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洲(英語:Fat Tong Chau,舊譯Junk Island),又名佛頭洲、斧頭洲,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島嶼,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以南,將軍澳的東南部,鄰近電視廣播城,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由於佛堂洲位於將軍澳(Junk Bay)旁,因此英文名又稱 Junk Island。佛堂洲因被列為香港綠化帶之一,因此島面貌與填海前的沒有甚麼差異,但人流相比起未填海前增多了。

航拍佛堂洲,圖左建築物屬於日出康城
從北面俯瞰填海後連接的將軍澳工業邨,圖片中上方植被較多的小山丘為佛堂洲

歷史

早於時期,由於該島位於當時航運要道佛堂門的西北,當時的政府已在島上設立海關的稅關,現存佛頭洲稅關遺址,北緯22度16分48.98秒,東經114度16分3.25秒。佛堂洲或者大廟灣可能還有古碑[1],現已不存在。

島嶼在1994年發展將軍澳新市鎮所進行的填海工程時,與清水灣半島連接,東邊土地平整成為工業用地。

原位於佛堂洲的客家村落斧頭洲村,與隔岸的田下灣村於1990年初一同被重新安置在將軍澳新市鎮坑口昭信路南面。斧頭洲村全村為廣東惠陽沙坑葉氏後人,於約1885年遷到佛堂洲,開基祖是葉慶福,已歷七代人。[2]1911年,斧頭洲有居民約12人。1950年代末,斧頭洲有居民有34人。斧頭洲村民以割草、養豬、鴨雞為生,斧頭洲村曾擁有一艘舢舨,用作運送村民和貨物來往筲箕灣的交通工具。[3][4][5]

參見

參考來源

  1. ^ 大廟灣刻石碑文:「北堂古碑乃泉人辛道樸鼎刱於戊甲莫攷年號」;語譯:至於北佛堂的古碑,則是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辛道樸在戊申年所立;不過,究竟是哪一年號的戊申,已無法查考。
  2. ^ 華僑日報.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第三工業邨 斧頭洲古村須遷離 村長葉樹林提出四條件望依慣例安置 當局計劃在坑口半見村前撥地供重建. 1991-06-08. 
  3. ^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2022-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1). 
  4. ^ 許舒. 新界百年史. 2016. 
  5. ^ John Stricklan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Islands and Villages in Rural Hong Kong, 1910-60.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佛堂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