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圖書,是帶有和主題相關內容的紙張,帶有文字或圖像。書通常由墨水、紙張、羊皮紙或其他材料固定在書脊上組成。組成書的一張紙稱為一張,一面稱為一頁。在圖書館信息學中,書被稱為專著,以區別於雜誌、學術期刊、報紙等連載期刊。所有的書面作品(包括圖書)的主體是文學。在小說、一些類型(如傳記)中,書可能還要分成卷。對書特別喜愛的人被稱為愛書者或藏書家,更隨意的稱呼是書蟲或書呆子。賣書的地方稱書店,圖書館則是能借閱書籍的地方。2010年,谷歌公司估計,從印刷術發明至今,大概出版了1億3千萬本不同書名的書籍。[1]
現代的定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圖書的定義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內49頁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書名和著者名,編有國際標準書號,並有定價並取得版權保護的出版物稱為圖書。
圖書需要一個定義的原因是為了方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國際間的圖書發行統計比較,1964年11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會議上,提出並通過採用以下定義:圖書是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內,至少含49頁的非期刊類印刷品,並且於該國家公開予公眾[2]。
歷史
古代
在遠古文明創造了書寫系統之後,文字會刻在石頭、粘土、樹皮、金屬片上。碑文或者銘文這類形式佔據了歷史的絕大部分,這類的研究稱為金石學。5千年前埃及開始使用字母。古埃及人在莎草紙上書寫,莎草這是一種生長在尼羅河邊的植物,這種用莎草紙製成的書也是至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最初詞語並不分開,也沒有標點;書寫順序有時候從右到左,有時候從左到右,甚至輪流着來。這種輪流書寫的方式被稱為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就像農夫用牛在耕地一樣。
平板書
平板書是用堅固耐用的書寫介質,適用於傳播和書寫,但是很重。
泥板,顧名思義,是平整、乾燥的泥片,易於攜帶,使用尖筆(可能是濕的)刻印。從青銅時代直到鐵器時代,它都是書寫的介質,上面會用楔形文字書寫。
蠟板是在木板上塗有足夠的臘,可以在上面用尖筆書寫。它們在學校、會計、做筆記時都是常見的書寫材料。蠟板有着可重複利用的優點,臘可以融解後重塑。把一些蠟板綁在一起可能就是現代書的原型之一。[3]。
卷軸
莎草紙是薄的類似紙的材質,是由莎草的莖編織,再用類似錘子的工具重擊而成。一而成,莎草紙是古埃及書寫的工具,可能在埃及第一王朝時就已開始,目前發現最早的莎草紙書是埃及第五王朝時Nefertiti Kakai法老時的會計簿,約西元前2400年[4]。莎草紙一般會黏起來再捲起,形成卷軸,有時也會使用像椴樹皮或其他材料[5]。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歷史》5:58),腓尼基人在西元前9至10世紀將莎草紙帶到埃及。希臘文中作為書寫材料的莎草紙(biblion)及書(biblos)兩個字都是來自腓尼基的港口朱拜勒,原因是因為莎草紙是由朱拜勒進入希臘的[6]。希臘文中有另外一個字tome (希臘語:τόμος),最早是指片或塊,後來也用來指「一卷莎草紙」,後來拉丁文也開始使用。
不論是材質是莎草紙、羊皮紙或是紙張,卷軸是古希臘、羅馬、中國、希伯來及馬其頓文化中主要的書籍形式。後來更現代的codex形式書籍在古典時代晚期進入羅馬世界,但卷軸在亞洲的應用維持了更長的時間。
後來的書
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在印刷術發明前,書的複製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着書籍的應用。直到10世紀畢昇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負擔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1990年代,隨着網絡普及,書已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現代的製作
書籍印刷及裝訂的方式自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初都沒什麼太大的改變。當生產機械化更加盛行時,1900年代的印書機(book printer)和約翰尼斯·古騰堡發明的機器越來相近。
古騰堡發明的印刷機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活字組成單字,在成行成頁後再透過凸版印刷大量印刷。
現代書籍用紙會用一些專門為印書設計的紙。傳統上,圖書會用低白度的紙張印刷(容易閱讀),紙張會選用不透光的,減少從紙的這一頁可以看到這頁另一面內容的情形。依圖書形式的不同,選用紙的品質也會有所不同,多半的書會用銅版紙、模造紙、光面紙等。
現代書籍主要是由平版印刷的方式印製,書籍在印刷時,書籍的數頁會印在同一張的大型紙張上,並且位置經過設計,在摺疊之後,各頁就會依正確的順序排列。現代的書傾向以一些標準的尺寸印刷,書籍尺寸也就是書籍各頁摺疊後裁切的尺寸。由標準書籍尺寸從200至300年前就開始流行,後來成為出版業的標準。除美國以外的英語國家在此領域會使用英制,歐洲的出版商又使用另外一套的標準。
現在的製作流程
有些印製數量較少的圖書會用單張紙膠印機印製,其他大部份的圖書會用捲筒紙印刷機印製,進料是用捲筒紙,可以在較短時間印製較多的複本。在生產完成後,一本書的書頁會疊成一疊,後續裝訂成書。
尺寸
現代書的尺寸是依平版印刷機的印刷區域為準,多頁書籍會安排在同一個印刷機的大版面中,因此可以完整的利用版面,而位置及順序也經過調整,在摺疊及裁切後可以依正確的順序出現。
最常見的尺寸有
- 四開(quarto,4to):印刷的大紙張會摺疊二次,會有四張紙共八頁,最長邊約11-13英吋(約30公分)。
- 八開(octavo,4to):最常見硬皮書的尺寸,印刷的大紙張會摺疊三次,會有八張紙共十六頁,最長邊約9 ¾英吋(約23公分)。
- 十二開(duoDecimo,12mo):介於四開及八開之間的尺寸,最長邊約7 ¾英吋(18公分)。
- 十六開(sextodecimo,16mo):印刷的大紙張會摺疊四次,會有十六張紙共三十二頁,最長邊約6 ¾英吋(約15公分)。
比十六開更小的尺寸有:
- 二十四開:最長邊到5 ¾英吋(13公分)
- 三十二開:最長邊到5英吋(12cm)
- 四十八開:最長邊到4英吋(10cm)
