯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地高原,北有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有興都庫什山脈,東部為印度河中下游沖積平原,東南為塔爾沙漠的一部分。而布拉灰人主要集中在Kalat高原,海拔在7000-8000英尺之間,該地區非常乾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到八英寸(二十厘米),盛行西北風,夏季帶來來自盧特沙漠的粉塵,夏季氣候炎熱,冬季嚴寒。高原由廣闊的貧瘠岩石地區或丘陵覆蓋著薄薄的抗旱植被組成,由於山區地形和水資源的匱乏,人口密度非常低,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在東北部,靠近阿富汗邊界的河谷

起源

根據語言分布中德拉威語只在印度南部存在的事實,其與周遭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孤立狀態仍無法被解釋,因此,對於布拉灰人的起源,學者們提出了三種關於布拉灰人起源的說法。

  1. 第一種理論:布拉灰人是講德拉威語的族群殘存的人群,在布拉灰人周圍的族群,都是說著印度-伊朗語族的語言的。
  2. 第二種理論:布拉灰人在大約西元13、14世紀,為當時的穆斯林,從印度內陸遷徙至俾路支省
  3. 第三種理論:婆羅門人在公元前1000年後從印度中部遷徙至俾路支省

根據默里·巴恩森的民族誌中有一段這樣的話:「布拉灰歷史的起源如同黑暗般不得而知,隨著米爾瓦尼·布拉灰(Murwani Brahuis)在卡拉特(Kalat),一個陰暗的印度王朝(稱其為「塞瓦」)的遷徙。之後出現了一個莫臥兒插曲,緊接著的又是布拉灰的崛起。」 —默里·巴恩森(Murray Barnson Emeneau)[1]

據此說,統治印度教王朝民族的名字叫塞瓦人(Sewa),在西元七世紀之前統治著印度的這一個地區,但卡拉特仍然被稱為卡拉特一塞瓦人。[2]

社會、家庭與婚姻

社會

布拉灰部落的組織結構由最低級別的非正式領導組成。經領導男性一致同意選出「科長」(kamāšā 「 灰鬍子 」);在他之上是「氏族首領」(ṭakkarī,領導ṭakkar的人物)由kamāšā們經由更加正式的方式選出。部落首領,sardār,通常是世襲的但並不是總是如此。就像俾路支人們的安排一樣,所有領導人在所有例行事務中都應服從,在其他事務中也要服從,形成與Pathan部落領導形成鮮明對比的關係。秩序是通過sardār之間的非正式關係來維護的。Brahui的部落很少互相打架,不同於俾路支人一直持續進行部落間戰爭的歷史,形成強烈且鮮明的對比。但是,在Brahui部落內部中,情況卻大不相同;相對較小的爭端可以並經常造成分裂,從而產生新的部落。[3]


sardār的力量源於他與較低級別的領導的關係和其他人捐贈並賦予他的權力。下層領導人本身並不依賴於追隨者或支持者的力量。相反地,他們尋求與首領之間的關係。總而言之,布拉灰部落的內部權力結構通常是不可見的。沒有正式的結構來聯繫各個領導者。在所有日常事務中,他們實際上是在各自權限範圍內自治的。重大糾紛交由著名人士組成的大會,是通過協商一致達成協議並解決的,沒有任何正式安排,甚至召開jirga大會都是非正式的。以前的Šāhījirgas(大議會)在重要場合召開,但自1948年廢除汗國以來,這種做法一直中斷。傳統上,按照jirga的決定,部落習俗(riwāj)是強制性的,並且強制的能力非常有限,更為重要的是「輿論」的力量。[4]

家庭與婚姻

布拉灰人之間的最主要的婚姻是與父親的兄弟的女兒通婚。儘管考慮了彼此的意願,但還是以安排婚姻為主。儘管巴基斯坦法律現在禁止童婚,但在過去這是件很普遍的事情。訂婚結婚儀式是家庭和部落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部落內部的糾紛通常在結婚時解決,而聘金由新郎的家庭支付。儘管穆斯林法律允許一夫多妻制,但經濟現實使大多數布拉灰人們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制綿顯可看出家庭結構傾向於反映經濟體系。在游牧的布拉灰社會中以核心家庭居多,但在鄉村居民中大家庭則很普遍。離婚雖然簡單,但卻很少見。過去儘管巴基斯坦法律禁止這種行為,通姦仍可判處死刑。他們的社會也可以接受寡婦再婚[5]

