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內逝世的美國總統
在任期內逝世的美國總統 | ||
---|---|---|
威廉·亨利·哈里森 1841年4月4日 |
扎卡里·泰勒 1850年7月9日 |
亞伯拉罕·林肯 1865年4月15日 |
占士·艾伯林·加菲 1881年9月19日 |
威廉·麥金萊 1901年9月14日 | |
禾倫·加馬利爾·哈定 1923年8月2日 |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1945年4月12日 |
約翰·甘迺迪 1963年11月22日 |
截止2020年,已有八位美國總統在任內逝世[1],其中四人死於暗殺,另外四人因自然原因死亡[2]。八次均由美國副總統根據美國總統繼任順序規定繼任[3]。
威廉·亨利·哈里森是在任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他上任僅31天後就因感染肺炎而於1841年4月4日逝世,成為首位在任期內去世的美國總統[4]。1850年7月9日,扎卡里·泰勒因急性腸胃炎逝世[5]。亞伯拉罕·林肯是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刺殺的總統,他於1865年4月14日被約翰·威爾克斯·布斯開槍擊中後腦而死[6]。16年後,占士·A·加菲於1881年7月2日被查爾斯·J·吉特奧槍殺,並於9月19日逝世[7]。近20年後,威廉·麥金萊又在被里昂·喬戈什近距離打中兩槍後死於併發症[8]。1923年8月2日,禾倫·G·哈定因心臟病發逝世[9]。1945年4月12日,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因腦溢血去世[10]。最近的一位則是約翰·甘迺迪,他於1963年11月22日在德薩斯州達拉斯被兩顆子彈擊中後喪生[11]。
威廉·亨利·哈里森
1841年3月26日,威廉·亨利·哈里森得了感冒。那時的醫療觀念相信他的病情是因就職典禮那天的糟糕天氣直接導致的,但實際上他一直到那天後超過三個星期才發病。[12]:152
這次感冒迅速惡化並轉為肺炎和胸膜炎[12]:152。他試圖在白宮中歇息,但沒法找着一個安靜的房間,因為辦公室里一直有大批的求職者,而且他的行程也非常繁忙,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休息[13]。
哈里森的醫生們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案,包括鴉片、蓖麻油、螞蟥和維珍尼亞蛇根木,但這些治療都只讓他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染病9天後,威廉·亨利·哈里森於1841年4月4日中午12點30分去世,死因為右下葉肺炎、黃疸和嚴重的敗血症。哈里森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在任期內去世的總統。他的遺言是對自己的醫生所說,但被認為是傳達給約翰·泰勒的:「先生,我希望你能理想政府的真正原則。我別無所求,只希望這些原則能夠得到展開。」哈里森是在任時間最短的美國總統,從1841年3月4日起至1841年4月4日,僅30天12小時30分鐘[14][15]。
哈里森的葬禮於1841年4月7日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韋斯利禮拜堂舉行[16]。他原本被安葬在哥倫比亞特區國會公墓的公共墓地,之後改葬於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縣的一個名為諾斯本德(North Bend)的小村莊。威廉·亨利·哈里森墓國家紀念館就是為紀念他而建[17]。
扎卡里·泰勒
扎卡里·泰勒的死因尚未完全確定[18]。1850年7月4日,泰勒出席了獨立日節日慶典並為華盛頓紀念碑鋪設基石後進食了大量的冰水、冷牛奶、青蘋果和櫻桃[19]。在幾天時間裏,他患上了嚴重的消化系統疾病,醫生們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治療方法,但都無濟於事,泰勒最終於7月9日早上去世[20]。報告中將其死因列為「膽汁性腹瀉或膽汁性霍亂」,有學者相信是某種嚴重的腸胃炎[21]。
