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弗里兄弟
埃弗里兄弟(英語:The Everly Brothers)是美國受鄉村音樂影響的搖滾(rock and roll)組合,以民謠結他和密集和聲聞名。這一對歌手為唐納德·「唐」·埃弗里(英語:Donald "Don" Everly,1937年2月1日-2021年8月21日)和菲利普·「菲爾」·埃弗里(英語:Phillip "Phil" Everly,1939年1月19日-2014年1月3日)。埃弗里兄弟於1950年代中旬出道,是前披頭四時代最成功的演唱組合之一。他們的風格混合了鄉村音樂、藍草音樂、舊時代音樂和當時的搖滾樂,並創造了自己的雙聲部和聲風格,影響了眾多60年代的樂隊。該組合於1986年入選搖滾名人堂,於2001年入選鄉村音樂名人堂。
埃弗里兄弟 The Everly Brothers | |
---|---|
組合 | |
音樂類型 | 鄉村音樂、洛卡比里、搖滾 |
活躍年代 | 1957年–1973年,1983年–2005年 |
唱片公司 | 卡丹斯唱片、倫敦唱片(英國)、華納兄弟唱片公司、RCA唱片、剃刀&領帶公司、水星唱片 |
網站 | http://everlybrothers.net/ |
已離開成員 | |
唐·埃弗里 菲爾·埃弗里 |
歷史
家庭和教育
唐於1937年出生於肯塔基州穆倫貝爾格縣的布朗尼,兩年後菲爾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出生。他們的父母為結他手小伊薩克·米爾福德·「伊克」·埃弗里(英語:Isaac Milford "Ike" Everly, Jr.,1908年-1975年)和瑪格麗特·埃布里·埃弗里(英語:Margaret Embry Everly)[1][2]。瑪格麗特年僅15歲時就與26歲的伊克結了婚。伊克從14歲起就開始在煤礦工作,但他的父親希望他在人生中做些別的,並鼓勵他追求對音樂的愛好。幸運的是,他的新娘瑪格麗特和他有這個共同愛好,他們很快開始一起唱歌[3]。埃弗里兄弟在艾奧瓦州舍安多阿度過了大部分童年時光[4]。他們在艾奧瓦州滑鐵盧的郎費婁小學(Longfellow Elementary School)就讀了一年[5],但在1944年搬到舍安多阿,在那裏待到了高中早期。
伊克·埃弗里於1940年代中期在當地電台KMA和KFNF上演唱,起初和妻子合作,後來和兩個兒子。當這對兄弟受父母邀請在電台上唱歌時,他們被稱作「小唐尼和小寶貝兒菲爾」(Little Donnie and Baby Boy Phil)[6]。這一經歷是兩兄弟第一次接觸音樂工業。這一家以埃弗里家庭為名一起在當地巡迴演唱[7]。他們於1953年搬到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兩兄弟就讀於西部高中(West High School)。1955年,這一家搬到田納西州麥迪遜,而兩兄弟搬到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唐在1955年已從高中畢業,菲爾在納許維爾就讀於皮波第展示學校並於1957年畢業[8][9]。兩人都完成高中學業後專心追求音樂事業[10]。
1950年代
兩兄弟首先引起了切特·阿特金斯的注意,這位埃弗里家庭的朋友不久前成為了RCA唱片在納許維爾的錄音室的經理。隨着兩人脫離家庭組合轉變成兩重唱組合,他們搬到納許維爾,而阿特金斯成為了埃弗里兄弟的早期擁護者[11]。儘管阿特金斯和RCA唱片有關係,但他在1956年初為埃弗里兄弟安排了為哥倫比亞唱片錄音的機會。然而,他們在哥倫比亞的第一首也是僅有的一首單曲《Keep A' Lovin' Me》沒有成功,使他們很快被唱片公司拋棄。
阿特金斯依然鼓勵埃弗里兄弟繼續,把他們介紹給阿卡夫羅斯音樂發行公司的衛斯理·羅斯(Wesley Rose)。羅斯讚賞該組合的創作能力,告訴他們如果作為創作者簽約阿卡夫羅斯,他會給他們一個唱片合同。兩兄弟在1956年末簽約阿卡夫羅斯,在1957年被介紹給阿奇·布萊耶[12],後者正在為他的卡丹斯唱片尋找藝人。埃弗里兄弟簽約了卡丹斯,於1957年2月進入錄音室開始了第一個卡丹斯錄音期[11]。
他們在卡丹斯的第一首單曲《Bye Bye Love》已被其他三十個樂隊拒絕[11],但埃弗里兄弟看到了這首歌的潛力。他們錄製的《Bye Bye Love》版本在流行樂榜單上達到第2位,僅位於埃爾維斯·皮禮士利(貓王)的《(Let Me Be Your) Teddy Bear》之後。這首歌在鄉村樂榜單達到第1位,在節奏布魯斯榜單達到第5位[11]。該曲由布萊恩特夫婦創作[13],成為了埃弗里兄弟的第一首銷售上百萬的歌曲。
他們成為了卡丹斯唱片的中堅力量。這個兩重唱組合與布萊恩特夫婦合作在美國和英國都有暢銷曲目,最熱門的幾首為《Wake Up Little Susie》、《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Bird Dog》和《Problems》,都為布萊恩特夫婦的作品。埃弗里兄弟也作為創作者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唐創作的《(Till) I Kissed You》,在美國流行樂榜單上達到了第4位[14]。