- 六十四開:最長邊到3英吋(8cm)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中世紙手抄本是魔鬼聖經,尺寸是92 × 50 × 22&公分。世界上最大的書是石製的,在緬甸的固都陶佛塔。
結構
一本書共同的結構部分包括:
- 封面(Front cover)
- 卷首的空頁(Front endpaper)
- 折口(Flap)
- 襯頁(Flyleaf)
- 前頁(正文前的書頁;Front matter)
- 卷頭插畫(Frontispiece)
- 標題頁(Title page)
- 扉頁(Colophon)
- 版權頁(Copyright page)
- 內容目錄(Table of contents)
- (List of figures)
- (List of tables)
- 獻辭(Dedication)
- 致謝(Acknowledgments)
- 前言(Foreword)
- 序幕(Preface)
- 簡介(Introduction)
- 正文(Body)
- 末尾的書頁(Back matter)
- 附錄(Appendix)
- 詞彙表(Glossary)
- 索引
- 註釋(Notes)
- 參考書目(Bibliography)
- 版權頁標記(Colophon)
- 襯頁(Flyleaf)
- 卷尾的空頁(Rear endpaper)
- 書底(Rear cover)
識別及分類
20世紀起,圖書館員開始關注如何追蹤每年出版的圖書,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發展了一系列相關的工具,包括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
每本書都有唯一的國際標準書號(ISBN),出版社在每本書出版時都會申請,若是改版也會申請新的編號。國際標準書號是由ISBN協會管理,包括四部份,分別是國家碼、出版社碼、標題碼及校驗碼,校驗碼可以是0–9及X(10)。EAN針對書籍的條碼由依國際標準書號,前面再加上978,再計算一個新的校驗碼。
工業化國家的商業出版社一般會針對出版書籍指定ISBN,因此讀者可以假定其ISBN是在國際系統中的一部份,沒有例外。不過許多工業化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出版品未完全參與ISBN系統,因此出版品不一定會有ISBN。
大型或公開的書籍收藏(如圖書館)會需要圖書目錄,會針對每一本書安排索書號(或檢書),並根據索書號規劃書籍所放的書架。一般索書號會依圖書分類法來規劃。索書號會貼在圖書館書籍的書脊下方,但會離底部有一小段距離,也會貼在書籍的內頁。
像是ANSI/NISO Z39.41 - 1997之類的國家標準,設定了在書脊列出書籍資訊(如書名或是作者)的正確方式,也設定了像DVD、錄影帶及軟件等類似書可以上架存放物品的資訊標示方式。
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是一個最早也最為人知的常用圖書分類法,另一個最用的系統是用英文字母識別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兩個系統都偏重當時分類法發展時,在美國書書館已有較多藏書的內容,因此在針對像電腦或是有關其他文化的主題時會比較麻煩[來源請求]。
書籍的元數據可以包括其國際標準書號(ISBN)或其他分類號碼、貢獻者(作者、編輯、譯者、插圖製作者)及出版商、書籍日期及尺寸、以及書籍的語言等。
用途
書的主要用途是閱讀,此外也可以有其他的用途:
種類
按內容分
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是由美國圖書館專家麥爾威·杜威發明,將書分為十大類,中華民國圖書館學學者賴永祥以之為本、修訂的中文圖書分類法被中華民國、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大多數圖書館所採用。
通行於歐美許多大學圖書館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以26個拉丁字母中的21個,將書區分為21種類;傳至中國後、改為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以26個拉丁字母,將書區分為26種類。在中國古代使用的是四部分類法,將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類。
而通用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是19世紀末在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的基礎上繼續研發的分類方法,此種分類方法由數字和特殊符號組成,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被廣泛應用。
按裝訂形式分
參考文獻
- ^ Books of the world, stand up and be counted! All 129,864,880 of you.. Inside Google Books. 2010-08-05 [201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5).
After we exclude serials, we can finally count all the book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129,864,880 of them. At least until Sunday.
- ^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Statistics Relating to Book Production and Periodicals. UNESCO. 1964 [201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3).(英文)
- ^ Leila Avrin. Scribes, Script and Books, p. 173.
- ^ Avrin, Leila. Scribes, script, and books: the book ar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The British Library. 1991: 83. ISBN 978-0-8389-0522-7.
- ^ Dard Hunter. Papermaking: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 New ed. Dover Publications 1978, p. 12.
- ^ Leila Avrin. Scribes, Script and Books, pp. 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