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關帝廟
臨汾關帝廟,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二招巷內。
臨汾關帝廟 | |
---|---|
臨汾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臨汾市堯都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認定時間 | 2004年5月 |
臨汾關帝廟為平陽府級關帝廟,創建於明萬曆年間[1],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毀於大地震,知府王輔重修前殿,康熙四十六年知府劉棨建正殿並後寢殿。清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縱火焚毀臨汾城隍廟、關帝廟。清咸豐五年七月初六關帝廟破土開工,清咸豐六年(1856年)重建臨汾關帝廟[2],光緒二年(1877)於關帝廟門前東西兩側各建一座石牌樓。
臨汾關帝廟原佔地25560㎡,現有面積為11431㎡,僅次於解州關帝廟(22000㎡),是山西省第二大關帝廟。臨汾關帝廟與鐵佛寺、臨汾城牆、大中樓、堯廟均為府城的主要地理坐標。臨汾關帝廟的南北中軸線長達360餘米,依次為照壁、端門、雉門、午門(戲台),後為大殿、穿堂、後殿、春秋樓。[3]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後,國共兩黨在臨汾創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族革命大學,校址設在臨汾關帝廟,閻錫山任校長。1938年,日軍進攻臨汾,民大遷至吉縣的南村坡。日軍佔領期間,拆除了關帝廟前兩座石牌樓。
1948年5月17日解放軍攻佔臨汾以後,臨汾關帝廟一直由第二招待所佔用。現在僅存崇寧殿、春秋樓。古戲台改建成臨汾大禮堂,成為群眾聽蒲劇、看電影的文化休閒場所。
臨汾關帝廟現僅存三座建築,飛檐琉璃瓦、木雕、彩繪完好無損。2004年5月公佈為臨汾市文物保護單位。
- 影壁,四龍琉璃影壁,原位於中軸線的最南端紅衛路,1980年代拓寬紅衛路,將其搬遷至臨汾鼓樓北大街與古城路交叉口東南。
- 崇寧殿:體量巨大,面闊七間、23.6米,進深六間、18.9米,歇山頂。
- 春秋樓:於2016年落架大修
此後,打造臨汾關帝廟景區,增修鐘鼓樓,恢復清代關帝廟規模。2023年6月14日,臨汾市舉行關帝廟「文物認領認養」簽約儀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