在1957年和1958年期間,埃弗里兄弟和巴迪·霍利一起進行了大量巡演。根據霍利的傳記作者菲利普·諾曼(Philip Norman),他們影響了霍利和蟋蟀樂隊穿衣風格上的變化,從Levi's和T恤變為常春藤聯盟風格的西服。唐稱霍利是一個慷慨的創作者,為他們寫了《Wishing》,而菲爾日後說:「我們都來自南方。我們都從鄉村音樂起家。[15]」一些資料來源聲稱菲爾·埃弗里在霍利於1959年2月的葬禮上擔任他的護柩者之一,後來菲爾在1986年的一次採訪中說他參加了葬禮,與霍利的家人坐在一起,但他不是護柩者[8]。唐沒有參加葬禮,後來說:「我不能去參加葬禮。我不能去任何地方。我只能上床睡覺。[15]」
1960年代
埃弗里兄弟在與卡丹斯唱片合作了三年後,於1960年簽約了華納兄弟唱片公司[1],據說是一份長達10年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合約。他們繼續發行熱銷歌曲,在華納的第一首為1960年的《Cathy's Clown》(由唐和菲爾創作),賣出了八百萬張,成為兩兄弟最暢銷的唱片。
1961年10月,他們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役部隊,暫時從聚光燈前離開了一段時間[16]。他們在服役期間為數不多的幾次演出之一是在1962年2月中旬在埃德·沙利文秀上演唱《Jezebel》和《Crying In The Rain》,身着海軍軍裝[17]。
埃弗里兄弟在美國的星途在1964年英國入侵的兩年前開始走下坡路,儘管他們在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地區仍有吸引力。到1965年,他們在節拍音樂的大潮中退居二線,該熱潮的引領者披頭四樂隊深受埃弗里兄弟影響。
成員相繼離世
2014年1月3日,菲爾·埃弗里在加州伯班克的神眷聖約瑟夫醫療中心去世[18],距離他的75歲生日還有16天。死因是由終生吸煙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19][20][21]。
風格
唐和菲爾·埃弗里都是結他手,使用大多基於自然音階的三度音程。因此每條和聲線大多都可以單獨成為旋律線,而通常和聲線只能和主旋律配合,本身沒有旋律性。
在他們的大部分歌曲中,唐演唱男中音聲部,菲爾演唱男高音聲部[23][24]。一個例外為《Devoted to You》。在這首歌中,儘管唐和菲爾依舊分別唱低音和高音,但他們交替唱主唱部分和和聲部分。唐通常唱任何獨唱部分歌詞(如《Bye Bye Love》的主歌部分),很少發生的例外有1965年的單曲《It's All Over》。
影響
在1950年代後期,埃弗里兄弟是占搖滾密集和聲演唱組合大多數的家庭組合中年輕化運動的代表。該兩重唱的和聲演唱對1960年代的搖滾樂隊有很大影響。披頭四樂隊[25]、海灘男孩[26]和賽門與葛芬柯[27]以翻唱埃弗里兄弟的作品來發展他們早期的演唱風格。比吉斯、赫里斯合唱團及其他以和聲為重的搖滾樂隊都受埃弗里兄弟影響。
披頭四樂隊曾把他們自己稱為「英格蘭的埃弗里兄弟」(the English Everly Brothers)[20](當保羅和約翰搭車南下去參加一個才藝競賽時[28]),他們的歌曲《Please Please Me》的聲樂安排是基於埃弗里兄弟的作品《Cathy's Clown》[29]。滾石樂隊結他手基思·理查茲稱唐·埃弗里為「最好的節奏玩家之一」[30]。創作歌手保羅·西蒙與兩兄弟有過合作,在菲爾去世後的第二天在一封郵件中寫道:「菲爾和唐是我聽到過的最美的兩重唱。兩人的聲音原始本真、充滿感情。埃弗里兄弟在鄉村樂和節奏布魯斯的交叉路口。他們目睹並成為了搖滾樂誕生過程的一部分。[6]」
埃弗里兄弟有35首進入告示牌百強單曲榜的單曲,有26首進入前40位。1986年,艾弗利兄弟成為被引入搖滾名人堂的第一批10位藝人之一。1997年,他們被授予格萊美終生成就獎,並於2001年被引入鄉村音樂名人堂。洛卡比里名人堂也承認了他們作為開闢者對該音樂風格的貢獻。埃弗里兄弟在荷里活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星。2004年,《滾石》雜誌把埃弗里兄弟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第33位[31]。他們也是英國最暢銷單曲藝人榜單的第43位[32]。
參考資料
- ^ 1.0 1.1 Unterberger, Richie. Biography of The Everly Brothers. AllMusic Guide. [September 20,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3).
