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9月20日) |
人格(英語:Personality)也稱個性[1],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着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源自於希臘語的Persona,原指希臘羅馬時代戲劇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所帶的假面具,它代表劇中人物的身分,表現人物的某種典型的心理,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所以是代表舞台演員的面具及所扮演的角色。而persona亦是法案訴訟中的一方,所以亦有解釋作persesonare(為自己說話)。在第十一世紀,興起另一種說法認為persona就是perseuna(本質上為單一),強調個別性。衍伸為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
人格的定義
人格(英語:Personality)是一組持久且獨特的個人心理傾向與特徵,此心理傾向與特徵和環境互動後,可影響個人行為、情緒與認知。(楊國樞)
人格的屬性
- 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着人的內在心理特徵。它常體現在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這個行為便可帶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
- 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徵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的這種穩定性是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上的。但這種穩定性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變的,如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可反應出不同的方面。也可以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而導致人格的這種性質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後生活壓力[2][3]。
- 個體性:人格的組合結構是多樣的,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面的差異性,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以是相同的,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還是不同的。
- 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着人的行為,驅動着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它也是構成人的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它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
- 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並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是,人格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的。
人格的延伸
相關條目
相關參考的外部連結
- Great Ideas in Personal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ersonality Theor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 The personality proje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ersonality: Theory & Perspectives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Thesis on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
- Snygg & Combs' phenomenal field psychology
- Karen Horney: Personality and gender
- Existential psychology
- Gordon Allport's personality definitions
- Buddhist psycholo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ersonality disord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olland's Types
- Goldberg's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 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dapt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y Buss & Greiling [1]
- 積極人格 MBA智庫.百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拉丁語法入門_31AUG_HA 800. 人位動詞 (verbum persona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 ^ 陳至立 (編). 人格. 辞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2024-03-24]. ISBN 978-7-5326-53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 ^ Jeronimus, Bertus F.; Riese, Harriëtte; Sanderman, Robbert; Ormel, Johan.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10, 107 (4): 751–764. ISSN 1939-1315. PMID 25111305. doi:10.1037/a0037009.
- ^ Jeronimus, B. F.; Ormel, J.; Aleman, A.; Penninx, B. W. J. H.; Riese, H. Negative and positive life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small but lasting change in neuroticism.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3-11, 43 (11): 2403–2415. ISSN 0033-2917. PMID 23410535. doi:10.1017/S0033291713000159 (英語).
- 希爾加德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導論),13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