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

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帶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走出草地之後,1935年9月12日,在川甘邊界的俄界(今甘肅省迭部縣達拉鄉高吉村)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將軍委縱隊和紅一方面軍主力共七千多人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此時尚不知道陝北有紅軍與蘇維埃根據地,起名陝甘支隊是因為要打到甘東北或陝北經過游擊戰爭靠近中蘇邊界。9月17日凌晨強攻奪取天險臘子口。9月18日至22日在隴南西固縣(今宕昌縣)的哈達鋪正式實施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1.4萬人[1]或7000多人[2],繼續北上。1935年10月19日行軍至陝北保安縣吳起鎮,與當地蘇維埃政府會師。1935年11月與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改編為紅一方面軍。

編制序列

作戰經過

1935年9月底,從隴南哈達鋪出發,四大隊佔領隴西縣城。主力穿越岷縣、漳縣,在武山鴛鴦鎮突破東北軍第113師、第114師、第118師的渭水封鎖線,於26日經隴西縣四十里舖,到達通渭縣榜羅鎮。1935年9月27日中央領導人進入榜羅鎮小學詳細閱讀報紙雜誌了解局勢,當晚在原榜羅小學校長室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史稱「榜羅鎮會議」,會議正式決定改變俄界會議的到鄰近蘇聯邊界的地方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與當地紅軍會師。1935年9月28日,一大隊急襲通渭縣城,消滅魯大昌部保安團三百餘人,29日主力進入通渭縣城補給休息,30日在縣城南門外的河灘上舉行陝甘支隊紅軍文藝聯歡晚會和大會餐。10月2日離開通渭縣城繼續北上。

1935年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中共中央,並電稱:「此間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軍委、總司令部等名義對外發表文件並和你們發生關係;你們應稱北方局、陝甘政府和北路軍,不得再冒用黨中央名義;一、四方面軍名義應取消」。

10月7日在固原縣青石嘴毛澤東親自下令四大隊突襲正在埋鍋造飯的東北軍騎兵第13團2個連,繳獲戰馬100餘匹,彈藥物資10餘輛馬車,戰後用繳獲裝備並成立了第一縱隊騎兵偵察連,連長梁興初,副連長劉雲彪。10月8日白羊城遭遇戰,前衛四大隊殲滅鄧寶珊甘軍1個團,擊潰1個團。在靜寧縣界石堡消滅東北軍3個騎兵連。

1935年10月19日下午四時,中共中央與陝甘支隊支隊部進抵陝北保安縣吳起鎮(當時僅11戶人家;附近十里八里一個村莊,每村只住三五戶人家)[4]設有陝甘邊赤安縣六區一鄉蘇維埃政府,幹部團仍然在抗擊尾追的東北軍白鳳翔部騎兵。[5]鄉黨支部書記劉景瑞、鄉蘇維埃主席劉景權召開赤衛軍幹部會議,通知動員六區群眾歡迎中央紅軍,收購數萬斤糧食支援中央紅軍。1934年10月21日,毛澤東親自指揮了吳旗鎮以西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最後一戰「切尾巴戰鬥」,擊破了尾隨中央紅軍自隴東竄犯的何柱國東北軍騎兵軍白鳳翔的騎兵第6師3個騎兵團、副師長張誠德率領的東北軍騎兵第3師兩個騎兵團、寧夏軍閥馬鴻賓第35師的馬培清騎兵團,共斃傷400餘人,俘虜1000餘人,繳獲白鳳翔部所有重武器及戰馬馱馬近2000餘匹,中央紅軍犧牲第二大隊大隊長李英華以下200餘人。陝甘紅軍保安縣獨立營、赤安縣游擊支隊、安邊縣游擊支隊配合帶路。

至此結束了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央紅軍有了落腳點,把大量體力不支無法隨隊的傷病員交給了保安縣定邊縣蘇維埃政權下的群眾家裏休養。

陝甘支隊主力於10月底南下。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定:「對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的名義;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6] 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張雲逸;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毛澤東。11月6日在甘泉縣南邊的象鼻子灣、道佐鋪徐海東鄭位三紅二十五軍劉志丹紅二十七軍會師。會師後,各部改編為紅一方面軍,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毛澤東,1萬餘人。

參考文獻

  1. ^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2. ^ 《聶榮臻回憶錄》
  3. ^ 原紅四團參謀長,1935年10月21日在吳起鎮「切尾巴戰鬥」中犧牲。
  4. ^ 《吳旗縣誌》
  5. ^ 《星火燎原》選編之三,戰士出版社1980年版
  6. ^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4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