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海防艦
第2號海防艦
| |
概況 | |
---|---|
名稱 | 偶數番號+海防艦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
前級 | 丙型海防艦 |
造價 | 5,363,000日圓 |
建造期 | 1943–1946年 |
服役期 | 1944–1987年 |
規劃數 | 200 |
完成數 | 67 |
取消數 | 76 |
損失數 | 26 |
退役數 | 41 |
技術數據[1] | |
船型 | 海防艦 |
排水量 | 標準排水量740長噸(752公噸) |
船長 | 69.5米(228英尺) |
型寬 | 8.6米(28英尺3英寸) |
吃水 | 3.05米(10英尺) |
動力來源 | 兩台「ホ」號艦本式重油鍋爐配合一台艦本式甲25型蒸汽輪機,單軸單槳,2,500 hp(1,864 kW) |
船速 | 17.5節(20.1英里每小時;32.4公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4,500 nmi(8,300 km)@16 kn(18 mph;30 km/h) |
乘員 | 141名 |
傳感與 處理系統 | |
武器裝備 |
|
註釋 | 燃料:重油240噸 |
概要
丁型海防艦是與丙型海防艦同期設計的船隊護航用海防艦,兩者整體結構建設幾乎一樣; 然而由於柴油機生產數量不足,本型艦主機改裝成蒸汽輪機,煙囪因此改成了類似日本軍艦傳統的集中式煙囪(丙型是後置式六角形粗短煙囪),以及換裝單軸單槳推進系統(丙型側是雙軸單槳推進),因此排水量略大於丙型,但在續航力以及抗損性上都比前型艦來得差; 這點成為了相比於前任丙型艦的最大不同。[3]全艦編制141人。
丁型海防艦也沒有艦名,以編號偶數來命名。因首艦編號為第二號,故又被稱為「第二號型海防艦」。[4]
戰後
1947年6月28日,東京盟軍總部舉行日本軍艦分配儀式,四大盟國按抽籤方式決定如何分配,中國代表抽中的是第二份日本軍艦共三十四艘軍艦,包括七艘驅逐艦、十七艘海防艦、兩艘驅潛艇、一艘運輸艦和七艘其他艦隻,總噸位約3.6萬噸。其中第14號、第40號、第104號、第118號、第192號、第194號、第198號七艘則屬於丁型海防艦。1955年蘇聯在旅順無償贈與兩艘原屬日本賠償蘇聯的丁型海防艦(第76號和第142號)。
濟南號護衛艦
日本海軍「第194」號海防艦,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竣工。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六」號賠償艦。配齊了艦員編制後入役為國軍「威海」艦,隸屬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艦於南京江面投共,停泊在江陰江面的「威海」艦拒絕投共,並向上海方向突圍而被岸上解放軍炮火擊傷被俘。1949年底,「威海」艦入江南造船廠修復,被改名為「濟南」號,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大隊。不久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換裝兩門蘇制Б-34型艦炮作主炮,副炮為六門70-К型機關炮,艦尾安裝四座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並在艦尾安裝了一座深彈投放滑軌、煙幕發生裝置。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1961年獲得「215」舷號,隸屬東海艦隊護衛艦第17大隊。1974年10月舷號改為「525」。不久退役,艦員改配屬053H型導彈護衛艦2號艦,1978年更改舷號為「515」,1986年正式命名為「廈門」艦。
武昌號護衛艦
1944年3月27日第十四號海防艦在橫須賀海軍工廠竣工。1947年7月6日在上海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五」號賠償艦。後被命名為「濟南」艦,但由於沒有湊齊艦員,作為保管艦長期閒置在吳淞口。1948年6月26日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為巡邏船,但該局發現無法接手後,又於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還海軍第一軍區,滯留在上海黃埔江畔變成了廢鏽船殼。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該艦半坐沉在水中,被解放軍接收。入江南造船廠維修。1949年底修復,改名為武昌號護衛艦,隸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換裝兩門蘇制Б-34型56倍徑100毫米艦炮。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作戰。1955年4月17日參加救援在杭州灣觸礁的「民主三號」客輪。1956年8月在象山港下錨避八一颱風時因風浪過大流錨,擱淺坐底於礁岩上受損報廢,退出戰鬥序列,僅作為輔助船使用。1961年獲得護衛艦舷號「209」,隸屬東海艦隊護衛艦第17大隊。不久65型火炮護衛艦首艦「廣州」號入役,舷號「209」。
