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烈
克烈(蒙古語:ᠬᠡᠷᠡᠶᠢᠳ,西里爾字母:Хэрэйд),遼、金時代蒙古高原的強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達旦」。據《史集》記載: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膚黝黑,因被稱為「克烈」,後來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繼承王統的一支以克烈為名,其餘諸部都服屬於克烈之王。克烈分支見於記載者有:只兒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欒·董合亦惕,斡欒意為多)、撒合亦惕,禿別干(或作土滿土伯夷,土滿意為萬)、阿勒巴惕。[1]
克烈 | |||||||||
---|---|---|---|---|---|---|---|---|---|
?—1203年 | |||||||||
語言 | 突厥語、蒙古語 | ||||||||
宗教 | 景教、薩滿教 | ||||||||
| |||||||||
今屬於 | 蒙古國 俄羅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克烈族屬,學者意見不一,或主突厥說,或主蒙古說。主突厥說者或認為是9世紀中葉隨黠戛斯南下的謙河地區部落,或認為是回鶻汗國滅亡後留居本土的回鶻遺民,主蒙古說者認為是唐朝中期西遷的九姓韃靼後裔。元朝人視克烈為蒙古,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將克烈列於「蒙古七十二種」中,與屬突厥語的乃蠻、汪古、畏兀兒等劃入色目的部族區別開來。[1]
歷史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部族起源
克烈部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9-10世紀時代的九姓韃靼。在回鶻汗國時期,包括九姓韃靼在內的室韋——韃靼人與回鶻政權發生過多次戰爭。唐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敗,由此引起了大批回鶻人的西遷。但佔領回鶻故地的黠戛斯人並未在回鶻故地久留,這一地區很快由九姓韃靼等室韋—韃靼人佔據,以後他們大致就活動在這塊後來稱為蒙古高原的地區。[2]
遼王朝建立前後,契丹人的勢力向蒙古高原擴張,先後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韃靼也被納入了遼王朝的統治下。《遼史》中九姓韃靼分別以達旦國、達旦國九部、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名稱出現,其居地大體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與12世紀克烈部的居地相當。即九姓韃靼是較早遷入蒙古高原的室韋一韃靼人,所以他們的後裔克烈部人也應是蒙古人,《史集》說到克烈部自認為「他們是蒙古人的一種」。但是由於他們長期同突厥語各部的交往和混合,被較深地突厥化了。[2]
遼金時期的克烈
10世紀中葉前,克烈曾被塔塔兒部征服,遼朝中期征服了克烈諸部,敍利亞文史料提到,遼初克烈部長在狩獵時遇大雪,遇到在這裏活動的景教教士,舉部皈依景教(正史說是11世紀)。也有傳說是因為該部部長在暴風雪中遇險時,聖人馬·薛里吉思向他顯現並救其脫離險境而令他改宗基督教(景教)。遼壽昌六年(1100年),部長磨古斯(Marcus)反叛失敗,被殺。金初,其子忽兒扎胡斯汗即位,與蔑兒乞人衝突,其子脫斡鄰勒(王汗)被掠為奴,忽兒扎胡斯汗救出。後和塔塔兒人衝突,脫斡鄰勒與其母被掠。其父逃亡乃蠻。乃蠻助他復國,父死,脫斡鄰勒殘害兄弟,爭取汗位。把其叔菊兒汗逐出部落,脫斡鄰勒靠也速該幫助奪得汗位。與也速該結為「安答」(義兄弟),鐵木真曾藉助脫斡鄰勒和金朝完顏襄討伐塔塔兒,脫斡鄰勒應戰,有功,受金國冊封為王,稱「王汗」。
1190年代,克烈內亂,王汗逃亡西遼,於金明昌七年(1196年)返回黑林,後來在成吉思汗幫助下復國,後來和乃蠻衝突,在金泰和三年(1203年)和成吉思汗衝突,蒙古部先敗後勝,克烈大敗,王汗逃亡乃蠻,被邊將豁里·速八赤所殺。其子桑昆先逃亡西夏,前往庫車,為國主所殺,克烈正式滅亡。
滅亡之後的克烈
亡國後的克烈人一部分留在原地,其他的西遷至中亞,成為各突厥民族的組成部落之一。
現在哈薩克族的克烈部分阿巴克和阿夏馬伊勒兩個分支。
宗教
13世紀的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波斯地區主教巴爾希伯勞斯在他的著作《敍利亞編年史》(Chronicon Syriacum)中述及克烈部改宗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教會(景教)的事件,並把時間定在回曆398年,即公元1009年:「就在這一年,有個叫克烈人的民族,為突厥諸族之一,居住在靠東的國家內地,其信奉了基督教;因為其國王遇到了奇蹟,被指示皈依並接受洗禮。」巴爾希伯勞斯在另一本著作《聖教年鑑》(Ecclesiastical Chronicle)中更詳細地敍述了事件經過:「有個叫克烈人的民族,其國王曾在其國家的一座高山打獵,適遇暴風雪,完全迷了路。當他正對得救絕望時,有位聖者在他面前顯聖,對他說道:『如果你相信基督,祂就會領你到正確的方向,你就不會死在這裏。』當國王向聖者保證願意成為基督教羊欄裏的羔羊後,聖者給他指了路,帶領他脫險。當他安全到達帳篷後,他召集了正在那裏的基督教商人,與他們商討信奉基督教的問題;商人們回答他,這非通過洗禮不可。於是,他向衆商人要了一部《福音》,每天向其禮拜。國王還詢問關於齋戒的問題,因為部落裏除了肉和牛奶,別無其他食物。當時隨國王皈依基督教的人數達到二十萬,於是,宗主教寫信給都主教,要他派出兩個人,一為教士,一為執事,帶齊聖壇一切用品,到那裏去為改宗的人們行洗禮,並把教會的禮俗傳給他們。至於大齋節的齋戒問題,如果在他們那裏找不到適合大齋節的食物,則可允許他們喝牛奶,但不得食肉。」。[3]