1850年7月13日至10月25日,泰勒被葬在哥倫比亞特區國會公墓的公共墓地,這一墓地始建於1835年,用來臨時安葬顯要人物的遺體,直至為其準備好正式的墓地或是安排轉移到另一個城市。他的屍體之後被送到位於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的泰勒家族墓地安葬,他的父母都葬在這裏,是一片名為「春田市」(Springfield)的宅基地種植園。[22]
1883年,肯塔基州在泰勒的墳墓不遠處放置了一個50英尺高的紀念碑來紀念他,其上方有一個真人大小的泰勒雕像。到了1920年代,泰勒家族開始努力將泰勒的墓地轉變為國家公墓。肯塔基州為此捐贈了兩塊土地,將原本只有半英廟的泰勒家族墓地擴大到了65000平方米。1926年5月6日,泰勒和他1852年去世妻子的遺體被轉移到附近新建成的泰勒陵墓中,這個陵墓基座由石灰岩與花崗岩建成,內部配有大理石。墓地已經被指定為扎卡里·泰勒國家公墓。[23]
亞伯拉罕·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於1865年4月14日被刺殺,這天正好是耶穌受難節,南北戰爭已接近尾聲[24]。北維珍尼亞集團軍羅伯特·李將軍於5天前向波多馬克集團軍和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將軍投降。林肯是歷史上首位被刺殺的美國總統[25],1835年時曾有人試圖刺殺安德魯·積遜,但沒有成功[26]。這一刺殺由舞台劇演員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策劃並執行,他還有三個同謀,分別是路易斯·鮑威爾、大衛·赫羅爾德和喬治·阿澤羅特,其中鮑威爾和赫羅爾德前去刺殺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而阿澤羅特則去謀殺副總統安德魯·詹森。布斯和他的同謀者們希望通過同時除去聯邦政府行政部門中級別最高的三名官員,來切斷聯邦政府的連貫性。[27][28][29]
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與夫人瑪麗·托德一起在哥倫比亞特區福特劇院觀看舞台劇《我們的美國兄弟》時被布斯從背面開槍打中頭部[30]。陸軍醫生查爾斯·里爾看到林肯所受的是致命重傷,總統被送到劇院對面的彼得森大宅中,之後在昏迷9小時後於次日清晨逝世。布斯的幾位同謀都沒有成功,其中鮑威爾只是炸傷了蘇厄德,而阿澤羅特則在最後關頭失去了行動的勇氣並逃離了首都。[27][29][28]
占士·A·加菲
占士·A·加菲於1881年7月2日上午9點30分在哥倫比亞特區被查爾斯·J·吉特奧開槍擊中[33]:581,這時他上任成為第20任美國總統還不到4個月。加菲於11個星期後的1881年9月19日逝世,副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繼任成為第21任美國總統。與其他受到槍擊的總統相比,加菲是存活時間最長的。
加菲計劃於1881年7月2日離開哥倫比亞特區度暑假[33]:581。這天吉特奧在巴爾的摩和波托馬克鐵路車站,即如今哥倫比亞特區第六街和憲法大道交匯處的西南角等待總統前來[34]。
加菲準備從第六街車站前往自己的母校威廉姆斯學院,計劃在那裏發表一場演講。他的兩個兒子占士和哈利陪同他一起前往,而國務卿拜仁和戰爭部長羅伯特·托德·林肯也到車站送行[35]:160。加菲沒有保鏢,也沒有任何安保措施,除了內戰期間的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外,前期的美國總統都沒有配備保鏢[33]:593。
加菲進入車站候車室後,吉特奧走上前,從總統背後近距離扣動了扳機。加菲揮動地胳膊大喊:「我的天吶!怎麼回事?」吉特奧又開了第二槍,加菲倒了下去。[33]:596一顆子彈擦過加菲的肩膀,另一顆擊中他的背部,穿過第一腰椎並停留在胰腺中,但沒有傷及脊髓[36]。
身受重傷但仍然清醒的加菲被抬到火車站二樓[33]:596-597。幾位醫生都沒能找到遺留在他體內的那顆子彈[33]:597。年紀尚輕的占士和哈利都不禁失聲痛哭。回憶起加菲的去世,羅伯特·托德·林肯深感難過。他說:「我在這個鎮上不知度過了多少悲傷的日子。」[33]:597
加菲被送回白宮後,多位醫生都表明他很可能活不過當晚,但他神智一直清醒[33]:598。第二天早上,他的生命體徵良好,醫生們開始有了病人可以逐漸恢復的期望[33]:599。1881年的整個夏季,加菲的醫生定期發佈總統健康狀況的公報,美國公眾也一直予以關注[33]:600[35]:124。他的病情時好時壞,發燒退燒反反覆覆。加菲還努力減少固體食物的攝入,夏季的大部分時間都吃得很少並且只食動液態食品[33]:601。
