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善論牟宗三於著作《圓善論》中提出的理論。[1]圓善論是由《現象與物自身》的思想邏輯所發展而來。其中牟宗三參考了佛教天台宗的判教模式,認為儒家是正盈。而正盈當中又有圓與不圓之分,如周敦頤張橫渠程明道王陽明等都屬圓,而他們的理論則稱為「圓教」。而圓教,則稱為圓滿之教。要達至圓滿之教,則需要參考佛教的德福一致。然儒家要達到德福一致,牟宗三認為:「德是理性之事,福是存在之事;德為本,福為跡,跡本圓融,理性與存在為一,故德福渾為一事。」[2]

圓善論的發展

牟宗三融攝了康德的道德底形而上學,並建構了兩層存有論,當中物自身為無執的存有論、現象為執的存有論。而從建構兩層存有論當中,牟宗三從康德的最高善中肯定了最高的善為圓善。

德福一致的問題

德福一致,牟宗三以孟子天爵人爵為契機。當中的天爵為德,人爵為福。然而,牟宗三認為千百年來,儒家一直有德無福,有福無德,蓋其因由儒家一直以「安貧樂道」、「陳蔡絕糧」等困難仍然泰然處之。牟宗三認為雖然是德,但卻不是福。而要達到德福一致,則必須要兩者兼顧。因此,要實現圓善,除了進德修業外,還要有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作客觀保障。[3]

參見

參考文獻

  1. ^ 牟宗三. 圓善論. 臺灣: 台灣學生書局. 01-12-2019. ISBN 9789571507439 (繁體中文). 
  2. ^ 顏炳罡. 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 臺灣: 台灣學生書局. ISBN 9789571506715 (繁體中文). 
  3. ^ 郭齊勇. 中國哲學史. 中國大陸: 商務印書館. 2021年9月. ISBN 978710019875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