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位於伊朗西阿塞拜疆省東阿塞拜疆省,始建於公元7世紀到14世紀之間,由三個亞美尼亞教堂組成。建築有聖塔迪烏斯修道院、聖斯特帕諾斯修道院、和佐佐教堂[1]。這些遺址在2008年7月8日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2],因其在展示亞美尼亞建築和裝飾傳統方面的突出價值且為該地區傳播亞美尼亞文化的中心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三座教堂佔地總面積為129公頃(320英畝)。 它們代表着亞美尼亞東南邊緣地區最後的古老文化遺蹟。整個建築群經歷了多次翻新,至今保存完好。

世界遺產
聖塔迪烏斯修道院(「黑色教堂」)
位置伊朗
包括
標準文化:(ii), (iii), (vi)
參考編碼1262
登錄年份2008(第32屆會議
面積129.2819 ha(0.499160 sq mi)
緩衝區655.0122 ha(2.529016 sq mi)
坐標38°58′44″N 45°28′24″E / 38.97889°N 45.47333°E / 38.97889; 45.47333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在伊朗的位置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在伊朗的位置

地理位置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位於伊朗的西阿塞拜疆和東阿塞拜疆省。這些建築——聖塔迪烏斯修道院、聖斯特帕諾斯修道院和佐佐教堂都經歷了多次翻新。三座教堂的總面積為129公頃[3][4]。聖塞迪厄斯修道院也被稱為「黑色教堂」,位於西阿塞拜疆省,距離馬庫約18公里[5]。聖斯特帕諾斯修道院位於伊朗西北部東阿扎拜揚省吉爾法市以西17公里[6]

歷史

亞美尼亞人來自的亞美尼亞高原,是伊朗西北部的一部分,被稱為伊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在公元4世紀早期改信基督教[7]。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亞美尼亞教堂、修道院和教堂都位於伊朗的這個地區[8][9][10] ,而伊朗的阿塞拜疆地區通常是伊朗最古老的教堂的所在地[11][12]

根據未經證實的史料記載,聖·撒迪烏斯於公元1世紀被埋葬在聖·撒迪厄斯修道院的遺址,而聖·格里高利負責在公元4世紀在這裏建立了一座修道院[13]。然而,有記錄證明聖塞迪厄斯修道院可以追溯到7世紀[3][13]。它在1319年的一次地震中被毀,1320年在撒迦利亞主教的努力下得以重建[13]

在15世紀薩非王朝統治期間,這些修道院被保存下來。在16世紀和17世紀期間,由於奧斯曼人的攻擊,許多亞美尼亞人遷徙到伊朗中部,修道院被遺棄。一旦薩非人重新在這一地區定居,這些修道院就被重新佔領和整修。然而,在18世紀,該地區成為俄羅斯、奧斯曼波斯帝國之間爭奪統治權的衝突之地。當波斯人最終獲得控制權時,修道院遭到了破壞。在卡扎爾時代,亞美尼亞人重新控制了修道院,並重建了它們。現存的聖塔迪烏斯修道院於1814年重建[13],並於1970年翻新[14]

據記載,聖斯特帕諾斯修道院始建於公元649年,並於10世紀在同一地點建造了一座新建築。在亞美尼亞獨立和發展的歷史中,它是一個主要的基督教教堂[13]。在遭受地震破壞後,它在1320年代由撒迦利亞主教重建。在整個14世紀,它是該地區基督教傳教工作的影響中心。這一時期的標誌是宗教主題的文學手稿和繪畫創作[13]。修道院在1819年至1825年期間重建[15],並再次成為宗教活動的中心。它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翻新,並在1983年至2001年期間進行了再次翻新[16]

佐佐教堂是於1314年在河岸邊建造。它利用了10世紀到12世紀之間的一個早期宗教紀念碑的遺蹟。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建築的一些部分被摧毀[13] 。後來,教堂面臨因修建大壩而被淹沒的威脅,不得不轉移到上游的一個新地點[14]

建築

這三座修道院融合了拜占庭波斯東正教亞述人穆斯林亞美尼亞文化的建築風格。

聖塔迪烏斯修道院

 
聖塔迪烏斯修道院

聖塔迪烏斯修道院分為兩個區域,第一個區域佔地29.85公頃,由四個小教堂和修道院本身組成。一堵長64米、寬51米的複合牆環繞着主修道院。在這堵牆的旁邊是僧侶們的住宅區。在內部庭院中,主要的宗教建築位於41.7 × 23.6米的空間中。有一個由四根柱子構成的大入口。主教堂——所謂的「白色教堂」——是建立在希臘十字架的基礎上的。它有傘形圓頂和鐘樓。這裏還有一座黑人教堂,是整個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教堂頂部也有一個圓頂。外部藝術品由不同顏色的雕花石雕成,這是一種亞美尼亞建築藝術形式。室內裝飾融合了亞美尼亞和波斯的風格。在主修道院的東北方向還有另外三個小教堂[17]

第二個區域有聖多克禮拜堂,距離修道院東南部約2公里,佔地1.98公頃。在這個小教堂旁邊的兩個墓地中的一個有一口石棺[17]

參考

  1. ^ 伊朗的亚美尼亚修道院群.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8) (中文). 
  2. ^ 第3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2008-04-17 [2021-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8) (中文). 
  3. ^ 3.0 3.1 UNESCO staff & (n.d.).
  4.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2頁.
  5. ^ Tucker 2015,第171頁.
  6. ^ Burke & Elliott 2008,第157頁.
  7. ^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6.
  8. ^ Amurian & Kasheff 1986.
  9. ^ Bloom & Blair 2009,第215頁.
  10. ^ Bournoutian 2002,第5頁.
  11. ^ Iranian Students News Agency staff 2013.
  12. ^ Iran Chamber Society & (n.d.).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4頁.
  14. ^ 14.0 14.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6頁.
  15.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4-55頁.
  16.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5–56頁.
  17. ^ 17.0 17.1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8,第53頁.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