9月19日收到加菲的死訊時,切斯特·亞瑟正在自己位於紐約市的家中。他說,剛聽到消息時「我希望——我的天吶,我真希望這是弄錯了。」但之後不久他就收到了確認這一信息的電報。亞瑟在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的主持下宣誓繼任成為新的總統,然後先前往長灘致以敬意後再到哥倫比亞特區上任[33]:608。加菲的屍體先被送到國會大廈圓形大廳,在那裏停留兩天後再送到克里夫蘭,於9月26日在那裏舉行了葬禮[33]:608-609。
威廉·麥金萊
威廉·麥金萊於1901年9月6日在紐約州水牛城泛美博覽會的音樂聖殿被槍擊,當時他正與刺客里昂·喬戈什握手,此人是一位無政府主義者。麥金萊於9月14日因槍殺導致的壞疽逝世。[8]麥金萊在19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獲勝而成功取得連任[37],他喜歡與公眾直接交流,而且不願意對自己的辦公室進行安全保護[38]。總統秘書喬治·B·科特柳擔心會有人試圖在總統造訪音樂聖殿時進行暗殺,因此曾兩次將這一計劃從總統工作日程上取消,但麥金萊均在之後又重新將其加入[39]。
行兇者喬戈什在1893年經濟恐慌期間失業,然後成為無政府主義者,並將麥金萊視為壓迫的象徵,認為殺死對方是自己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義務[40][41]。之前嘗試接近總統失敗後,喬戈什在麥金萊主動與自己握手時朝對方腹部連開兩槍,其中一顆子彈擦傷了總統,另一顆射入其腹部,之後一直沒找到[8]。
麥金萊受傷後經大夫診治本已有康復的跡象,但到了9月13日病情卻因壞疽而急劇惡化並於次日凌晨逝世。副總統狄奧多·羅斯福繼任成為第26任美國總統[42]。麥金萊死後,喬戈什也被判謀殺罪名成立而在9月26日被判處死刑,10月29日,死刑以電椅執行。麥金萊的死也促使聯邦國會立法規定美國特勤局負責總統的安全保衛工作。[43]
禾倫·G·哈定
1923年禾倫·G·哈定的突然去世導致一些理論認為他是死於中毒[44]或自殺。不過由於哈定有計劃競選連任,所以不大可能會自殺。有關中毒的傳言部分是由一本名為《總統哈定的離奇死亡》(The Strange Death of President Harding)的書所推動。該書的作者加斯頓·梅斯是曾被法庭定過罪的俄亥俄州黑幫分子兼偵探,哈定的夫人聘請他來調查丈夫及其情人。梅斯認為,哈定夫人曾對丈夫下過毒,而她拒絕授權醫生對丈夫驗屍之舉更加深了這種懷疑。不過根據哈定的主治醫生表示,總統死亡前的症狀都指向心衰竭。哈定的傳記作者塞繆爾·H·亞當斯(Samuel H. Adams)總結認為:「禾倫·G·哈定屬自然死亡,並且這一死亡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長時間地予以延遲。」[45]
哈定逝世後,他的夫人立即回到了華府白宮,並短暫地在白宮中和卡雲·古列茲總統夫婦住過一段時間。在這一個月中,哈定夫人收集丈夫正式和非正式的信函和文件並將其燒毀。回到馬里恩後,她又請來多位秘書收集和焚毀丈夫的個人文件。據哈定夫人所說,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丈夫的遺產。剩下的文件由馬里恩的哈定紀念協會(Harding Memorial Association)保管,沒有向公眾開放。[46]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945年3月29日,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前往佐治亞州沃姆斯普林斯的小白宮,準備在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前休息一段時日。4月12日,羅斯福說:「我後腦勺感到非常疼痛。」然後他頹然倒在自己椅子上且不省人事,之後被抬進了臥室。總統的心臟病主治醫生霍華德·布魯恩(Dr. Howard Bruenn)診斷出羅斯福出現了嚴重的腦溢血(中風)[47]。當天下午15點35分,羅斯福與世長辭。艾倫·德魯之後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羅斯福過世後,《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聲稱:「從今往後再過100年,人們仍將對富蘭克林·D·羅斯福曾入主白宮而感謝神明。」[48]