產業與生活

從歷史上來看,布拉灰人為婆羅門是游牧民族,他們的綿羊、山羊和牛群從高原轉移到低地平原。然而,現今許多布拉灰人放棄了游牧活動,轉而採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間的季節性遷徙活動,或定居農業。在卡奇低地,河流和運河灌溉水源供應耕種,但步拉灰省其他地區的定居點則依靠坎兒井灌溉,這是一個個豎井之間挖出的隧道供水系統,用以輸送水。[6]

布拉灰人在婆羅洲的定居點實質上反映了其居民的經濟活動。牧民游牧是許多布拉灰的傳統職業:游牧民族生活在帳篷和臨時營地中,與牧民一起尋找牧場。近年來,放牧的重要性下降,許多布拉灰採取了根據季節性遷移到不同海拔的生活方式,平時住在高地,因為適合耕種,一年中會在村莊居住長達9個月的生長季節。直到冬季,這些布拉灰人會把牛群趕到他們居住的帳篷營地低地。[7]

關於布拉灰人的服裝,小男孩在大約三歲時得到了第一條褲子,其後穿的衣服與成年男子的衣服相似—kurti,指長襯衫,穿在各色戰袍上,在該地區隨處可見寬鬆的褲子。對於布拉灰男人來說,頭巾的穿戴能使衣服更完美。在布拉灰的游牧民族中,女性穿裙子而不是褲子。在賈拉萬地區的布拉灰中,女性的顏色通常為黑色。女裝上繡有各種圖案和設計的彩色線。婦女的裝飾品包括指環,鼻環和耳環[8]

布拉灰人飲食方面,定居的布拉灰人種植小麥小米,將它們磨成麵粉烘烤成無酵餅,也會食用米飯,但通常僅是在特殊情況下才可以食用。羊肉山羊在布拉灰人的飲食中非常重要。低地地區較富裕的農民可能會養牛,像在南亞地區常見的那樣。人們通常是從公共盤中用手抓取食物。喝牛奶後,還會將其製成凝乳、澄清黃油、酪乳黃油。果實方面,、野果和蔬菜也是布拉灰人飲食的一部分。布拉灰人用餐時會喝茶,平時茶也被當作社交活動的一部分。[9]

步拉灰人的教育方面,他們的識字水平極低。路支斯坦省分區1972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十歲以上人口的總識字率僅為6%。 主要是因為步拉灰人居住在巴基斯坦沒有正規教育的地區,即使在有學校的地區,出勤率也相當低。當然,在信德省這種定居地區,該處的布拉灰兒童較有可能上學。[10]

布拉灰人的體育活動,主要為賽馬射箭,並且是較富裕地區從事的傳統運動。[11]

信仰與習俗

布拉灰人是穆斯林,主要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儘管他們的許多社會習俗起源於印度,他們仍遵循古蘭經中規定的伊斯蘭宗教信仰和習俗。社區崇拜集中在清真寺,「毛拉」,也就是穆斯林的牧師則關心人民的精神和儀式需要。對聖人的敬畏在布拉灰文化中也根深蒂固,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聖人,婦女通常在聖殿裡放一些土,以備不時之需。婆羅門信仰金諾邪靈的巫術和財產。人們經常呼喚毛拉人或有禮貌的人又名聖人來閱讀古蘭經,或提供護身符來驅除這些靈魂。[12]

婆羅門遵守穆斯林曆法中的聖日。最神聖的是穆哈拉姆月的第十天前夕,被稱為伊瑪瑪克。婦女白天準備特殊的肉和米飯。一家人在一個毛拉在場的情況下聚集在日落附近。毛拉朗誦古蘭經中,為死者背誦祈禱。然後他們會將自己奉獻的食物分送給親戚和鄰居。第二天早晨,屋長會參觀墓地,這也是在他死去的親人的墳墓裡祈禱的機會。[13]

