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雨中呼喊
《在細雨中呼喊》(又名《呼喊與細雨》)是余華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主角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片段。
余華也憑這本書得到了美國巴恩斯-諾貝爾新發現圖書獎和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
情節
本書的主人公(孫光林)「我」出生於一個農忙時節,在六歲的時候,就有了看到死人的陰暗回憶。那年一個高大的軍人王立強帶「我」離開了故鄉南門,來到了孫蕩鎮,這個男人給了「我」父親的感覺。在那裏「我」和徐國慶、劉小青成為了好友,而國慶後來被父親拋棄。王立強和一個女人偷情,被一位同事的妻子突襲,他為了報復殺死了舉報者的孩子,自己也自殺身亡。
11歲的我獨自走回南門,路上和祖父孫有元相遇。孫有元以前是造橋的能手,他和「我」父親孫廣才一直不對付,對「我」也沒有疼惜和憐憫,和我們共同生活了一年後死去。
不久村里來了一個蘇姓家庭,男主人是一個醫生。村裏有一個寡婦,孫廣才、蘇醫生都被她勾引。「我」的弟弟孫光明因救助一個溺水者而死。蘇家兩兄弟蘇杭、蘇宇成了「我」的玩伴,「我」從他倆那裏得到了最早的生理知識。「我」一直以美麗的曹麗為性幻想對象,而她後來被音樂老師誘姦。蘇宇後來因猥褻女人被判勞教,回來後死於腦血管破裂。
高中畢業後,「我」考上大學,離開了故鄉南門。[1]
主題
《在細語中呼喊》是一部成長小說,表現中國1960年代生人在成長中的孤獨和迷惘,並在打亂的時間線中,插入其父輩和祖輩的命運,反映了更廣闊的歷史。作為余華的首部長篇,溫情和悲憫取代了過去那種暴力性的先鋒敘事,是作者向傳統回歸的一次較早的嘗試。書中反映愛的缺失、倫理的淪喪、道德破產,導致了中國鄉村社會的集體性瘋狂,而「我」這樣的普通人成為了這種失序的承受者。
「1965年的時候,一個孩子開始了對黑夜不可名狀的恐懼。我回想起那個細雨飄揚的夜晚……一個女人哭泣般的呼喊聲從遠從傳來,嘶啞的聲音在當初寂靜無比的黑夜裏突然響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顫抖不已。」小說開篇,余華以一種隱喻的手法將恐懼與顫慄植入了主人公幼小的心靈。孫光林在整個童年中都缺乏溫暖和安全感。人性、人道、人類基本尊嚴的缺失,形成了他苦難的源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