羅斯福倒下前正在由畫家伊利沙伯·肖馬托夫繪製肖像,這幅畫就是未完成的羅斯福肖像。
羅斯福在白宮的最後幾年裏勞累過度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的女兒安娜·羅斯福·鮑特格(Anna Roosevelt Boettiger)為此不得不搬到白宮來為父親提供幫助和陪伴。安娜還曾安排父親與之前的情婦露西·默塞爾·拉瑟弗德見面,而仍然與羅斯福和默塞爾保持着密切友誼的肖馬托夫則將默塞爾送到別處來避免出軌的負面新聞和影響。埃莉諾聽聞丈夫的死訊時,她也要面對女兒安排富蘭克林與默塞爾見面,並且丈夫逝世時和情婦在一起的消息。[49]
4月13日早上,羅斯福的屍體被放置進一具覆蓋有美國國旗的棺材中抬上了總統的火車。4月14日在白宮舉行葬禮後,屍體在四名軍人的守護下由火車送到海德公園,這四名軍人分別來自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防衛隊。根據羅斯福的遺願,他的屍體於4月15日被葬在斯普林伍德莊園的玫瑰花園。1962年埃莉諾去世後也葬在這裏,就在羅斯福的身邊。[50]
無論是對當時的美國還是全世界,羅斯福的死都是令人震驚和悲痛的[51]。公眾對他日益嚴峻的健康狀況缺乏了解。羅斯福一共擔任了超過12年的美國總統,比其他任何人的時間都要長。在他的任期內,美國從嚴峻的經濟危機下轉危為安,並且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功地在歐洲戰場打敗了納粹德國,面對大日本帝國的戰爭也已勝利在望。羅斯福去世後不到一個月,歐洲戰場的戰爭就於5月8日結束了。正好61歲的哈里·S·杜魯門總統宣佈這一天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並且為了紀念羅斯福而下令全美所有國旗下半旗30天。杜魯門表示,自己唯一的奢望就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可以親眼見證到這一天」[52][53]。
約翰·F·甘迺迪
約翰·甘迺迪於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中午12點30分(UTC18點30分)在德薩斯州達拉斯被刺殺[54][55]。他當時正與自己的妻子傑奎琳,德薩斯州州長約翰及夫人內莉一起坐在總統轎車內。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爾·禾倫領頭的禾倫委員會經過10個月的調查後認定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是刺案甘迺迪的唯一兇手,但他還沒有走上法庭接受審訊就被傑克·魯比所殺。但是,從1966到2004年的多次民意調查顯示,有多達80%的美國人懷疑這其中存在掩蓋或陰謀。[56][57]
美國眾議院暗殺調查委員會的結論認為甘迺迪的刺殺事件中存在陰謀[58]。該委員會發現美國聯邦調查局和華倫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都存在嚴重硬傷。雖然眾議院暗殺調查委員會也認為李·哈維·奧斯瓦爾德打出了所有傷及甘迺迪和康納利的子彈,但也表示當時至少有打出四槍,並且很可能有兩名槍手朝甘迺迪總統開了槍[59]。委員會沒有確認任何其他個人或團體陰謀參與了暗殺活動,但還是排除了中央情報局、蘇聯、黑社會和多個其它團體及組織,只是還無法確認以上團體和組織中到底有沒有個人的參與。甘迺迪的遇刺仍然是一個很具爭議性的話題,有着多種廣泛傳播的陰謀理論和假設。
參見
參考資料
- ^ Infoplease Staff. Presidential Trivia. Info Please. 2017-02-28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 ^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Succession: Overview and Current Legislation.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7).
