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九軍
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九軍歷史上4次組建。[1]
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九軍 | |
---|---|
存在時期 | 1937年-1949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效忠於 |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
部門 | 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陸軍 |
種類 | 軍隊 |
規模 | 3個師 |
駐軍/總部 | 遼寧瀋陽 |
浙江地方武裝組建的第一個暫編第九軍
1938年1月成立第三戰區遊擊司令部,由浙江省警員及各地常備隊、壯丁編成4個支隊。1938年7月改編為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總司令部。1940年4月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所屬支隊併編為3個縱隊。1940年10月以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改編為暫編第九軍,隸屬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部(即俞濟時部駐新昌縣大佛寺)[2],擔任浙東海防任務。[3]
- 軍長馮聖法(原第九十一軍軍長,黃埔一期,俞濟時親信)
- 副軍長陳式正
- 第194師:原屬第九十一軍。師長陳德法(黃埔一期)
- 暫編第32師:1940年9月以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第一縱隊及浙江第六保安團編成。師長黃權。
- 暫編第33師:1940年4月由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第一、第六、第八支隊和第五區總隊併編為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第二縱隊。1940年10月第二縱隊改編為暫編第33師,師長蕭冀勉。1943年9月周淘漉任師長。該師後改隸屬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軍。
- 暫編第34師:1940年10月將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第三縱隊改編為暫編第三十四師,彭鞏英為師長,1942年3月朱奇任師長,1943年2月以第十八師副師長吳嘯亞任師長,同時改隸屬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
1941年第194師改隸第七十九軍;暫編第33師改隸第八十八軍;編入浙江省地方民團改編成立的暫編第35師(師長勞冠英)。1941年9月赴湖南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1942年5月參加了浙贛會戰。
1942年8月調入第六戰區,1942年12月改隸屬長江上游江防軍。主要用於戰線監視與防禦等靜態任務。陳誠對該軍徹底改組:暫編第32師改隸第八十六軍、暫編第34師改隸第十八軍、暫編第35師改隸第九十四軍,第九十四軍第185師和第十八軍第199師編入該軍。
東北軍組建的第二個暫編第九軍
1941年5月,東北軍第五十七軍番號撤消,所轄第111、第112師改歸魯蘇戰區直轄。1942年冬隨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撤出山東,轉隸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代號「晉齊部隊」,軍部設在大劉寨(今界首市任寨鄉),下屬部隊分佈於陶廟以東,太和縣肖口鄉以西,方圓約二十華里內百餘個自然村內。1943年4月魯蘇戰區將第111、第112師和暫編第30師合編為暫編第八軍,軍長霍守義,隸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的第19集團軍。1943年10月改稱暫編第九軍:
1944年10月,該軍番號改為第十二軍。
由陝軍組建的第三個暫編第九軍
楊虎城陝軍所屬陝西警備旅擴編的第三十八軍第177師和河北抗日義勇軍改編的暫編第27師於1944年10月合編組建暫編第九軍,隸屬第十戰區: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該軍被裁減,第177師改隸第九十八軍,暫編第27師被裁減。
由湖北地方武裝組建的第四個暫編第九軍
1949年11月初,逃亡至恩施地區的湖北省保安部隊一部組成暫編第九軍,隸屬第3兵團(司令官朱鼎卿,副司令彭曠高,暫編第8軍軍長曾憲成)[5]
1949年12月26日,該軍殘部在四川金堂隨第3兵團起義,接受解放軍改編。
參考文獻
-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 ^ 《新昌縣抗日紀事》,發表於《新昌文史資料》第六輯1995年出版,第180—193頁)摘錄如下:
-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 ^ 霍守義(1898—1967年6月12日),遼寧本溪人,在東北軍歷任營長、團長、旅長、第57軍第112師師長、暫編第九軍軍長、第十二軍軍長等。1948年7月在兗州被虜。後任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研究員,南京市政協一至四屆委員,江蘇省政協二至四屆委員。
-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