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鎮 (封開縣)

南豐鎮是封開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縣北部,與廣西賀州鋪門鎮相鄰。

南豐鎮
南豐鎮的位置
地圖
坐標:23°44′46″N 111°47′48″E / 23.74598°N 111.79663°E / 23.74598; 111.79663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封開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人口
 • 總計71,479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4 12 25 111
電話區號+86 (0)758
封開縣南豐鎮

總面積 306平方公里

總人口 約90000人

耕地面積 58735畝

林地 約32萬畝

郵政編碼 526533

概況

南豐鎮下轄30個村委會和南豐,渡頭兩個居委會,鎮政府設在南豐。

南豐分新舊兩個城區,舊城區以舊街為中心,包括多條巷道組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市場,舊街建於民國時代,長約400米,兩旁為騎樓+瓦房的建築結構,21世紀以前一直為鎮的貿易中心。新城區在舊城的西南面,公路頭為該區的中心,多條街道皆匯集於此,而大型商場,酒樓也都建在這裏。公路頭附近酒井有一片正在開發的區域,命名為「一河兩岸」,規劃作為鎮新的貿易中心,不過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沒有吸引來外地的投資,現在只是作為居民飯後消遣地。

渡頭原為南豐管轄下的一個村委會,曾建立渡頭鎮,後來又劃歸南豐鎮,並成立渡頭居委會。渡頭與南豐以賀江相隔,南渡賀江大橋是唯一的通道。

省道S266為鎮內的主要交通道路,分別通往縣城江口鎮懷集縣。鎮車站內有開往省城廣州的班車,而廣西開往廣州深圳的大巴也會偶爾走這條路線。

地理

賀江把南豐一分為二,東邊是一片平坦的谷地,西邊是山地。居民耕種以水稻為主,為一年兩熟,牛耕還是第一手段,由於山地較多,所以梯田隨處可見。冬天則一般種植甘蔗,主要用來製糖。近年來受到政府的指示,居民比較熱衷於種植大面積的柑園,用於遠銷外地,不過原來的林地也受到了相當大的破壞。

賀江是流經南豐的最大的河流,河水清澈,是鎮內自來水抽取的水源。賀江也是近年來南豐自然災害的根源,1994年和2002年兩次特大洪水都把整個城鎮淹沒。不過,賀江的洪澇也要歸咎於下游水電站的建設。賀江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航運價值,因此南豐鎮上的幾個碼頭只剩下用於鄉下的人坐船出城鎮趕集和停泊船的作用了。

南豐話屬地方方言,通用於舊開建一帶,以及周邊地區,包括懷集崗坪、梁村、廣西信都、鋪門等地。南豐話與正宗的粵語差別很大,不過語法相近。

古城

南豐鎮一直作為舊開建縣的縣治所在地。開建縣始建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由封陽縣分地而置。南豐地名來源於三國時代,當時屬荊州賀郡,「因地處郡治之南,平疇活野,時稔年豐,故名。」1959年開建撤縣,先後併入懷集和封川,而開建一詞也不再使用。

鎮內保留有始建於洪武初年(1368年)的古城,現存西門和南門。古城在嘉慶年間進行過大面積的改建,現保存的城牆為那個時候的容貌。1985年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嶺南古都之風韻--開建古城 開建古城座落於封開縣南豐鎮的北面,今南豐鎮政府所在地,面臨賀江。始建於明洪武初年( 1368 年),初為土城,高僅六、七尺。明成化六年( 1465 年)改為磚城,座北南向,背倚北雁山,東、南、西三面臨開江、賀江。城周三百三十六丈,高一丈九尺,建有古城門三個:南曰「迎思」,西曰「開江」,北曰 「鎮邊」。城外有城濠兩重,各澗三丈。該古城作為明、清、民國歷代縣治所在地,屢壞屢建,距今有六百多年歷史。 今古城大部分無存,僅餘南、西兩個城門及城門西邊的殘牆,長約 175 米,西門至南門之間的部分城牆僅存中間的夾土層。南城門呈拱形,用紅褐色砂岩石塊砌璧拱,內拱高 3.5 米 ,寬 4 米。西門也呈拱形,城門上鑲嵌「開江」的石匾尚存,內拱 3.15 米 ,寬 3.95 米 。 1985 年,開建古城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西廟和蓮塘廟是鎮內香火最盛的兩座廟會,廟會期分別是正月十五和正月初十。

行政區劃

南豐鎮下轄以下村級行政區劃單位[1] 南豐街道社區、​南豐社區、​金樓村、​金塘村、​開明村、​萬壽村、​富孟村、​附城村、​連岐村、​永平村、​大清村、​寶塘村、​勒竹村、​金崗村、​平灘村、​尚崗村、​似龍村、​利水村、​侯村、​山口村、​汶塘村、​江貝村、​小洞村、​且止村、​思料村、​連塘村、​金明村、​沙沖村、​小玉村、​官坑村、​渡頭村和九盤村。

教育

南豐中學是縣內三所完全中學之一,始建於1931年,由原來的孔子廟發展而來,史稱「學宮」。

參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