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法
卡羅法(英語:Calotype)是英國發明家威廉·福克斯·塔爾博特在1841年發表的攝影方法。據悉,塔爾博特在1835年,用塗上氯化銀溶液的高級書寫紙張,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接觸式印相,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
卡羅法的名字來自希臘語。
產生
塔爾博特在1834年發現了鹵化銀的感光性能以及濃鹽水的定影作用。於是他進行實驗,將一張強度較高的紙先在氯化鈉溶液中浸泡,在晾乾後再放入硝酸銀溶液中浸泡。使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在紙上生成可感光的氯化銀。之後這張可感光的紙就可放入相機中曝光得到負片了。再將負片與另一張可感光但未經曝光的紙重疊,曝光定影后即可得正片。且存留的負片可反覆使用,繼續得到正片。1835年,他用這種方法拍攝了自己住所的窗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張負片。1840年,他對原有的方法進行改進。使用含碘化銀的顯影液,縮短了曝光時間,加固了負片上的圖像。1841年,他申請的專利權終於得到了認可,這一方法也得人們所熟知,隨後他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注意到這一發明的還有當時的天文學家赫謝爾,他在1818年就發現了硫代硫酸鈉對銀鹽的優良溶解效果。他很快聯繫了塔爾博特,將這一發現分享給他。於是,之後的定影劑用的就是硫代硫酸鈉,且一直沿用至今。[1]
參考資料
- 《攝影史話》,吳鋼,中國攝影出版社
- 《美國攝影圖片製作工藝專業教程》,Christopher James,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這是一篇與科技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這是一篇與攝影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