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監獄管理局的分局。該分局轄6所監獄,並設有1個監獄醫院,轄區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常年押犯占北京市全部押犯一半以上。該分局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淀鎮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
1999年規定印章直徑不得大於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由北京市監獄管理局製發。
主要領導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北京市監獄管理局
機構類型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派出機構
行政級別副地廳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淀鎮

沿革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1949年2月25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貼出佈告,限令國民黨的軍警憲特等人員到指定地點報到。同時在炮局胡同監獄原址成立「清河訓練大隊」,對前來報到的上述人員進行「強制集訓」。至臨近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清河訓練大隊已集中1000餘人。[1] 1949年底,中共北京市委發出「不能使大批國民黨特務和反動黨團骨幹分子坐吃閒飯,要通過勞動把他們改造成為自食其力新人」的指示。為解決管訓人員不斷增多且坐吃閒飯的問題,經請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於1949年12月開始籌建清河勞改農場。[2]

1949年11月,受北京市市長聶榮臻的委託,清河訓練大隊大隊長安林(他也曾是國共內戰時期中共冀東區北平情報委員會的負責人)來到天津以東當時屬於河北省寧河縣的被稱為茶淀地區的一片30多萬畝(100多平方公里)無人開墾的鹽鹼荒灘。這裏位於津山鐵路上的茶淀站以西,被薊運河曾沽河金鐘河三河環抱,水源充足,交通便利。1949年11月16日,北京市公安局派出先遣隊員深入茶淀地區為「清河訓練大隊」考察選址。1949年12月27日,第一批開赴此地的46名幹部、警衛戰士、技術人員押解25名敵特分子,開始建設清河農場。[1][2]

1950年2月24日,北京市地方國營清河農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的大型罪犯改造場所。[3] 安林成為該農場首任場長。[1] 該農場隸屬於北京市公安局[1]北京市財政局批了2000萬斤[2](一說2400萬斤[1]小米,以貸款的形式作為該農場的開辦費。截至1951年3月,該農場建立了8處新村,蓋了2200餘間房屋,修了13座橋,設了2座電力揚水站,挖渠150餘萬土方,全農場安裝了電話電燈;農場場部以下設有科室4個,大隊6個;農場設有運輸隊、工程隊、醫務所、化驗室、文教隊、機電組;油印出版了內部刊物《改造園地》;開辦了磚廠、草袋廠、碾米廠;開荒共7000,收穫水稻260萬斤。此後該農場增加了開荒和插秧面積,並開辦了飼養副業[2]

建場初期,條件十分艱苦。農場幹警和被改造人員同吃同住,合作搭席棚子作為住處。搭好的棚子也很難住,大風不停地從蓆子之間的縫子往棚子裏吹。勞改幹部多數出身貧寒,沒有文化。農場工作人員盧鳳來說,[1]

當時我們屬於北京市公安局五處,因為沒文化,被人稱為「傻老五」。

而被改造人員卻有許多是官紳子弟,甚至是大學生。後來曾任清河農場副場長的王根福說,[1]

說實在的,因為咱們掌握政權了,所以才管教他們,要是論文化,咱比不了人家。

農場因勢利導,公開宣佈「改造態度、表現好壞,出勤與勞動工效高低,是決定將來對其量刑輕重的條件之一」,調動了被改造人員的積極性,使這些有知識有文化的被改造人員積極發揮知識技能,建設農場。如據農場工作人員盧鳳來說,[1]

渠道設計得相當科學,有的是自己設計的,有的是請蘇聯專家設計的,也有的是被改造的反革命分子設計實施的。

1950年3月,農場先後挫敗了原軍統興安站少將站長馮蘭亭和原軍統塘大分局局長杜錫進分別組織的越獄密謀。1950年7月12日,清河農場舉行首次全場宣判大會,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軍法處對440名國民黨特務宣判了勞動年限,刑期從五年到半年不等。此後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該農場部分罪犯被押解進京鎮壓。[1]

到1951年6月,清河農場已收押5000多名反革命分子。1951年6月29日,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清河農場全體黨員給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寫信匯報建場成果。毛澤東委託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回信,肯定了他們的建場成績。1955年底,清河農場還清了所有貸款,並實現了自給有餘,成為「以農為主,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大型穀物勞改農場」。[2]

1957年,清河農場首次分五批接收了3000多名右派分子執行改造。[1] 此後該農場最多時可分出包括「留場就業人員」(刑滿釋放後戶口落在農場當合同工的原服刑人員)、「幹部職工家屬子女」、「就業人員家屬子女」等在內的九種不同成分的人。原清河農場教育改造處處長崔乃貴說,

那個時候,我們一度被戲稱為「清河國」。

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使該農場犯人的糧食定量大減,從1957年底開始,該農場每名犯人的每月定量由45斤降至21斤。犯人只好補充豆稈、榆樹皮、稻草等不同種類可以粉碎的植物根莖作為代食品。[1]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1967年1月,北京政法學院的造反派到清河農場奪權,成立了「革命辦公室」,對清河農場領導挨個進行批鬥。1967年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市公安局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清河農場黨政權力,農場內每個分場均派駐一名軍代表。在「砸爛公檢法」的方針指導下,此後一年多內,軍代表在清河農場揪出現行反革命134人,其中清河農場幹部84人,工人50人。這些人被揪斗、關押,其中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被遣送回鄉或下放農村。整個文革時期,清河農場有530名在職幹警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1]

