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汝楫(1902年11月28日—1976年4月5日),字助廷,號孝謙,湖南隆回縣石門鄉大塘邊老屋院子人,當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

卿汝楫
個人資料
出生1902年
逝世1976年(73—74歲)

生平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出生於湖南隆回。父親卿丙離,晚清舉人,曾任寶慶知縣。6歲,從父卿丙離學習《四書》、《左傳》。

1911年進寶慶城讀小學、中學。1919年肄業於長沙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0年就讀長沙英文補習學校。在校期間參加毛澤東領導的驅張(敬堯)運動。1922年考入燕京大學教育系。和進步同學組織了「協進會」,創辦《協進月刊》。[1]卿汝楫以「鐵公」為筆名,寫下《異哉,所謂教會教育》一文作為《協進月刊》發刊詞,抨擊美國對中國的教會教育滲透。胡蘭成在燕京大學副校長室任文書一年,並旁聽燕大課程,曾接觸過周作人陳垣郭雲觀梅蘭芳、卿汝楫等;對卿汝楫宣傳的馬列主義,胡蘭成回憶道:「……彼時我那一組,是四年級學生卿汝楫帶頭,每星期一次在男生宿舍他的房間裏開會,他的說話,樣樣都與我都是新的知識,我心裏惟有十分佩服。」[2]

追隨李大釗參加國民革命,組織進步同學開展活動。「五卅」慘案後,組織了「五卅慘案後援會」,並擔任宣傳部長,開展罷課鬥爭,聲援上海的工人、學生和群眾。1926年由劉雋介紹入黨。又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北京西區黨部常委,在國民黨內部做促進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的工作。1927年4月6日,卿汝楫出席了李大釗在蘇聯駐華使館的會議,卿汝楫中途離場返校,倖免於難,李大釗被捕。胡蘭成回憶當時情形:「李大釗與其他七個委員到俄國使館開會,一齊被張作霖捕殺。只剩一個委員卿汝楫,那天開會後他一人先返校,倖免於難」「燕大因是美國人辦的,天天有偵探來窺伺,卻不敢在校內捕人。卿汝楫有事必要出校門時,我總陪他同行,心裏想着若遇不測,我可以挺身相待,給他脫走,因他的人才我萬萬不及,殺了他可惜,殺了我無所謂」「卻說李大釗等被絞殺後,每見張作霖到西山去,汽車護衛經過燕大校門外,我想了很久,一日才對卿汝楫吐露道:『我要行刺張作霖。』言下又怕自己所想不當,卿汝楫只淡然道:『那可用不着。』我因佩服他,才沒捨身。」1927年形勢急劇變化,卿汝楫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卿汝楫燕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政治系助教兼讀研究生,開始潛心研究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歷史。1932年研究生畢業論文《美國侵略西藏史》受到燕京大學研究委員會主席高厚德的斥責,拒發卿汝楫研究生畢業文憑。1932年冬,獲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以非基督教學生中的「高級人才」到美國接受留學教育。先後入普林斯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四所藤校求學[1]。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搜集資料,掌握了大量的美國侵華史料,認為美國從開國起就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美國資產階級對中國人民進行侵略的全部歷史,有一百六十餘年之久。自該國建立之時起至第一個中美不平等條約一—《望廈條約》的訂立時止(1784-1844),六十年間,是美國的海盜式商業資本剝削中國人民的時期。自1844年望廈條約》簽訂起,至1860年美國參加的英法聯軍之役止,是美國及世界資本主義各國在對中國的侵略中實行所謂「利益均沾」與「國際共管」政策的時期。自1861年西華德國務卿,實行太平洋帝國政策的時候起,至1899年海約翰宣佈所謂門戶開放主義時止,是美國帝國主義獨佔中國政策準備時期。自1900年美國參加八國聯軍之役起,至1946年司徒雷登與蔣匪政府簽訂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淪中國為殖民地的條約——時止,是美國帝國主義獨佔中國政策(即門戶開放主義)的發展時期。自1946年美國的華爾街財閥及戰爭販子瘋狂的干涉偉大的中國人民革命開始,這個日暮途窮的帝國主義者,顯然進入自掘墳墓的毀滅時期了。這就是美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人民全部歷史的輪廓。」[3]卿汝楫成績優秀,1934年畢業考試甚佳,但因平時對主考教師丹賴特對中國的態度而與之爭辯,對此丹賴特表示極度憤慨,拒絕授予卿汝楫博士學位。卿汝楫入芝加哥大學註冊學習《國際關係》學。在芝加哥大學時,卿汝楫與黃聖祖黃川谷等中國留學生和華僑中間組織抗日救國會左學禮任會長,卿汝楫任宣傳部長兼月刊編輯,創辦《留美學生月刊》,並組織華僑上街遊行示威,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6年暑假,卿汝楫與黃聖祖、左學禮等到華僑和留學生人數較多的美國中西部城市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6年底,中華民國駐美使館教育參贊勾連洛克斐勒基金會,試圖將卿汝楫驅逐出美國,宣佈如果逾期不離境就取消川資(六百元)。卿汝楫拒不妥協,繼續以「記者」身份和「君度」的筆名撰文,在美國華僑辦的《抗日月刊》和《留美學生月刊》上發表文章。1938年2月親蔣華人以「卿汝楫不是留美學生,是共產黨」為名,向美國移民局告發致其被捕入獄。後經左學禮活動,由愛國華僑捐資五百美元保釋出獄。1938年秋,卿汝楫攜帶數箱美國侵華史料,經香港、廣西取道回湘。[1]

