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區抗旱打井

北方地區抗旱打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在中國北方大規模開展的水利工程。

簡介

北方地區抗旱打井工作始自文革時期。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部長錢正英回憶道:「『文革』時候什麼都不幹了,中央有點錢花不掉,結果去搞了水利。1968年,國務院全面部署了華北地區打機井的工作,並以此作為扭轉南糧北調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不管政治形勢多麼亂,由當時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的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具體安排,每年以三十多萬眼機井的速度持續建設。」[1]

1972年,國務院召開北方十四省、市抗旱打井會議[2]。為解決北方地區長期乾旱問題,國家決定自1973年起,每年撥專款及設備支持中國北方17個省、市、自治區的打井工作,以提高北方地區的糧食產量,改變「南糧北調」局面[3][4]。為此,在國務院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北方地區抗旱打井辦公室負責辦理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水利電力部水利司[5]

1973年10月,國務院打井配套辦公室在河南省密縣召開110人參加的北方八省、市及重點縣山區打井配套現場會,水利部農水司司長李素文主持,與會人員參觀了密縣的「五代井」、黃路營井、大坡井、岳崗井等,中共密縣縣委第一書記程金瑞在會上作典型發言[6]

1974年,國務院再次召開北方打井配套會議,制定機井建設八條要求[2]

1980年3月26日,《國務院批轉水利部等部門關於北方地區抗旱打井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的通知》發出,批轉了水利部國家物資總局財政部農業部農機部地質部《關於北方地區抗旱打井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該報告總結認為,北方地區抗旱打井的成果是:擴大了灌溉面積,促進了農業高產穩產;改善和開闢了缺水草場,發展了牧區水利;解決了部分地區人畜飲水的困難;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村電氣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機井建設的艱巨性認識不足,缺乏嚴格的科學態度,沒有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講究經濟效果不夠。認為「根據中央提出的三年調整時期的要求,水利建設要進一步貫徹『小型為主,配套為主,社隊自辦為主,加強管理,狠抓實效』的方針,今後機井建設擬首先加強管理,搞好配套挖潛,鞏固現有成果,充分發揮效益,並在此基礎上有計劃地、因地制宜地發展一批新井。打井配套工作要和當前的抗旱鬥爭緊密結合。」[4]

1981年4月,水利部在河南省召開北方地區機井管理座談會,與會的有北方17個省、市、自治區水利廳(局)負責機井管理工作的領導,以及各個地區、縣、人民公社和科研、新聞等單位的代表,農業部、地質部、農機部也派代表與會。會上各地代表匯報了貫徹國務院1980年76號文件批轉的《關於北方地區抗旱打井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加強管理工作的情況,並交流了機井管理工作的經驗[7]

參考文獻

  1. ^ 馬國川,錢正英:水利戰略的錯誤源頭在我,人大建設2010(2):46-48
  2. ^ 2.0 2.1 三、机电井. 江蘇省地方志. [2017-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3. ^ 农田水利建设,天津市水务局,2008-08-17.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0). 
  4. ^ 4.0 4.1 国务院批转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北方地区抗旱打井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的通知,1980年3月26日. [2016年10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9日). 
  5. ^ 机构沿革,中国农村水利,于2016-10-08查阅.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6. ^ 『溱洧正气』之永远的榜样程金瑞. 新密市紀委監察局. 2015-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7. ^ 陳梅芬,水利部召開北方地區機井管理經驗座談會議,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1981(4)

延伸閱讀

  • 李四光,就華北平原打井談冰期問題,人民日報1963年4月2日,第5版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