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西莉·內維爾
塞西莉·內維爾(英語:Cecily Neville,1415年5月3日—1495年5月31日),約克公爵夫人,是威斯摩蘭伯爵拉爾夫·內維爾和岡特的約翰之女瓊安·博福特的女兒,第三代約克公爵約克的理查的妻子,兩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和理查三世的母親。塞西莉·內維爾因出生於達勒姆的雷比城堡而被稱為「雷比的玫瑰」,也因她的驕傲和與之相伴的脾氣而被稱為「驕傲的西斯」,儘管她也以虔誠着稱。她本人的簽名為「Cecylle」。
塞西莉·內維爾 | |
---|---|
約克公爵夫人 | |
出生 | 斯坦德羅普 | 1415年5月3日
逝世 | 1495年5月31日 伯克姆斯特德 | (80歲)
墓地 | 佛瑟林海的聖瑪麗和萬聖教堂 |
貴族 | 內維爾家族 |
配偶 | 第三代約克公爵約克的理查 (1429年或更早結婚;1460年夫逝) |
子嗣 | |
父親 | 拉爾夫·內維爾 |
母親 | 瓊安·博福特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玫瑰戰爭期間,塞西莉的丈夫是約克派領袖和王位競爭者直到於1460年被殺。1461年,他們的兒子愛德華廢黜亨利六世而登基為愛德華四世。約克公爵夫人因而錯失了王后之位。[1]
家庭背景
塞西莉是父親的22個孩子中最小的,是其後妻瓊安所生。她的祖父母是第三代雷比的內維爾男爵約翰和毛德·珀西,後者是第二代珀西男爵亨利的女兒。她的外祖父母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嘉芙蓮·斯溫福德。岡特的約翰是愛德華三世與埃諾的菲利帕第三個成活的兒子。
她是同時代領軍人物和統帥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理查的姑母、兒子理查三世的妻子安妮·內維爾的姑祖母、曾孫亨利八世國王的第六任王后嘉芙蓮·帕爾的高曾祖姑母。
約克公爵夫人
1424年,8歲的塞西莉與被父親監護的13歲的被監護人理查訂婚。同年,兩人初見,塞西莉「讓他在溫柔的智慧中溫柔地歡呼」。1425年10月拉爾夫去世,將理查的監護權交給遺孀瓊安。同年瓊安帶理查去倫敦的蘭開斯特朝廷居住,塞西莉可能也同去。1429年10月,塞西莉和理查結婚。一說塞西莉曾在1438年生育但嬰兒未成活。1439年8月,他們的長女安妮在北安普敦郡出生。當理查於1441年成為國王的副官和法國總督並搬到魯昂時,塞西莉也跟着他一起搬去了。他們的兒子亨利於2月出生,但不久就去世了。[2]
他們的下一個兒子,未來的國王愛德華四世,於1442年4月28日出生在魯昂,並立即在一個小教堂里私下洗禮。後來,他的表兄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理查和弟弟克拉倫斯公爵喬治指控他是私生子,這是詆毀政敵的常用手段。喬治和沃里克當時正與愛德華發生爭執,試圖推翻愛德華的國王地位。這些指控稍後將被駁回。儘管如此,一些現代歷史學家認真考慮了這一問題,並使用愛德華的出生日期作為支持證據:假設愛德華並非早產(無證據),塞西莉懷孕時,約克的理查離她還有幾天的路程,而嬰兒愛德華的洗禮簡單而私人,不像他的弟弟拉特蘭伯爵埃德蒙那樣公開而奢侈。然而,其他歷史學家反駁了這一點,他們指出,根據當時的軍事慣例,塞西莉的丈夫很容易回到塞西莉當時居住的魯昂,當時的洗禮大會意味着低調洗禮更有可能發生,因為當時約克的理查政治地位相對較低,而且擔心嬰兒的存活。如果洗禮的不同被認為是對一個被認可和珍視的繼承人的否認,那麼這不僅是對一個在愛德華出生前後被理查珍視的妻子的羞辱,也是一場個人和政治的羞辱。無論如何,理查承認這個孩子是他自己的,這就為他確立了合法的父親身份。[3]
1454年前後,理查開始恨塞西莉的表兄第二代索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塞西莉在王后安茹的瑪格麗特面前為丈夫辯護。[2]同年亨利六世精神崩潰後,約克的理查自立為護國公。[4]
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後,塞西莉留在拉德洛城堡的家,即使在理查逃到愛爾蘭和歐洲大陸後。約克派在盧德福德戰役戰敗後,塞西莉和兒子喬治、理查、女兒瑪格麗特被轉移到考文垂交塞西莉的姐姐白金漢公爵夫人安妮照顧,其實被軟禁在肯特的彭斯赫斯特莊園。與此同時,她偷偷地為約克家族的事業工作。1459年11月,當議會開始辯論約克公爵及其支持者的命運時,塞西莉前往倫敦為丈夫辯護。一位同時代的評論者表示,據說她已經說服國王承諾如果公爵在8天後出現在議會中,就會赦免他。這一努力失敗了,理查的土地被沒收,但塞西莉設法每年獲得600英鎊的補助金來養活自己和她的孩子們。[2]