- ^ Ancestry of the Everly Brothers. Wargs.com. [2014-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 ^ Jerry Bledsoe. "Ike and Margaret Everly Don't Like Doing Nothing." Greensboro (NC) Daily News, November 29, 1971, p. B1.
- ^ Henderson, O. Kay. Shenandoah’s Phil Everly, of Everly Brothers fame, dead at 74. Radio Iowa. January 5, 2014 [19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Everly Brothers Back Home Before 2,100." Waterloo (IA) Daily Courier, February 9, 1958, p. 14.
- ^ 6.0 6.1 Pareles, Jon. Phil Everly, Half of a Pioneer Rock Duo That Inspired Generations, Dies at 74. The New York Times. 4 January 2014 [4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3).
- ^ "Rock-a-Billy Everly Boys." Blytheville (AR) Courier-News, July 31, 1957, p. 8.
- ^ 8.0 8.1 Loder, Kurt. The Rolling Stone Interview: The Everly Brothers. Rolling Stone. May 8, 1986 [29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9).
- ^ John Larson, "The Everly Brothers Now Want to Act," Boston Globe, December 25, 1960, p. 14.
- ^ "Everly Brothers Surprised." Richmond (VA) Times-Dispatch, July 5, 1970, p. H8.
- ^ 11.0 11.1 11.2 11.3 Lazell, Barry ed., with Dafydd Rees and Luke Crampton, 『』Rock Movers & Shakers,』』 Billboard Publications, New York, 1989 p. 171
- ^ Alan Frazer, "The Everly Saga, $$." Boston Sunday Advertiser, July 23, 1961, p. 22.
- ^ Show 9 – Tennessee Firebir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before and after Elvis. [Part 1]. [2014-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1).
- ^ Whitburn, Joel, The Billboard Book of Top 40 Hits, Billboard Books, NY 1992 p. 165.
- ^ 15.0 15.1 Norman, Philip. Buddy Holly: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Buddy Holly. London: Macmillan. 1996. ISBN 0-306-80715-7.
- ^ Natalie Best. "Rock 'n' Roll Marine Weds With Brother As Best Man." San Diego Union, February 14, 1962, p. B1.
- ^ George Varga. Everly Brothers Served at Camp Pendleton." San Diego Union-Tribune, January 6, 2014. 存档副本.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 ^ Botelho, Greg; Todd Leopold. Singer Phil Everly -- half of legendary Everly Brothers -- dies. CNN. January 4, 2014 [28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BBC. US Musician Phil Everly dies aged 74. BBC. 2014-01-04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 20.0 20.1 Saul, Heather. Phil Everly dead: World mourns younger of US rock and roll duo The Everly Brothers. The Independent. 4 January 2014 [4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6).
- ^ Lewis, Randy. Half of rock vocal duo the Everly Brothers. 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4, 2014 [28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 ^ Beresford, Trilby. Don Everly, Half of Country Rock Duo The Everly Brothers, Dies at 84. Hollywood Reporter. 2021-08-21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Phil Everly of the Everly Brothers, Dead at 74. San Antonio Current. [January 1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11日).
- ^ An appreciation of Phil Everly and the Everly Brothers.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 [January 1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MacDonald, Ian. Revolution in the Head: The Beatles' Records and the Sixties. Random House. 1997. ISBN 0-7126-6697-4. p.293.
- ^ Granata, Charles L. I Just Wasn't Made for These Times: Brian Wilson and the Making of Pet Sounds. MQ Publications. 2003. ISBN 1-903318-57-2. pp. 35–36.
- ^ Simon, Paul. 100 Greatest Artists: 33. The Everly Brothers. Rolling Stone. April 20, 2011 [19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Leach, Sam. Birth of the Beatles. 16 Scoop: Beatles, Complete Story from Birth to now published by 16 Magazine. 1965: 11.
- ^ MacDonald, Ian. Revolution in the Head: The Beatles' Records and the Sixties. Random House. 1997. ISBN 0-7126-6697-4. p. 55.
- ^ Richards/James Fox,. Lif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0. ISBN 978-0-316-03438-8. p. 242.
- ^ The Immortals: The First Fifty. Rolling Stone. [2013-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 ^ MacDonald, Ian. Revolution in the Head: The Beatles' Records and the Sixties. Random House. 1997. ISBN 0-7126-6697-4. p.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