民間故事與藝術文學

一個民間故事講述了一個孤兒曼蘇爾,他在一個一名叫卡迪穆斯林宗教領袖的房子裡找到了工作。但即使曼蘇爾,忠實地為他服務了七年之久,他因為曼蘇爾一個小錯誤而開除了他。曼蘇爾離開了之後,開始環遊世界。他遇到了一個老牧羊人,愛上了他的女兒,並嫁給了她。當曼蘇爾和他的妻子返回家中時,他妻子美麗的外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從卡迪到國王的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她。但是,曼蘇爾的妻子忠誠於丈夫。當卡迪宗教領袖試圖引誘她時,她公開譴責了他。全體人民共同譴責卡迪,國王將他驅逐出了婆羅洲地區。這個故事展示了Brahui對妻子所期望的忠貞和敬重丈夫,以及對那些向世間宣揚純潔而卻心口不一的宗教領袖抱持懷疑的態度。

布拉灰人在音樂藝術上有著民間歌謠及英雄史詩的傳統。這些是由專業的歌手及樂手稱為Dombs所演出,而他們在各式各樣的布拉灰群體和階層中都密切相關。樂器包含rabab,一種以與單塊木頭所製成的樂器;siroz,一種用和弦彈奏的樂器;以及punzik,一種樂器等。他們逐漸取代了dambura,一種用手指彈奏的三弦樂器等較為少見的特殊樂器。不只如此,在布拉灰人社會中極為重要的[婚禮]]與[葬禮]]也可看見舞蹈與音樂得組合,顯現在音樂上是布拉灰人擅長的藝術而非文學[14]

現況

現在的布拉灰人基本上是呈現部落聯盟的型態

布拉灰人的部落可分為三個部落聯盟

第一個是「核心nucleus」部落聯盟,由艾哈邁宰(Achmadzai)、古瓜裡(Gurguari)、伊爾塔扎伊(Iltazai)、卡蘭達里(Kalandari)、坎布拉尼(Kambrani)、米爾瓦里(Mirwari)、羅迪尼(Rodeni)和蘇瑪拉里(Sumalari)八個部落所組成,雖然被稱為「核心」,但他們實際上只占了布拉灰人的人口總數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個是真正占了大多數人口的部落聯盟:賈哈萬•布拉灰(Jhalawan Brahuis),其中包括納特瓦尼(蘇萊曼的納特瓦尼)部落Bizanjars、哈魯尼斯(Harunis) 、穆罕默德•哈斯尼斯(Muhammad Hasnis) 、孟加爾斯(Mengals) 、錫亞帕德(Siapad) 、尼加利斯(Nicharis)、潘德拉尼斯(Pandranis)、薩伊迪斯(Sajdis)和扎赫里斯人(Zahris)。

第三個則是薩拉萬布拉灰人(Sarawan Brahuis),其中又包括穆罕默德•沙希(Muhammad Shahi)、班古爾扎(Bangulzai)、庫爾德(Kūrd)、拉赫里(Lahri)、蘭戈夫(Langov)、雷薩尼(Raisani)、魯斯塔姆扎伊(Rustamzai)、薩爾帕拉(Sarparah)、薩塔克扎伊(Satakzai)、沙瓦尼(Shahwani)和扎格•孟加爾(Zagar-Mengal)部落。[15]

註釋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F%BE%E8%B7%AF%E6%94%AF%E7%9C%81

  1.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area: essays By Murray Barnson Emeneau,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nwar S. Di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34
  2. ^ Population Census Organisation, Statistics Division, Govt. of Pakistan, 1999, 1998 district census report of Kalat Page 7.
  3. ^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Brahui
  4. ^ http://www.iranicaonline.org/articles/brahui
  5.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6.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7.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8.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9.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0.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1.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2.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3.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4. ^ https://www.everyculture.com/wc/Norway-to-Russia/Brahui.html
  15. ^ Scholz, Fred (2002) [1974]. Nomadism & colonialism : a hundred years of Baluchistan, 1872-1972. Karachi;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19-579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