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新興天后宮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臺灣原住民族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
歷史
公館新興天后宮緣起於馬卡道族新興社土地五穀公廨,漢人移入墾荒時稱呼「地公」為土地公,土地五穀公廨改稱為「公館地公壇」。
乾隆末年,洪氏族人在土地公壇旁經營糖廍製糖,土地公隨業轉名,又被稱為「廍公爺」。某日村民發現廍公壇西南隅竹籬笆柱上有束天后宮天上聖母的香火,廍公壇管理人洪行賜將香火安置於廍公壇內供奉,進而雕刻神像膜拜,香火鼎盛[2]:1320。
1905年,日本人獨佔製糖工業,強制廢止私廍經營,重整戶籍、地籍,負責管理廍公壇的洪氏族親遂將土地登記為「廍公爺祭祀公業」[3]。
1928年(昭和三年),廍公壇慘遭祝融焚毀,村民募捐建新廟於廍公壇舊址,廟堂名為「天后宮」正殿安置天上聖母,偏殿安置廍公爺。天后宮雖為供奉天上聖母,但廟地仍歸廍公爺祭祀公業所有[4]。
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天后宮正名為「屏東市公館新興天后宮」,廍公爺祭祀公業名下之土地也變更登記為公館新興天后宮的宮產[5]。
參見
參考文獻
- ^ 劉孜芹、洪麗雯. 《公館新興天后宮》. 中央研究院.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1-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 ^ 瞿海源.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2-04-30 [2021-12-31]. ISBN 97895700073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 ^ 《公館社區故事卷軸》. 屏東市公所. [2016-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 ^ 林衡道. 《臺灣寺廟大全篇》. 青文出版社. 1997-12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
- ^ 《屏東市公館新興天后宮》. 臺灣好廟網. 廟宇通.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