- ^ Neale, Thomas H. Presidential and Vice Presidential Succession: Overview and Current Legislation (PDF).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4-09-27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27).
- ^ Harrison's Inauguration. Library of Congress. [December 15,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Zachary Taylor. White House.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8).
- ^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Library of Congress.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2).
- ^ MacGowen, Douglas. Charles J. Guiteau. Crime Library. 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 Inc.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8.0 8.1 8.2 Leech, Margaret. In the Days of McKinle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9: 594-600. OCLC 456809.
- ^ Harding a Farm Boy Who Rose by Work. New York Times. 1923-08-03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 ^ Franklin D. Roosevelt. White House.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8).
- ^ The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Assassination Records Collection. National Archives.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12.0 12.1 Cleaves, Freeman. Old Tippecanoe: William Henry Harrison and His Time. New York, NY: C. Scribner's Sons. 1939 [2013-10-21].
- ^ Harrison's Inauguration (Reason): American Treasure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President Harrison Dies – April 4, 1841. Events in Presidential History. Miller Cent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8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5).
- ^ ed.: Robert A. Diamond ... Major contributors: Rhodes Cook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s Guide to U.S. Election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76: 492. ISBN 978-0-87187-072-8.
- ^ Presidential Funerals. www.whha.org.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 ^ Harrison Tomb. Ohio Historical Society.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4).
- ^ Parenti, Michael. History as Mystery. City Light Books. 1999年9月: 304. ISBN 978-0-87286-357-6.
- ^ Eisenhower, John S.D. Zachary Taylor The American Presidents. Macmillan. 2008: 132–133. ISBN 978-0805082371.
- ^ Bauer, K. Jack. Zachary Taylor: Soldier, Planter, Statesman of the Old Southwest.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14-316. ISBN 0-8071-1237-2.
- ^ Death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Daily Evening Transcript. 1850-07-10 [2013-10-21].
- ^ Christine Quigley. The Corpse: A History. McFarland & Company. 2005: 134. ISBN 0786424494.
- ^ 在Find a Grave上的Zachary Taylor
- ^ Good Friday, 1865: Lincoln’s Last Day. NPHR STAFF. 2008-02-18 [2011-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 ^ Lincoln Shot at Ford’s Theater. Library of Congress. [201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9).
- ^ Paletta, Lu Ann; Worth, Fred L. The World Almanac of Presidential Facts. World Almanac Books. 1988. ISBN 0-345-34888-5.
- ^ 27.0 27.1 George Alfred Townsend, The Life, Crime and Capture of John Wilkes Booth. (ISBN 978-0-9764805-3-2)
- ^ 28.0 28.1 Goodwin, Doris Kearns.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735-736. ISBN 978-0-684-82490-1.
- ^ 29.0 29.1 Swanson, James. Manhunt: The 12-Day Chase for Lincoln's Killer. Harper Collins. 2006: 54. ISBN 978-0-06-051849-3.
- ^ Phillip B. Kunhardt Jr.; Phillip Kunhardt III, Peter Kunhardt. Lincoln: An Illustrated Biography. New York: Gramercy Books. 1992: 346. ISBN 0-517-20715-X.
