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9月12日) |
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中華民國國內規模與等級最大的綜合運動會,始辦於晚清宣統二年(1910年)。1949年以前因為局勢動盪,間隔不規則的舉辦,到1948年共舉辦了7屆。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1912-1949年)實際舉辦過六屆(第1屆為辛亥革命後追認)。現在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舉辦的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則是由「臺灣省運動會」(簡稱臺灣省運、省運會)和「臺灣區運動會」(簡稱臺灣區運、區運會)改制而來,參賽代表團以直轄市、縣、市為單位。
簡稱 | 全運會、全國運 |
---|---|
首屆賽事 | 1910年10月18日-10月22日 |
每隔 | 2年 |
上屆 | 第13屆(臺南市) |
舉辦對象 | 中華民國體育菁英 |
總部 | 視各屆主辦縣市設立 |
主辦單位 | 中華民國教育部體育署 |
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開幕 |
中華民國雲林縣——2025年10月18日 |
距今還有293天 |
以當地時間計算 |
如果發現倒數時間不準確,請清除頁面快取 |
簡介
「台灣省運動會」從1946年第1屆開始,到1973年為止,總共舉行過28屆。1974年起,因應臺北市、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名稱改為「臺灣區運動會」。1999年起,為因應台灣省虛級化,故更名為全國運動會,每兩年舉辦一次。
此外,為推廣非奧亞運的運動,另舉辦參與資格較容易的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簡稱全民會),亦為每兩年舉辦一次,但與全運會交叉舉辦。全運會與全民會均由教育部體育署主管相關事務。
比賽項目
|
歷屆賽事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共舉辦過7屆賽事(1910-1948年),因為國家局勢動盪,間隔不規則地舉辦。
屆次 | 時間 | 發起 | 舉辦地 |
---|---|---|---|
第1屆 | 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 | 美國傳教士愛克斯納(D. T. Max Esner) | 南京市南洋勸業場 |
傳教士愛克斯納通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發起「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在南京南洋勸業場舉行。大會的文件均用英文,量度用英制,器材、服裝也都是外國標準。比賽設田徑、足球、網球、籃球4個項目。田徑有50碼、100碼、220碼、440碼、880碼賽跑,還有120碼低欄,880碼接力,跳高、跳遠、撐杆跳高,鉛球、鏈球等十二個單項。分高等組、中等組、學校組三組比賽華北、上海、華南、吳寧(蘇州、南京)、武漢五區(分別以青、紅、紫、藍、黃五色表示)140名運動員參加。上海區獲得總分第一,上海聖約翰大學獲學校組第一名。這次運動會在辛亥革命以後被追認為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 |||
第2屆 | 1914年5月22日-24日 | 北京體育競進會組織 | 北京市天壇 |
實際負責人為大會秘書長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幹事侯格蘭德(A. N. Hoagland),大會一切文件仍用英文。參賽單位:全國分東、南、西、北四部,以黃、紅、白、綠四色標示,僅96人。項目增加了隊球(排球)、棒球兩項,女子體育表演項目。北部總分第一。 | |||
第3屆 | 1924年5月22日-24日 | 熊希齡、張伯苓等9人組成籌備委員會 | 武昌市武昌公共體育場(閱馬場) |
首次由中國人主辦。參賽單位:華東、華南、華西、華北、華中五區13省和馬尼拉華僑團體。總分前三:華北、華東、華中。田徑比賽中英制單位改為公制。 | |||
第4屆 | 1930年4月1日-11日 | 杭州市梅東高橋 | |
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首次以政府名義組織的,全國體育協會籌辦,戴季陶為會長,蔣中正為名譽會長並發表演講。參賽單位首次分為:省、市、特區及華僑團體。增加女子組,始設女子田徑。男子競賽共8種錦標,女子競賽4種錦標。前三名:江蘇隊、廣東隊、香港隊。 | |||
第5屆 | 1933年10月10日-20日 | 全運會籌委會 | 南京市中央體育場 |
由政府單位「全運會籌委會」組織,增設國術、女壘、游泳錦標,田徑錦標分為田賽和徑賽錦標。江蘇總分第一。這次運動會在田徑上創造了一些較好的成績,共打破21項田徑、4項游泳全國紀錄,如劉長春(100米,200米)。 | |||
第6屆 | 1935年10月10日-20日 | 上海市上海市體育場 | |
這是第一次按教育部頒佈的《全國運動大會舉行辦法》舉辦的,運動的比賽規則、參賽辦法均比歷屆規範。參賽單位:34個省、市及香港、菲律賓、馬來亞、爪哇華僑,共38個代表隊,2700多人。東三省選手在開幕典禮上身着黑色孝服,舉象徵白山黑水的黑白旗入場,以提醒國人不要忘記被日本佔領的東三省。江蘇總分第一。這屆全運會是中國體育史上一次空前的盛會。 | |||
第7屆 | 1948年5月5日-16日 | 上海市上海市體育場 | |
這屆運動會首次參照奧運會慣例。參賽單位:32個省、市,陸、海、空三軍、聯勤、警察,香港以及檀香山、暹邏、菲律賓、馬來亞、西貢、仰光等地華僑共58個代表隊,2670人。男子總分前三名: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華僑隊;女子前三:香港、臺灣、馬來亞華僑隊。這次運動會因為社會動盪,組織混亂,賽事糾紛不斷,足球判出三個並列冠軍:陸軍隊、警察隊、香港隊。 |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 臺灣省運動會自1946-1973年共舉辦過28屆賽事,每年一屆。