1969年,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下達,軍代表對清河農場所管人員及其家屬進行戰備疏散,在短短38天內便將一萬三千多人分別疏散到河北山西等25個自治區,造成1969年該農場實有犯人僅2人,無勞動教養人員。1970年,該農場實有犯人降至0人。大多數勞改幹警在這一時期也被遣散到北京市周邊區縣勞動,直到1976年他們才逐步調回農場。[1]文化大革命時期,北京監獄數量大幅下降,至1971年,只保留有北京市監獄、清河農場和北京市延慶監獄[2]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頒佈實施,此後清河農場改為主要收押刑事犯。清河農場改隸屬北京市勞改局。1980年代初在嚴打中被判刑的許多北京刑事犯被押往該農場改造。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政委王金亮說,[1]

當時的老監舍圍牆只有2.2米。1996年,一夜大風就吹倒了一大片圍牆。條件可想而知。

由於看管條件不佳,犯人越獄的危險極大,有的犯人偷偷挖掘的地道已經到達大牆之外。1980年代,上級對該農場的要求也降低到「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1983年農場將700多名犯人遣送至青海西寧,將720名犯人遣送至新疆,以減少在押犯數量。[1]

改革開放中,清河農場與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門頭溝區政協簽訂了「幫教協議」,兩單位負責幫助安置、教育該農場刑滿釋放人員,使他們不再重新違法犯罪。這一舉措獲得了時任北京市勞改局局長魏相如的支持下。1988年7月7日,魏相如邀請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市市長司法部部長全國政協禮堂參加了北京市十八個區縣與北京市勞改局簽訂「幫教安置協議」儀式。此後司法部將這種模式稱為「北京模式」,並將該辦法推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1]

1990年代初,因勞改機關財政困難,清河農場幹警的每月工資不得不遲發一個季度。清河農場機關甚至曾連續五個月無法下發工資。這是因為當時勞改機關經費開支中,國家只負責一半,另一半要靠勞改機關自己想辦法;而該時期清河農場以農業為主要產業,農場的工廠企業因經營不善瀕於破產,清河農場不得不通過來料加工維持生計。當時清河農場所有監區都在對外聯繫來料加工項目,全體監獄長都一心撲在生產上,努力為幹警的工資獎金、犯人的飲食所需經費進行創收。這也是當時北京市各監獄的普遍情況。根據北京市監獄管理局的統計,當時一個監獄最多的一年可承攬100多個項目,高峰時北京市監獄系統內同時在各監獄進行的項目竟達90多個。[1]

經費困境和外出生產導致犯人不斷越獄。王金亮說,「90年代中期以前,清河農場一年跑十多個犯人是常事兒。」整個1990年代前半期,抓逃成了該農場的首要任務。犯人不斷出逃,監獄幹警頻頻申請調走成為當時該農場的常態。[1]

1993年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監獄管理局召開了關於解決監獄系統困難的現場辦公會議,時稱「12·7」會議。會議決定「將監獄機關納入國家行政機關序列,將監獄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體系。」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頒佈實施,「勞改」被正式取消。清河農場轉型為監獄。《監獄法》規定:[1]

國家保障監獄改造罪犯所需經費。監獄的人民警察經費、罪犯改造經費、罪犯生活費、獄政設施經費及其他專項經費,列入國家預算。國家提供罪犯勞動必需的生產設施和生產經費。

自此清河農場的經費得到國家保障。

1990年代末起,司法部提出建立現代化文明監獄,清河分局為此對監獄佈局進行了大規模調整,監獄改擴建工程得以實施。清河分局監獄佈局的調整到2004年8月基本完成,原來的16所監獄被合併搬遷為6所監獄。[1]

構成

柳林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林監獄是在2001年11月20日由原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茶南監獄、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河監獄、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柳林監獄合併組建而成。該監獄位於清河分局的東南部,佔地共261畝,建築面積達248畝,押犯容量1800餘人,現有幹警380餘名。[4]

金鐘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金鐘監獄以金鐘河而得名。駕車經津漢公路(漢沽方向)過永和大橋即可到該監獄。該監獄關押的是患有嚴重傳染病的犯人,如愛滋病梅毒肺結核肝炎患者。該監獄也是清河分局唯一既有治療功能又有改造功能的監獄。該監獄也是截至2010年北京唯一一所傳染病犯人監獄。其前身是1980年代的清河農場十五分場。1998年,該監獄進行了改擴建,成為清河分局第一所非平房的樓式監獄,也是清河分局當時硬件設施最先進的監獄。2001年8月2日,該監獄七分監區開始收押愛滋病犯人。[1]

前進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前進監獄是2001年11月20日由原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前進監獄、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前衛監獄、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永河監獄合併而成。該監獄位於天津市寧河縣境內津漢公路49公里處。該監獄監區的佔地面積達到420畝,監獄內的總建築面積達20594平方米,設計關押能力2000人。[5]

潮白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潮白監獄因潮白河而得名。2005年6月,該監獄成為北京市監獄管理局分級管理試點單位。2007年10月,該監獄正式轉為科學分類試點單位。按照科學分類,監獄根據罪犯的危險程度,將罪犯分為高度戒備、中度戒備和輕度戒備。[1]

清園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清園監獄是於1996年由原"清河勞改總隊十二支隊"更名。2002年,該監獄獲得北京市投資7000萬元進行改擴建。該監獄主要負責屆臨出監罪犯的改造,通過出監、常規、集訓三種管理模式,對屆臨出監罪犯進行創業培訓、就業指導、職業訓練及拓展訓練。[1]

墾華監獄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墾華監獄位於清河分局中部。該監獄的遷建工程(一期)於2008年11月6日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該監獄設計為高度戒備等級監獄,是北京市監獄管理局的重點工程。

分局醫院

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分局醫院原名「北京市監獄管理局清河農場醫院」。該醫院地址在津山鐵路茶淀站清河農場五科西街。[6]

監獄企業

著名囚犯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