長沙號護衛艦
1944年12月27日「第118」號海防艦在川崎重工業泉州工場竣工。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二」號。一直丟棄在吳淞口。1948年6月26日交教育部轉交國立海事學校作為練習船。1949年被解放軍接收,入江南造船廠修復,改名為「長沙」艦,列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54年5月16日隨第六艦隊參與「第二次菜花岐海戰」,與國軍的「太和」號護航驅逐艦炮戰。1961年獲得舷號「216」,隸屬東海艦隊護衛艦第17大隊。1975年退役,艦組人員擔任053H型導彈護衛艦首艦「長沙」號,1986年命名為「九江」艦。
西安號護衛艦
本艦屬丁型海防艦,1945年3月31日「第198」號海防艦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竣工。1947年7月31日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四」號。一直丟棄在吳淞口。1948年6月26日交浙江外海水警局作為巡邏船,但該局發現無法接手後,又於1948年12月底在上海交還海軍第一軍區,滯留在上海黃埔江畔變成了廢鏽船殼。1949年被解放軍接收,入江南造船廠修復,改名為「西安」艦。隸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61年獲得舷號「217」,隸屬東海艦隊護衛艦第17大隊。1975年退役,艦組人員轉入053H型導彈護衛艦3號艦「西安」艦,1986年改名「南平」艦。
「48」號護衛艦
「第142」號海防艦在建造過程中迎來了日本投降。1946年4月7日在播磨造船所作為復員輸送船完工。1947年7月29日被移交給蘇聯海軍,部署於旅順海軍基地,先為輔助艦,後加裝武器命名為「СКР-48」護衛艦。1955年無償移交給解放軍海軍,改名「48」號護衛艦,隸屬海軍旅順基地護衛艦第7大隊。1978年退役。
「49」號護衛艦
1944年12月23日「第76」號海防艦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竣工。1947年8月28日移交給蘇聯海軍,部署在旅順海軍基地,先為輔助艦,後加裝武器命名為「СКР-49」護衛艦。1955年無償移交給解放軍海軍,改名「49」號護衛艦,隸屬海軍旅順基地護衛艦第7大隊。1978年退役。
同安艦
1945年2月28日「第192」號海防艦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竣工。1947年7月31日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三」號。1948年5月1日更名為「同安」。一直閒置在吳淞口。1949年5月上海棄守前夕被拖去台灣基隆。1949年10月1日被編入訓練艦隊準備修復,1950年放棄修理,降為封存保管艦。1951年3月1日報廢解體。
泰安艦
1945年1月31日「第104」號海防艦在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竣工。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被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二十一」號。閒置到1948年5月1日命名「泰安」,10月1日入役。1950年6月1日改屬第二艦隊第八分隊,舷號「71」。1955年1月1日轉屬巡邏艦隊。1958年10月1日退役。
成安艦
1944年12月22日「第40」號海防艦在藤永田造船所竣工。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二十」號。閒置在青島至1948年3月命名為「成安」艦,編入海軍第二艦隊。參加了煙臺威海撤運、塘沽撤運和青島撤運。1949年12月17日改屬海防第三艦隊的海南島防禦作戰。1949年12月24日拖往馬公維修。1950年4月22日參加海南島撤運行動。6月1日改屬第二艦隊第八分隊,舷號72。1955年1月1日本艦改屬巡邏艦隊。1958年10月1日退役。
參考文獻
- ^ Conway p206-207
- ^ 『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 21』p.31
- ^ 海人社刊 世界の艦船 増刊第45集『日本海軍護衛艦艇史』、潮書房刊 丸スペシャル 日本海軍艦艇シリーズNo. 29『海防艦』など。
- ^ 海軍大臣官房発行『內令提要』第13類「艦船」の【艦艇類別等級】(昭和18年12月22日付 內令第2776號に係る改訂分以降に収録)および本艦型艦名の加除に係る各內令による。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C13072021600 『昭和19年1月31日現在 10版 內令提要追録第14號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