在更早期的12世紀,一位名叫馬里·伊本·蘇萊曼的聶斯脫里基督教作家用阿拉伯語寫成《寶塔書》(阿拉伯語轉寫:Kitāb al-Majdal;英語:Book of the Tower),其中也述及克烈部的改宗,且所述故事與上類似。不同的是,書中把國王所遇到的聖徒明確定為撒馬爾罕的馬·薛里吉思,在中亞和東亞的聶斯脫里基督教會裏,他是一位很著名的聖徒。該書還記述了國王皈依基督教以後的情況:「該王建了一座樓閣以設置祭壇,裏邊陳放一個十字架和一部《福音書》……他把一匹牝馬拴在那裏,取其奶置於《福音書》和十字架之上,又在馬奶的上空,背誦他已學過的祈禱文並劃十字架;然後他及其子民,便相繼各喝一口馬奶。他們沒有復活節所需的麥子和酒,為此都主教曾請示宗主教該怎麼辦。至於禁慾方面,在大齋節,他們不得食肉,祇限於飲奶。如果他們慣常飲用酸奶,就得改變一下習慣,以甜奶代之。」[3]
「鐸德約翰」的傳奇也同克烈人有關,這部傳奇在中古歐洲廣泛流傳,因為當時的歐洲人希望這位約翰王能幫助對付共同的敵人穆斯林。巴爾希伯勞斯在《敍利亞編年史》中更明確地將傳奇人物約翰王與克烈部首領王汗等同起來,可能是因為「王汗」一名的發音類似敘利亞語「Yohannan」的訛稱,即約翰。[3]
著名人物
部落印記
Clan | Subclan | 塔木加 |
---|---|---|
克烈部塔木加 | ||
阿夏馬伊勒 | ||
阿巴克克烈 |
註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徐寒. 《中國歷史百科全書(精華本)·第六卷·民族民俗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1日: 第65頁-第66頁. ISBN 9787560126104 (中文).
【克烈】遼、金時代蒙古高原的強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或譯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凱烈等。《遼史》稱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達旦」。據《史集》記載: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膚黝黑,因被稱為「克烈」,後來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唯繼承王統的一支以克烈為名,其餘諸部都服屬於克烈之王。克烈分部見於記載者有:只兒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欒·董合亦惕,斡欒意為多)、撒合亦惕,禿別干(或作土滿土伯夷,土滿意為萬)、阿勒巴惕。克烈族屬,學者意見不一,或主突厥說,或主蒙古說。主突厥說者或認為是9世紀中葉隨黠斯南下的謙河地區部落,或認為是回鶻汗國滅亡後留居本土的回鶻遺民,主蒙古說者認為是唐朝中期西遷的九姓達怛後裔。元朝人視克烈為蒙古,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將克烈列於「蒙古七十二種」中,與屬突厥語族的乃蠻、汪古、畏兀兒等劃入色目的部族區別開來。
- ^ 2.0 2.1 楊建新; 馬曼麗.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60頁-第61頁. ISBN 9787305037993 (中文).
克烈部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9-10世紀時代的九姓韃靼。在回鶻汗國時期,包括九姓韃靼在內的室韋——韃靼人與回鶻政權發生過多次戰爭。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敗,由此引起了大批回鶻人的西遷。但佔領回鶻故地的黠戛斯人並未在回鶻故地久留,這一地區很快由九姓韃靼等室韋—韃靼人佔據,以後他們大致就活動在這塊後來稱為蒙古高原的地區。遼王朝建立前後,契丹人的勢力向蒙古高原擴張,先後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九姓韃靼也被納入了遼王朝的統治下。《遼史》中九姓韃靼分別以達旦國、達旦國九部、阻卜九部及北阻卜等名稱出現,其居地大體在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與12世紀克烈部的居地相當。即九姓韃靼是較早遷入蒙古高原的室韋一韃靼人,所以他們的後裔克烈部人也應是蒙古人,《史集》說到克烈部自認為「他們是蒙古人的一種」。但是由於他們長期同突厥語各部的交往和混合,被較深地突厥化了。
- ^ 3.0 3.1 3.2 漢斯-約雅金·克里木凱特. 〈上篇 第五章:絲路北道的基督教遺跡〉. 《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 世界文化叢書 31. 由林悟殊翻譯. 中華民國: 淑馨出版社. 1995年4月10日: 第37頁-第38頁. ISBN 9789575314217 (中文).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