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25美分硬幣
伊莎貝拉25美分硬幣(英語:Isabella quarter)又名哥倫布博覽會25美分硬幣(Columbian Exposition quarter),是1893年美國鑄幣局生產的紀念幣,美國國會應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女士經理人董事會請求授權發行。25美分硬幣上刻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肖象,當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正是靠她資助遠航新大陸。硬幣由美國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設計,是美國唯一沒有進入市場流通的25美分紀念幣。
美國 | |
面值 | 25美分(25美分) |
---|---|
重量 | 6.25克 |
直徑 | 24.3mm |
邊緣 | 鋸齒紋花邊 |
成分 |
|
銀 | 0.18084金衡盎司 |
鑄造年份 | 1893 |
正面 | |
圖案 | 伊莎貝拉女王一世 |
設計師 |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 |
設計時間 | 1893 |
背面 | |
圖案 | 單膝跪地、手持拉線棒和錠子的女性,拉線棒和錠子代表女性的工作行業 |
設計師 | 查爾斯·愛德華·巴伯根據喬治·T·摩根的草圖設計 |
設計時間 | 1893年 |
芝加哥社交名媛伯莎·帕爾默為首的女士經理人董事會希望硬幣由女子設計,請來雕塑家卡羅琳·佩德爾,但佩德爾因同鑄幣局官員存在分歧退出,設計工作落到巴伯肩頭。硬幣背面描繪紡紗女子,左手持拉線棒,右手拿着錠子,代表婦女職業,圖案基於助理雕刻師喬治·摩根的草圖設計。
錢幣學媒體對硬幣設計評價不佳,硬幣本身當年在博覽會上也不暢銷,由於定價和哥倫布半美元一樣都是1美元,所以25美分面值看起來不像半美元那麼划算。最終有近一半已經鑄造的硬幣送回鑄幣局熔毀,近萬枚由各女士經理人以面值買下,再在20世紀初進入錢幣市場。如今,這些硬幣深受收藏家追捧,根據理查德·約曼2014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這些硬幣的價值約在450到6000美元之間。[1]
國會立法
1892年8月,聯邦國會通過法案,授權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管理者將首枚美國紀念幣哥倫布半美元作為獎品出售[2]。國會早在兩年前就批准舉行博覽會,並分別建立了女士和男士經理人董事會監督展會運作。其中女士經理人董事以伯莎·帕爾默(Bertha Palmer)領頭,她的丈夫波特(Potter Palmer)擁有芝加哥數一數二的帕爾瑪酒店。在存在爭議的事務方面,女士經理人董事會的決策經常會遭男士經理人董事會否決,例如伯莎覺得博覽會上的舞蹈表演《埃及女孩》(Egyptian Girls)屬淫穢性質,希望能中止節目演出。但這是博覽會上為數不多的幾種可以帶來經濟收益的節目之一,於是男士們也就否決了女士們的要求。[3][4]
女權主義者蘇珊·安東尼決心通過實例證明,女性能夠成功地協助管理這場博覽會,在她的極力倡導下,國會於1890年通過法案給予女士經理人董事會聯邦授權。為了達成安東尼的期望,女士經理人決定推出另一種紀念幣,同國會1892年批准出售的哥倫布半美元競爭。[4]半美元硬幣法案的批准過程困難重重,因此女士經理人董事會決定等到國會來年開幕後再提出請求。1892年11月,哥倫布半美元在博覽會上亮相,女士經理人董事會覺得硬幣設計的藝術性欠佳,並決心做出更好的作品。雄心勃勃的帕爾默希望,女士經理人董事會能夠「擁有美國政府發行的第一種真正融美觀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硬幣作者榮光」。[5]
1893年1月,帕爾默呈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將聯邦政府已經撥給女士經理人委員會的1萬美元資金通過25美分紀念幣的形式發放,以便她們能夠把這些紀念幣作為獎品在博覽會上出售。1893年3月3日,國會通過法案授權發行紀念幣,設計法案需由財政部長批准,規格與可流通的巴伯造幣相同。紀念幣的總發行量限制在4萬枚,總金額正好1萬美元。[4][5]
構想
帕爾默一心想做出美觀的硬幣來銷售,為此她請藝術家凱尼恩·考克斯繪製草圖,還決心請女性來設計紀念幣。帕爾默同博覽會藝術總監的秘書薩拉·哈洛韋爾(Sara Hallowell)商議,當時兩人還在一邊搜集大批藝術收藏品。哈洛韋爾同雕塑家奧古斯都·聖·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取得聯繫,後者向她推薦自己以前的學生卡羅琳·佩德爾(Caroline Peddle)。巧合的是,佩德爾這時正受蒂芙尼公司委聘在博覽會參展。經帕爾默首肯,佩德爾成為硬幣的設計者。[6]
