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愛沙尼亞語

在爱沙尼亚东南部通行的方言或语言

南愛沙尼亞語lõunaeesti kiil),或稱南愛沙尼亞語方言群,通行於愛沙尼亞東南部,包括四個方言或變體:塔爾圖方言、穆爾吉方言(Mulgi)、沃羅方言塞托方言。在學術上其地位並無定論,有些語言學家認為南愛沙尼亞語是愛沙尼亞語的一種方言,而有些則認為其是芬蘭語支之下的一門獨立的語言。利沃尼亞語滅絕後,它是芬蘭語支中最南端的語言。南愛沙尼亞語在很大程度上能跟現代標準愛沙尼亞語互通,但是從歷時上來說,南北愛沙尼亞語是芬蘭語支中兩個不同的分支。

南愛沙尼亞語
地理分佈波羅的海國家
譜系學分類烏拉爾語系
分支
穆爾吉方言
塔爾圖方言
Glottologsout2679  (南愛沙尼亞語)[1]

歷史上南愛沙尼亞語分佈區域(Võro:沃羅語、Seto:塞托語、Mulgi:穆爾吉方言、Tartu:塔爾圖方言)及歷史上的方言島區域(Lutsi:盧齊次方言、Leivu:萊武次方言、Kraasna:克拉斯納次方言)

現代標準愛沙尼亞語是在愛沙尼亞北部的方言群中演化而成的。但是從17至19世紀在愛沙尼亞南部就已經用一種介於塔爾圖南部方言和沃羅北部方言的標準形式出版了文學作品,這個標準形式被稱為塔爾圖愛沙尼亞語或南愛沙尼亞書面語。這個標準書面語曾通行於沃羅和塔爾圖方言區內的學校、教會及法庭里,但沒有在塞托或穆爾吉方言區內使用過。

沃羅語是南愛沙尼亞各語言中發展最為完善的語言,因此,在南愛沙尼亞語的現代變體中,通常僅將沃羅語列為單獨語言(其與愛沙尼亞語書面語言區別最大,並且被國際標準化組織識別為另一種語言,語言代碼vro[2])。穆爾吉和塔爾圖語言變體仍被視為方言。它們位於北愛沙尼亞語言區和南愛沙尼亞語言區的邊界,也受到了北愛沙尼亞語方面的許多影響,並且已經處於從南愛沙尼亞語中心地區的南愛沙尼亞語特徵最為明顯的沃羅語向標準愛沙尼亞語自然過渡的過程中。而塞托語則通常視為沃羅語的方言,或者兩者統稱為「沃羅-塞托語」。

南愛沙尼亞語的變體也曾經在拉脫維亞北部的萊武(Leivu)語言島(萊武次方言)、拉脫維亞東部的盧齊(Lutsi)語言島(盧齊次方言)以及俄羅斯普斯科夫州的塞托地區和克拉斯納(Kraasna)語言島(克拉斯納次方言)通行過[3]

名稱

 
當代南愛沙尼亞語的分佈範圍

「南愛沙尼亞語」這一術語主要被應用於語言學、文學研究、文化研究等領域以及在官方層面(例如愛沙尼亞國家語言發展計劃層面)中作為南愛沙尼亞各語言的統一名稱。傳統的方言學研究中則稱之為「南愛沙尼亞方言群」。南愛沙尼亞各語言的使用者基本上都會使用更為具體的名稱:沃羅語塞托語、塔爾圖語或穆爾吉語。同樣的用法也見諸於媒體中。

鑑於塞托語在語言學層面大體上被視為沃羅語的變體,因而有時也會使用「沃羅-塞托語」的名稱。

在愛沙尼亞,南愛沙尼亞語有時(主要在1990年代初)也被稱為Ugandi語、Ugala語或沃羅-塞托語。Ugandi語的名稱來源於古Ugandi地區,對應這一地區的是目前塔爾圖方言和沃羅方言的使用區域,Ugandi語這一名稱主要用於這兩種方言或其書面語。Ugala的名稱則來源於Ugandi和Sakala這兩個古代地區的合稱,使用這一名稱時則包含了穆爾吉方言。沃羅-塞托語的合稱則強調了兩者的一致性。上述名稱都沒有被較為廣泛地使用。

