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運動
六八運動,或稱六八事件、六八革命、六八學運,是指在1960年代中後期、1968年達到高峰的一場全世界由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分子共同發起的反戰、反官僚菁英的一系列抗議活動[1],其主要特徵是民眾對軍事和官僚菁英所實施的政治壓迫的反抗。
六八運動 | |
---|---|
冷戰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68年 |
起因 | |
目標 | |
結果 | 社會革命 |
在法國、西德、意大利等地皆出現學生主導的示威的情況。由於當時正值冷戰,不少左翼的示威者及反戰人士皆有同情共產主義色彩,因此政府特別重視。
在美國,這些抗議活動標誌着民權運動的轉折點,該運動引發了諸如黑豹黨等革命運動。為了響應春節攻勢,抗議活動還引發了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遍及美國以及倫敦、巴黎、柏林和羅馬。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也波及到歐洲。其中最龐大的是法國的五月風暴,學生運動與多達1000萬名工人的罷工相聯合,幾天後,這一運動到了幾乎能夠推翻政府的地步。
在許多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反對獨裁統治,國家壓迫和殖民化的鬥爭也帶有1968年的抗議活動的特點,例如北愛爾蘭衝突、墨西哥城的特拉特洛爾科大屠殺以及反1964年巴西政變運動。
背景
六八運動是一場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運動。
二戰後的世界
二戰後,各國人口急劇增長,造成了年輕一代在人口中所佔比率急速增長。絕大部分國家出生的這一代嬰兒在和平和發展中度過了人生的青年期。他們也是第一代在家享受電視的人類[2]。 電視以兩種方式對這一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電視給了這些年輕人看待世界的共同視角,在這個時代成長的孩子們不僅分享了他們在電視上觀看的新聞和節目,而且還瞥見了彼此的世界[3]。其次,電視允許年輕一代共同經歷同一件大事,由於教育率在這一時期也在迅速提升,這造成了人們之間能更直接的交流他們的觀點。此外,連鎖和加盟飯店的出現讓人們有機會在茶餘飯後聊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4]。
古巴導彈危機與冷戰則往往是這一代人在茶餘飯後談論的最多的東西。年輕一代在交流中形成了核戰爭可以輕而易舉的結束他們的生命的共識,加以這一時期學校對於防空知識的科普,最終創造了一片無所不在的戰爭氣氛[5]。等到年輕一代再成熟一點的時候,反戰、民權、和平以及女性平權觀念已成為了他們的一部分。
社會運動
東方集團在二戰後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抗議,例如1956年匈牙利革命、東德六一七事件以及波蘭的多次罷工事件,如波茲南事件。
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最終在1968年塑造了年輕一代的新的價值觀。美國的民權運動於1968年達到頂峰,馬丁·路德·金在這一年四月被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暗殺;在北愛爾蘭的宗教分裂為北愛爾蘭衝突拉開了序幕;意大利和法蘭西的青年人則進行了大量的社會主義色彩的政治運動;新左翼的理念在歐洲和南美許多國家引起了政治動盪;英國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以巴衝突和非洲獨立運動愈演愈烈;在波蘭,華沙大學的大學生衝出校園,聚集在波蘭華沙劇院反對政府對亞當·密茨凱維奇戲劇的禁令,後來這被稱為波蘭三月事件。
一系列的女性解放運動最終向當時全球存在的兩性問題發起挑戰,戰後的嬰兒潮一代重新評估並重新定義了他們關於婚姻和母親的優先事項。而和平運動則讓新一代在質疑權威方面達到了頂峰[6]。而當嬰兒潮一代進入大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開始認同反建制文化,這成為了反叛精神和重估浪潮席捲校園和全世界的動力。1968年的大學生普遍擁護進步和自由的政治理論,他們的激進和對權威的懷疑推動了六八運動。
而1968年發生在東方集團的一系列戲劇性事件顯示極左翼政治與共產主義的關係其實是含糊不清的。1968年發生在貝爾格萊德的學生遊行是南斯拉夫二戰以來首起大規模示威,不過事實上南斯拉夫的學生運動不僅發生在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薩格勒布及盧布爾雅那同樣出現了類似的情景,但要比貝爾格萊德溫和許多[7][8]。鐵托滿足了學生的部分要求,但對於其他要求當局選擇了鎮壓。
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則發生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1968年8月,蘇聯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試圖逆轉這一改革。捷克斯洛伐克公民以消極抵抗來回應蘇聯對其主權的侵犯。蘇軍士兵驚恐的發現街道上到處都是反對他們的標語,他們的水源常被莫名其妙的切斷,建築物上到處都是花朵、捷克斯洛伐克國旗、以及類似「一頭大象不能吞下一隻刺蝟」這樣的標語。街上的行人往蘇軍坦克上塗萬字,鄉村的路標被重新塗成「Москва」(莫斯科)以指示士兵們離開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25日,八名俄國公民在莫斯科紅場發起了一次示威,抗議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大概5分鐘後,抗議者們就被警察逮捕並押送至警察局。其中7人被判監禁。
各地的情況
六八運動的主力是工人,學生和窮人,他們也面臨着越來越強硬的鎮壓。在下面列出的所有抗議中,最普遍的起因往往是為了擺脫國家壓製本身。
- 在西德,這些事件通常被稱為「1960年代西德學生運動」。
- 1968年春天,法國同期發生的學生運動「五月風暴」(Mai 68)。
- 1966年在意大利各地上下因為各大學校的學生制度不合理的問題而導致進一步學生與學校的尖銳矛盾。1968年夏始,意大利米蘭、羅馬等各高校與大學發生學校總罷課,衝突與遊行示威。暴力衝突在當年的秋天達至頂峰,也被稱為火熱之秋(Autunno Caldo)。
- 在美國的反越戰示威和民權運動,1962年《休倫港宣言》成為學運的主要訴求,新左派的興起,在1968年達到高峰,及後更引發不少血腥的衝突。(例如,4月末的哥大學生運動、黑豹黨),1969年6月「石牆暴動」是同性戀運動首次激烈衝突。
-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開幕的10天前「特拉特洛爾科事件」,也被稱作「特拉特洛爾科大屠殺」、「特拉特洛爾科之夜」,執政革命制度黨進行鎮壓。
- 在日本1960年代至1970年代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一系列群眾運動稱為「安保鬥爭」。1967年三里塚抗爭事件,農民、工人與學生組成同盟反強制徵收。1968年夏由東京大學學生發起的「東京大學事件」,並構成了日本全國學生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72年沖繩政權移交後的美軍基地問題。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也因為上海的一月風暴而造成全國範圍的全面奪權,1968年達至高潮。
- 在巴西,1968年聖保羅街頭大遊行抗議軍事獨裁右翼政權,被鎮壓。
-
1968年5月巴黎口號之一:「禁止禁止!」
-
1968年墨西哥城示威抗議
其他
參考文獻
- ^ 南德意志報,2009-05-29: "Kann ich mal bei dir penn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wenge, Ph. D., Jean. Generation Me. New York: Free Press, 2006. pg 6
- ^ Croker 2007 pg 19
- ^ Croker 2007 pg 12
- ^ Croker 2007 pg 32
- ^ Croker 2007 pg 124
- ^ Belgrade's 1968 student unrest spurs nostalgia. Thaindian.com. 2008-06-05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 ^ 1968 in Europe - Online teaching and research guid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相關文獻
- Croker, Richard, The Boomer Century, New York: Springboard Press, 2007
- Kurlansky, Mark, 1968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