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臺灣省開始舉辦省內單獨的運動會。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臺灣,之後全國性運動會便與臺灣省運動會合併。因此在1948年,中華民國曾舉辦過兩次運動會:在上海市的第7屆全國運動會與臺南市的第3屆臺灣省運動會。
|
|
- 後來更名為「臺灣區運動會」(1974-1998年),共舉辦過25屆賽事,每年一屆。
大會史上「最成功的區運會」為1992年,時任宜蘭縣縣長游錫堃以「區域振興」為目的、「鄉下人辦喜事」方式辦理臺灣區運動會。
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連戰於1990年10月同時核准兩年的區運承辦權:1992年宜蘭縣、1993年桃園縣。由於是我國史上第一次有民主進步黨籍縣長辦理區運,籌備時間只有兩年,加上宜蘭縣又是缺乏經費的小縣、體育成績不佳、沒有辦理經驗等,因此體育界、政治界都不看好。但是結果出人意料,該次區運被譽為「最省錢的區運會」[1]。宜蘭縣區運獎牌數在未花錢挖角下,也從前一年的3面金牌躍升至22面金牌[2],成為依「人口比」全國金牌數第一名的縣市[3]。
|
|
- 臺灣省經修憲虛級化後更名「全國運動會」(1999年至今),每兩年舉辦一屆。
屆次 | 年份 | 主辦縣市 | 日期 |
---|---|---|---|
第1屆 | 1999年 | 桃園縣 | 12月25日-12月30日 |
第2屆 | 2001年 | 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 | 10月20日-10月25日 |
第3屆 | 2003年 | 臺北縣 | 10月18日-10月23日 |
第4屆 | 2005年 | 雲林縣 | 10月15日-10月20日 |
第5屆 | 2007年 | 臺南市 | 10月20日-10月25日 |
第6屆 | 2009年 | 臺中市 | 10月24日-10月29日 |
第7屆 | 2011年 | 彰化縣 | 10月22日-10月27日 |
第8屆 | 2013年 | 臺北市 | 10月19日-10月24日 |
第9屆 | 2015年 | 高雄市 | 10月17日-10月22日 |
第10屆 | 2017年 | 宜蘭縣 | 10月21日-10月26日 |
第11屆 | 2019年 | 桃園市 | 10月19日-10月24日 |
第12屆 | 2021年 | 新北市 | 10月16日-10月21日 |
第13屆 | 2023年 | 臺南市 | 10月21日-10月26日 |
第14屆 | 2025年 | 雲林縣 | 10月18日-10月23日 |
會旗介紹
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的會旗設計者為王振富先生,其設計理念如下:
以中華民國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為主色澤,再構成一個梅花造型,象徵繼往開來的獨特風格形象。整個型態表現出一個動態的大滾球不停的運轉着,也不斷的締造無限的希望與輝煌的佳績,發揮各族心連心與體育文化的相互交流。
競賽成績
詳細請見外部連結各屆年度報告書
各年度獎牌統計(僅統計1999年以後)
詳細請見外部連結各屆年度報告書
參見
參考資料
- ^ 林志恆.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05. ISBN 957-621-5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宜蘭「花小錢、辦大事」的本事,至今依然為外界津津樂道。相較於九三年桃園區運的四十億,以及在此之前各縣市數十億元的花費,宜蘭僅僅花三億元,這個經驗彌足珍貴
- ^ 蘭陽文教基金會. 宜蘭縣長游錫堃施政八年專輯. 宜蘭縣政府. 1999: 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 ^ 林志恆. 蘭陽之子游錫堃. 台北: 天下文化. 1998: 106. ISBN 957-621-5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宜蘭不但為區運史立下典範,更因此為宜蘭人贏得尊嚴與驕傲
外部連結
- 88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90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92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94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96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98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00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02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04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06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08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10年全國運動會成果報告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