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徵鎰
吳徵鎰[1](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號白兼,別名白堅,原籍安徽歙縣,寄籍江蘇儀徵,生於江西九江,中國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吳徵鎰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8年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徵鎰 | |
---|---|
號 | 白兼 |
出生 | 中國江西省九江縣 | 1916年6月13日
逝世 | 2013年6月20日 中國雲南省昆明市 | (97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別名 | 白堅 |
教育程度 | |
職業 | 植物學家 |
親屬 | 兄:吳徵鑑(醫學家)、吳徵鎧(物理化學家) |
獎項 | |
經歷
|
生平
學習期間
1916年6月13日生。祖父吳筠孫是清朝光緒甲午年(1895年)恩科傳臚,父親吳啟賢任過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和江蘇省議員。童年時家道中落,8歲先入家塾,13歲考入江都縣中,15歲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此時吳徵鎰從父親書房中得到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和日本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圖鑑》發現了植物的興趣,在17歲決定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的生物系。
1933-1937年,弱冠之年的吳徵鎰步入清華大學,受的是「通才教育」,得名師朱自清、葉公超、陳楨、薩本棟、高崇熙等教授,轉入專修植物學後,又得李繼侗、吳韞珍二師指導,基礎和學業大有所進。但時局不穩,僅靠五哥吳征鎧半薪資助和獎學金才得以完成大學學業。
抗戰伊始,吳徵鎰在西南聯大。日機轟炸不斷,西南聯大部分機構遷往大普吉,吳徵鎰聽過戴芳瀾的真菌課,參加過湯佩松、殷宏章的植物生理「沙龍」活動。在李繼侗老師帶領下,赴滇西考察,寫下《瑞麗地區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採集名錄)》,這是他的第一篇論文。1940-1942年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理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三年助教期滿渺無蹤影報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師從張景鉞,從事杜鵑花研究。
學術工作
1949年12月奉調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1950年,為靜生生物調查所和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的整理、合併和新建工作需要,成立靜生生物調查所整理委員會,錢崇澍任主任,吳徵鎰任副主任。2月,成立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吳徵鎰任副所長、研究員。
新中國之初,百廢待舉,建院工作繁忙。1950年1-5月間,吳徵鎰隨竺可楨副院長赴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調查留下的科研,為籌建東北地區各研究所佈局探路;與張璽一道赴青島考察海洋生物及水生生物科研情況。在各研究所情況的基礎上,整頓、合併、新建一批生物學口的研究所以及北京植物園、南京植物園選址等。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
1966年,文革初期吳徵鎰受到衝擊,科研停滯,但他堅信科學是有用的,知識不能丟。在全國性的中草藥運動中,他雖然處於勞改之中,每天燒鍋爐時,查看各地中草藥手冊,訂正中草藥植物名稱,做了四大本筆記,後來《新華本草綱要》(三卷)基於此而生,該書1993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79年萬物回歸正常,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歷任雲南省科委副主任,雲南省科協主席。
學術成果
1986年在俞德浚院士故逝後,吳徵鎰接任《中國植物志》主編,從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吳徵鎰有機會對國內外植物區系進行考察,也到台灣研究。在1980年代以後,吳徵鎰先後被選為美國植物學會外籍終身會員,瑞典皇家植物地理學會名譽會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理事,以及前蘇聯植物學會通訊會員。與各國植物學家的交往有新的發展,先後完成了《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中國植物志(總論)》、《種子植物分佈區類型及其起源與演化》、《中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四本專著。他先後獲國家級一、二等獎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院省級一、二等獎8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6年獲求是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團體獎」,1999年榮獲日本花卉綠地博覽會紀念協會「考斯莫斯國際獎」,2001年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2003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會「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07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
逝世
獎項和榮譽
1999年獲日本花卉綠地博鑒會紀仿協會考斯莫斯國際獎,2008年1月8日,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0年至今任美國植物學會終身外籍會員,瑞典植物地理學會名譽會員,前蘇聯植物學會通迅會員,1997年當選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SCN理事。
家族
出身於揚州吳氏家族,揚州老宅現已闢為吳道台宅第。祖父吳筠孫,光緒甲午年進士,曾任清朝山東登州知府、直隸永定河道、天津兵備道兼督理鈔關等職。辛亥革命後任贛北觀察使、潯陽道尹。吳徵鎰即生於潯陽道尹府。[3]
父親吳啟賢(佑人),母親劉鍾璇。[4]五個兄弟中,有三位為院士(吳徵鎧、吳徵鎰本人和寄生蟲學家吳徵鑑),一位為文史學者、戲曲學家吳白匋(徵鑄),以及資深工程師吳徵瑩。
學術成就
吳徵鎰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對中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貢獻良多。他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達1766個,還提出了「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分類法[5]。
著作
吳徵鎰生前的專著多達20餘部,發表論文超過140篇,其中SCI收錄75篇(部)[5];包括:
- 《中國植物志》(第4任主編,1987-2004年)
- 《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
- 《雲南植物志》
- 《西藏植物志》
- 《中國植被》
- 《中華大典·生物學典》(主編),雲南教育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59901705(2019年底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6])
以吳徵鎰名字命名的植物和小行星
參考資料
- ^ 吳徵鎰、王文采. 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初步报告 (PDF). 植物分類學報. 1957, 6 (2): 183–260 (中文(中國大陸)及俄語).
- ^ 吴征镒院士生平. 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6-21 [202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5).
- ^ 存档副本. [2009-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6).
- ^ http://bird.hainet.cn/flowerbird_01/2008010909115766.shtml[永久失效連結]
- ^ 5.0 5.1 个人简介——吴征镒. 中國科學院. [201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中文(簡體)).
- ^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2020-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 ^ C.Y.Wu.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