國會授權發行紀念幣後,美國鑄幣局局長愛德華·利奇(Edward O. Leech)於1893年3月14日給帕爾默去信,表示願意讓女士經理人董事會為硬幣設計拍板,但是,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和費城鑄幣局局長奧利弗·波斯比謝爾此前都已向利奇提議,將硬幣設計工作留在鑄幣局內部進行。帕爾默在回信中稱,董事會已經決定在硬幣上雕刻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肖像,當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正是在得到她的贊助後才得以遠航探訪新大陸。帕爾默還表示,自己已同多位藝術家商討,建議鑄幣局也提供設計方案。她還與伊利諾州聯邦眾議員、眾議院博覽會事務委員會主席艾倫·杜博羅(Allen Durborow)會面,後者還曾與利奇的上級、財政部長約翰·卡萊爾(John G. Carlisle)共事。帕爾默請杜博羅向卡萊爾和利奇表示自己對女士經理人委員會的支持。[7]
帕爾默於3月下旬通過信函聘請佩德爾設計硬幣,要求將伊莎貝拉一世的肖像放在硬幣正面,背面則是題詞「經國會法案批准,哥倫布紀念博覽會女士經理人董事會發行的紀念幣,1492至1892年」[注 1],還要加上硬幣的面額和國名。帕爾默沒有要求佩德爾在將設計稿發給鑄幣局前先由女士經理人委員會確認,還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告訴了卡萊爾和利奇。卡萊爾對硬幣由女性設計,或是採用伊莎貝拉一世的頭像都沒有意見,但他覺得背面的題詞太長,感覺就像是商業廣告牌,所以建議做出調整。[8]利奇告知波斯比謝爾,女士經理人委員會很可能會另請雕塑家製作硬幣正面模型,請他安排鑄幣局首席雕刻師查爾斯·愛德華·巴伯製作一些硬幣背面的樣式留作備用[8]。
佩德爾遵照帕爾默的指示將設計稿發給利奇,硬幣正面是坐着的伊莎貝拉,背面則是那一長段文字,希望鑄幣局局長同意把句子縮短。利奇對硬幣背面的設計感到不滿,決定由巴伯來設計這一面。巴伯和波斯比謝爾給利奇去信,表示硬幣正面的伊莎貝拉如果採取坐姿,那麼她的腿會出現扭曲,建議只採用她的頭像。卡萊爾也有同樣看法,他還表示自己同意的也只是在硬幣上採用女王頭像。佩德爾得知,硬幣背面將由巴伯設計,雖然新設計還會送給她批准,但更改她原本的設計已是勢在必行。與此同時,帕爾默也對事情的進展感到越來越心焦:從設計、審批到製作出實際的硬幣需要兩個月時間,她擔心硬幣不能在博覽會開幕前完成,有可能會拖到5至10月,這時博覽會已經開始。面對各個方面的壓力,佩德爾聲稱她「無法接受只做個半成品」,[9]威脅要退出項目。[10]
4月7日的兩封信成為壓垮佩德爾耐性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中一封來自利奇,他在信中強調,作為鑄幣局局長,自己有權決定選擇哪種硬幣設計方案,他要求正面採用伊莎貝拉的頭像,至於背面則要根據鑄幣局一位雕刻師的草圖設計,具體內容可以讓佩德爾定奪。波斯比謝爾寫來另一封信,他認為美國的硬幣上不應該出現頭戴王冠的人物形象,所以要求伊莎貝拉的頭上也不能有王冠。1893年4月8日,卡羅琳·佩德爾退出了項目。[11]
佩德爾退出後,利奇給帕爾默去信安撫,後者對這一情況深感遺憾,覺得3人應當多多合作,而非各自為政。帕爾默曾在信中建議把硬幣背面的題詞改成博覽會的女性大廈。巴伯已經準備了多份草稿,他覺得帕爾默的建議不切實際,因為硬幣的浮雕深度很淺,大廈無法在硬幣上真正展現出來。他的建議是採用助理雕刻師喬治·T·摩根的草圖設計,表現一位跪在地上紡織亞麻的女性,手上還拿有拉線棒。利奇對這一方案不是很滿意,覺得正面是伊莎貝拉,背面又是個女人,「女人太多了」。[12]利奇要求巴伯自行設計一些背面草圖,巴伯完成後由波斯比謝爾在4月11到12日交給利奇,這些設計中採用了各種各樣的老鷹紋章。經過對比,利奇最後還是決定接受巴伯的建議,採用摩根的設計。[13]他還給帕爾默去信,表示「這裏使用的拉線棒是一種藝術象徵,代表需要耐心的行業,特別是女性行業」[14]。對此女士經理人建議,硬幣上仍然刻上女性大廈,如果可能,她們還希望上面增加一位在世的女性人物。利奇則回應稱,財政部長卡萊爾已經決定採用拉線棒的背面設計方案。[15]
波斯比謝爾給利奇去信,告訴他賓夕凡尼亞大學校長斯圖爾特·庫林(Stewart Cullin)擁有多枚刻有伊莎貝拉形象的獎章,前陸軍將領奧利弗·O·霍華德曾為已故女王撰寫傳記,擁有她的多幅畫像。利奇同意邀請這些人作顧問。卡萊爾對題詞中那些表現出性別差異的用詞感到不滿意,不希望「女士經理人委員會」這樣的詞組出現在硬幣上,不過他最終選擇了讓步。4月24日,利奇給帕爾默寄去一個盒子,裏面裝有硬幣正面的兩個石膏模型,都刻有伊莎貝拉的形象,只是一個更年輕,另一個更成熟。他還告訴帕爾默,背面會採用拉線棒方案,題詞則是經卡萊爾首肯的版本[16]。據稱,佩德爾應帕爾默的要求將一幅伊莎貝拉的版畫發給鑄幣局,巴伯再根據這幅版畫製作出硬幣正面的兩種石膏模型,但也有來源指出,巴伯在收到版畫的當天就完成了兩套模型,並且這天還參加了波斯比謝爾孫子的葬禮,所以他應該是之前就已經在製作。5月5日,女士經理人委員會選定了女王更顯年輕的版本。[15]
設計和反響