- ^ Lynne Vincent Cheney. Mrs. 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 American Heritage Magazine. 1975-10, 26 (6) [200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6).
- ^ The attack on the President's life. Library of Congress. [200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 ^ 33.00 33.01 33.02 33.03 33.04 33.05 33.06 33.07 33.08 33.09 33.10 33.11 33.12 Allan Peskin. Garfield.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0-87338-210-2.
- ^ Russell H. Conwell. The life, speeches, and public services of James A. Garfield, twentie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his assassination, lingering pain, death and burial. Portland, Maine: George Stinson. : 349. OCLC 2087548.
- ^ 35.0 35.1 Vowell, Sarah. Assassination Vac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ISBN 0-7432-6003-1.
- ^ Millard, Candice. Destiny of the Republic. Doubleday. 2011: 189, 312. ISBN 978-0-385-53500-7.
- ^ Rauchway, Eric. Murdering McKinley: The Making of Theodore Roosevelt's America.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4: 3-4. ISBN 978-0-8090-1638-9.
- ^ Leech, Margaret. In the Days of McKinle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9: 561-562. OCLC 456809.
- ^ Leech, Margaret. In the Days of McKinle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59: 584. OCLC 456809.
- ^ Miller, Scott. The President and the Assassin.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1: 56-60. ISBN 978-1-4000-6752-7.
- ^ Miller, Scott. The President and the Assassin.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1: 301-302. ISBN 978-1-4000-6752-7.
- ^ Morgan, H. Wayne. William McKinley and His America revised. Kent, Ohio: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02. ISBN 978-0-87338-765-1.
- ^ Bumgarner, Jeffrey. Federal Agents: The Growth of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in America.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2006: 46. ISBN 978-0-275-98953-8.
- ^ Jeffrey M. Jones MD; Joni L. Jones PhD, RN. Presidential Strok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rren G. Harding). Journal CMEs. CNS Spectrum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ic Medicine).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 ^ Adams, Samuel Hopkins. Incredible Era: The Life and Times of Warren Gamaliel Harding. Houghton Mifflin. 1939: 377-384. ISBN 0-374-90051-5.
- ^ Russell, Francis. The Four Mysteries Of Warren Harding. American Heritage. 1963-04, 14 (3)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7).
- ^ Jones, Jeffrey M.; Joni L. Jones PhD, RN. Presidential Strok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ranklin D. Roosevelt). Journal CMEs. CNS Spectrum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ic Medicine).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 ^ Person of the Century Runner-Up: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Time. 2000-03-01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0).
- ^ William D. Pederson. A Companion to Franklin D. Roosevelt. John Wiley & Sons. 2011. ISBN 1444395173.
- ^ Margaret Prentice Hecker. Leslie Alexander , 編. Roosevelt, Eleanor.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BC-CLIO). 2010, 1: 999. ISBN 1851097694.
- ^ Video: Allies Overrun Germany (1945). Universal Newsreel. 1945 [2013-10-28].
- ^ Broadcas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nouncing the Surrender of Germany. Truman Library.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6).
I only wish that Franklin D. Roosevelt had lived to witness this day.
- ^ McCullough, David. Tru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345, 381 [2013-10-28]. ISBN 978-0-671-869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1).
- ^ Warren Commission Testimony of Nellie Connally. AARC Public Digital Library. the assassination archives and research center: 147.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 ^ Warren Commission Testimony of John B. Connally. AARC Public Digital Library. the assassination archives and research center: 131–132.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 ^ Gary Langer. John F. Kennedy’s Assassination Leaves a Legacy of Suspicion (PDF). ABC News. 2003-11-16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16).
- ^ Jarrett Murphy. 40 Years Later: Who Killed JFK?. CBS News. 2003-11-21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Findings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Assassinations in the assassination of President John F. Kennedy.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rchives. 1979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Assassinations Final Report. AARC Public Digital Library. Assassination Archives and Research Center: 93. [2013-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