回國後,卿汝楫受聘西南經濟研究所任秘書,被告發為共黨分子,遭開除。1940年冬,獲聘國立西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1943年冬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遷蘭州,卿汝楫南下返粵,途徑重慶時經人介紹在中央政治學校教英語。

1945年1月10日,駐華美軍司令魏德邁機要室中文秘書廳秘書長。後任馬歇爾使團翻譯室主任秘書。[4]專門翻譯魏德邁、馬歇爾與蔣介石的往來文件。1946年6月底出任國防部新聞局中將副局長。1946年10月為國大預選代表、立法委員,起草《革新黨政及實施經濟政策會議》,回邵陽參加競選,發表了《選舉與國運》演說。競選失敗後,回到南京。1947年4月30日卿汝楫率中外記者團55人,包括外籍記者7名、女記者2人,報館通訊社39家,如《大公報》記者周榆瑞、《東南日報》記者趙浩生、《新民報》記者宋凱沙、《和平日報》記者謝蔚明、《中央廣播電台》記者潘啟元、上海《申報》記者俞振基、上海《大晚報》記者鄒啟元、《中央日報》記者龔選舞等人,乘三架運輸機從南京經西安飛延安,參觀採訪胡宗南部攻佔延安的勝績。《中央日報》記者龔選舞后來回憶:「中外記者數十人專程趕往延安,亟欲探明國軍光復共都的究竟,但統率西北的胡宗南將軍只是客氣地請大家吃一頓,終席之間卻以沉默以對……」。[5]從延安返回南京後,卿汝楫繼續揭露批判蔣介石政府和美國侵華政策,和胡煥庸卜紹周等主編《問世》旬刊。1947年11月下旬,經上海逃往香港。和在港的李濟琛取得聯繫,與妻子左學禮創辦華光學院,宣傳「新民主義」,揭蔣反美。在港時着手整理撰寫《美國侵華史》。

1949年6月,妻子左學禮從香港到北平。1949年10月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西單購買了一處住所。任燕京大學教授,潛心投入著述《美國侵華史》,第一冊和第二冊分別於1952年和1955年出版。[6]195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辦公廳參事室參事。「文革」中周恩來總理對北京西城區紅衛兵組織頭頭說,卿汝楫是革命作家,不許抄家。得以全力投入《美國侵華史》第三冊的撰寫。1976年4月5日因胃穿孔在京去世。

著作

  • 《民主建國論叢》
  • 《美國侵華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美蔣陰謀秘聞》(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年4月初版)
  • 《美國侵略台灣史》(195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
  • 譯作:《中國對外貿易史》(西•甫•里默原著)等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隆回青年在抗日战场. 抗日戰爭紀念網. [失效連結]
  2. ^ 姚良. 谈谈胡兰成:平生知己乃在于妇人和敌人. 騰訊文化. [2018-04-19]. [失效連結]
  3. ^ 張振鵾. 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 近代中國研究. [2018-04-19]. [失效連結]
  4. ^ 卿汝楫:《美蔣陰謀秘聞》,香港:新民主出版社,1949年4月初版
  5. ^ 老照片:47年胡宗南部队攻陷延安之后. 51新聞. 
  6. ^ 劉永祥 于欣怡:「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侵華史」書寫體系的建構——以劉大年、卿汝楫的《美國侵華史》為例」,《東方論壇》 2022年第6期第87-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