伊莎貝拉25美分硬幣的正面採用的是這位西班牙女王的側面頭像,頭上戴有王冠,上身的衣服非常華麗。藝術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弗繆爾(Cornelius Vermeule)認為,巴伯設計的正面「遵循吉爾伯特·斯科特(Gilbert Scott)的維多利亞哥德式古典成像傳統,是對新大陸人物群體和倫敦阿爾伯特紀念亭上名人浮雕的最佳總結。」[17]硬幣背面刻畫的是一位手持拉線棒和錠子,並且單膝跪地的女性[1]。弗繆爾指出,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奧林匹亞宙斯神廟東面三角牆上雕刻的青年女僕。不過,《美國錢幣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umismatics)中的一篇當代評論則把硬幣背面同反奴隸制代幣上單膝跪地的女性及周圍所刻文字「我是不是一個女人和一個姐妹?」相提並論。[18]弗繆爾在1971年的著作中表示,「如今,這種硬幣似乎因其古雅和維多利亞時代氣息而充滿魅力,把冷希臘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浪漫相融合。或許其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上面沒有什麼慣例般的題字和格言。」[19]
錢幣歷史學家唐·塔克西(Don Taxay)在對早期美國紀念幣進行研究後認為,博覽會正式文獻中的一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例如文獻中聲稱,凱尼恩·考克斯曾為硬幣提供過設計方案,而塔克西表示,考克斯的兒子堅決否認父親曾參與這種硬幣的設計。在塔克西看來,這種硬幣很「平常」,是「典型的巴伯風格」,他覺得硬幣的造型雖然比哥倫布半美元略勝一籌,但兩者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20]
《美國錢幣學期刊》還對硬幣提出了更多的批評。文章中將伊莎貝拉25美分和哥倫布半美元相對比,稱「我們不知道硬幣是誰設計的,但就此例而言,哥倫布半美元展示的是這個國家的錢幣藝術,而另一個(指伊莎貝拉25美分)則是表現博覽會建築師們令人欽佩的工作和精神,這種對比讓人感到痛苦。如果這兩種硬幣就真代表了我們在獎牌製造和鑄幣上的最高水平……那我們就真不妨對其未來感到絕望……我們還沒有做好承認事實真是如此的準備。」[19]
發佈和收藏
1893年6月13日,費城鑄幣局開始鑄造這種被巴伯戲稱為「花架子25美分」的硬幣[21],這時距博覽會開幕已過去6個星期[22]。利奇曾打算用經過打磨的毛坯或是金屬圓盤來鑄造硬幣[20],鑄幣局的工作人員在處理這批硬幣時非常小心,這點上與哥倫布半美元完全不同,從現存樣品可以看出,硬幣在鑄造期間很少會相互碰觸。鑄幣局將鑄出的第1、第400、第1492和第1892枚硬幣同相應的證明文書一起寄給女士經理人委員會。[23]鑄幣局一共製作了4萬零23枚硬幣,超出授權發行量的23枚由鑄幣局保留,準備交給1894年化驗委員會檢查[24]。
硬幣在博覽會上並不暢銷。許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哥倫布半美元,但要買到伊莎貝拉25美分,人們必須前往女性大廈,再不然就是通過郵購[23]。收藏家、經銷商和前來觀看博覽會的市民一共購買了約1.5萬枚,這其中單斯科特郵票和錢幣公司買下的就有數千枚。由於哥倫布半美元和伊莎貝拉25美分的售價都是1美元,因此在博覽會遊客看來,前者明顯更加划算。剩下的硬幣中約有1萬枚由帕爾默及其他女性經理人按面值買下,1萬5809枚退給政府熔毀。這樣,伊莎貝拉25美分的公開發行量就是2萬4214枚。[25][26]
時間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女士經理人當年買下的大量硬幣通過經銷商和其他供應商進入市場。到了1930年,硬幣價格已經回升到發行時的原價,到1955年時,沒有流通過的樣本售價已至20美元。[24]伊莎貝拉25美分硬幣是美國發行的唯一一種只作為紀念幣,不進入市場流通的25美分硬幣,這一特點讓它深受收藏家追捧[25]。根據理查德·約曼(Richard S. Yeoman)2014年版的《美國錢幣指南手冊》(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幾乎未經流通過,謝爾頓硬幣分級標準有AU-50的這種硬幣售價可以達到450美元,如果是幾乎保持着原始狀態的MS-66級別,則可能高達6000美元[1]。
解釋說明
- ^ 原文為:Commemorative coin issued for the Board of Lady Managers of the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 by Act of Congress, 1492–1892.
參考資料
腳註
- ^ 1.0 1.1 1.2 Yeoman,第285頁.
- ^ Lange,第126頁.
- ^ Swiatek & Breen,第113–114頁.
- ^ 4.0 4.1 4.2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8.
- ^ 5.0 5.1 Moran,第87頁.
- ^ Moran,第87–91頁.
- ^ Moran,第88頁.
- ^ 8.0 8.1 Moran,第91頁.
- ^ Taxay,第10頁.
- ^ Moran,第92–93頁.