歷史

南愛沙尼亞語被認為是芬蘭語支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最早從原始芬蘭語中獨立出來的語言之一,甚至芬蘭語言學家佩卡·薩馬拉赫蒂認為它可能是原始芬蘭語中分離出來的第一個語言。隨着接觸不斷緊密,這一語言隨後變得愈為接近北愛沙尼亞語,但是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一些古老的區別也被保留至今。

19世紀時,南愛沙尼亞語(塔爾圖語)作為書面語的使用與北愛沙尼亞語(塔林語)幾乎有着平等的地位。1886年曾出版南愛沙尼亞語版的《聖經新約》(Wastne Testament),但是全本的《聖經》是後來用北愛沙尼亞語出版的。北愛沙尼亞語最終被作為愛沙尼亞的統一書面語,因此南愛沙尼亞語的地位下降。

2000年,在愛沙尼亞文化部的管理下建立了「南愛沙尼亞語言與文化」(Lõunaeesti keel ja kultuur)國立計劃,用以支持南愛沙尼亞語的保護與發展。

現狀

 
2011年的愛沙尼亞人口普查中各方言/變體的使用者人數

南愛沙尼亞語在1980年代後期起開始得到振興。現在一些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及作者用南愛沙尼亞語進行創作。在各個方言或語言變體中,沃羅語的推廣及新的文學標準最為成功。然而穆爾吉方言和塔爾圖方言的使用者人數卻所剩不多。在2011年的愛沙尼亞人口普查中,有101,857人說南愛沙尼亞語,其中87,048人說沃羅語(包括12,549人說塞托語),9,698人說穆爾吉方言,4,109人說塔爾圖方言,另外有1,002人沒有詳細說明他們說的是哪種方言/變體[4]

示例

主禱文(老式的塔爾圖南愛沙尼亞書面語):

Meie Esä taiwan: pühendetüs saagu sino nimi. Sino riik tulgu. Sino tahtmine sündigu kui taiwan, niida ka maa pääl. Meie päiwälikku leibä anna meile täämbä. Nink anna meile andis meie süü, niida kui ka meie andis anname omile süidläisile. Nink ärä saada meid mitte kiusatuse sisse; enge pästä meid ärä kurjast: Sest sino perält om riik, nink wägi, nink awwustus igäwätses ajas. Aamen.

對比現今的南愛沙尼亞書面語(沃羅語):

Mi Esä taivan: pühendedüs saaguq sino nimi. Sino riik tulguq. Sino tahtminõ sündkuq, ku taivan, nii ka maa pääl. Mi päävälikku leibä annaq meile täämbä. Nink annaq meile andis mi süüq, nii ku ka mi andis anna umilõ süüdläisile. Ni saatku-i meid joht kiusatusõ sisse, a pästäq meid ärq kur’ast, selle et sino perält om riik ja vägi ni avvustus igävädses aos. Aamõn.

對比標準愛沙尼亞語[5]

Meie Isa, kes Sa oled taevas! Pühitsetud olgu Sinu nimi. Sinu riik tulgu. Sinu tahtmine sündigu nagu taevas, nõnda ka maa peal. Meie igapäevast leiba anna meile tänapäev. Ja anna meile andeks meie võlad, nagu meiegi andeks anname oma võlglastele. Ja ära saada meid kiusatusse, vaid päästa meid ära kurjast. Sest Sinu päralt on riik ja vägi ja au igavesti. Aamen.

參考文獻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南爱沙尼亚语.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639 Identifier Documentation: vro. SIL International. [202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6) (英語). 
  3. ^ lõunaeesti murded. Eesti entsüklopeedia. [202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愛沙尼亞語). 
  4. ^ Rahva ja eluruumide loendus 2011 - Emakeel ja eesti emakeelega rahvastiku murdeoskus. Statistikaamet.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愛沙尼亞語). 
  5. ^ Matteuse evangeelium. Eesti Piibliselts. [2020-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愛沙尼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