- ^ Moran,第93頁.
- ^ Moran,第91, 94頁.
- ^ Moran,第94頁.
- ^ Taxay,第11頁.
- ^ 15.0 15.1 Moran,第97頁.
- ^ Taxay,第11–13頁.
- ^ Vermeule,第92頁.
- ^ Vermeule,第92–93頁.
- ^ 19.0 19.1 Vermeule,第93頁.
- ^ 20.0 20.1 Taxay,第13頁.
- ^ Moran,第98頁.
- ^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1.
- ^ 23.0 23.1 Bowers,第42頁.
- ^ 24.0 24.1 Bowers Encyclopedia, Part 10.
- ^ 25.0 25.1 Bowers,第41–42頁.
- ^ Moran,第113頁.
來源
- 書籍
- Bowers, Q. David. 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mmemorative Coins.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948-2256-9.
- Lange, David W.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int and its Coinage.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6. ISBN 978-0-7948-1972-9.
- Moran, Michael F. Striking Change: The Great Artistic Collaboration 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Augustus Saint-Gaudens.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948-2356-6.
- Taxay, D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U.S. Commemorative Coinage.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67. OCLC 1357564.
- Swiatek, Anthony; Breen, Walter. The Encyclopedia of United States Silver & Gold Commemorative Coins, 1892 to 1954.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1981. ISBN 978-0-668-04765-4.
- Vermeule, Cornelius. Numismatic Art in America.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ISBN 978-0-674-62840-3.
- Yeoman, R.S. A Guide Book of United States Coins 67th.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0-7948-4180-5.
- 其它來源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8: Silver commemoratives (and clad too), Part 1.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2015-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source, see he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8: Silver commemoratives (and clad too), Part 8.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2015-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source, see he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owers, Q. David. Chapter 8: Silver commemoratives (and clad too), Part 10. Commemorative Co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lete Encyclopedia. [2015-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source, see her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