1460年7月約克派在北安普敦戰役中獲勝後,塞西莉及子女被解除軟禁,她帶着孩子搬到倫敦,並與律師約翰·帕斯頓住在一起。9月,她戴着王室紋章出現在凱旋倫敦的理查面前。當約克公爵和他的繼承人們在《調解法案》中被正式承認為亨利六世的繼任者時,塞西莉成為了一名准王后,甚至從編年史家約翰·哈丁那裏收到了一份英格蘭編年史的副本。[2]
但在1460年12月30日的韋克菲爾德戰役中,蘭開斯特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約克公爵、他的次子拉特蘭伯爵埃德蒙和塞西莉的哥哥索爾斯伯里伯爵理查都陣亡。塞西莉將她最小的兩個兒子喬治和理查送到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的朝廷。這迫使菲利普與約克派結盟。[5][6]
兩位國王的母親、一位王后的姑祖母、一位王后的祖母
塞西莉的長子愛德華成功地繼續與蘭開斯特派作戰。塞西莉搬到倫敦的貝納德城堡後,那裏成為了約克派的總部,愛德華擊敗蘭開斯特派並登基後,她作為國王的母親得到了尊崇。[2]
在愛德華統治初期,塞西莉出現在他身邊並保持着她的影響力。1461年,她修改了自己的紋章,將英格蘭的王室紋章包括在內,暗示她的丈夫曾是一位合法的國王。當愛德華與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結婚時,他為她建造了新的王后宮,並讓他的母親留在她一直居住的王后宮。塞西莉不滿愛德華四世的婚姻,甚至怒罵愛德華四世不是約克家族的兒子,這也成為後來愛德華四世的政敵們攻擊他身世的證據。[7]1460年代和1470年代的信件表明,塞西莉被積極捲入土地、監護權和佃戶財產的爭端。[2]
1469年,她的侄子第十六代沃里克伯爵理查也是兩位兒子喬治和理查共同的岳父反叛愛德華四世。她訪問桑德維奇,可能試圖和解兩派。叛亂初期失敗時,她邀請愛德華和喬治去倫敦自己的住所貝納德城堡和解他們。和平沒有長期維持,在即將到來的戰鬥中,她仍然試圖令兒子們言和。[2]
愛德華四世短暫地被沃里克和安茹的瑪格麗特推翻。喬治為了要求王位,聲稱愛德華四世是私生子,可能偏愛喬治的塞西莉難以置信地對這一說法給予了支持。[8]之後大約半年時間(1470年10月—1471年4月),亨利六世復辟。塞西莉秘密勸說喬治重新支持愛德華。愛德華復位後,和喬治兄弟之間的裂痕顯然從未完全癒合;事實上,1478年2月18日,喬治在倫敦塔以叛國罪伏誅,塞西莉求情未果,離開宮廷,去伯克姆斯特德居住,很少再與愛德華聯絡。1483年4月9日,愛德華四世暴崩,留下12歲和9歲的兩個兒子,年長者史稱愛德華五世國王。塞西莉的幼子理查王叔按愛德華的遺命受任為護國公,卻將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兒子置於倫敦塔,就像國王等待加冕典禮的習俗一樣;他們的命運仍然存在爭議。6月22日,拉爾夫·肖博士在佈道中聲稱愛德華和喬治都不是老公爵的合法兒子,只有理查是,所以理查應該繼位,塞西莉因而憤怒地抗議自己受辱,因為她的態度,愛德華四世是私生子的提法被打壓。隨後的一項調查指愛德華四世和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婚姻已經無效。因而1484年的《議會法案》宣佈所謂的「塔里的王子」為私生。理查於1483年7月6日加冕為理查三世國王。[9]塞西莉可能顧慮到孫子年幼,對此也給予了支持,或見其不可避免而沒有反對。儘管理查並無指使肖公然污衊自己的母親,但塞西莉可能因為憤怒,沒有參加理查三世的加冕。[10]
塞西莉與兒媳也是侄孫女安妮·內維爾關係融洽,與她談論宗教,如哈克伯恩的麥奇爾德的作品。[11]
1485年5月,理查曾去伯克姆斯特德與母親塞西莉同住。理查的任期短暫;1485年8月22日,他在博斯沃思戰役中被蘭開斯特派領袖亨利·都鐸敗殺,後者當時登基為亨利七世國王。截至1485年,塞西莉的丈夫和全部四個兒子全都死去,儘管兩個女兒伊利沙伯和瑪格麗特還在世。1486年1月18日,塞西莉的長孫女即愛德華四世的長女約克的伊利沙伯嫁給亨利七世為英格蘭王后。同年,塞西莉的曾孫亞瑟王子出生,曾孫女瑪格麗特公主生於1489年,曾孫亨利生於1491年,都在她生前。塞西莉致力於宗教,在當時有虔誠的名聲。[2]
去世和遺言
1495年5月31日,塞西莉去世,與丈夫和兒子埃德蒙合葬於北安普敦郡佛瑟林海的聖瑪麗和萬聖教堂的墳墓中,並受到教宗的大赦。自亨利八世起所有的英格蘭和不列顛國王都是約克的伊利沙伯的後代,也就是都是塞西莉的後代。
1495年4月1日,塞西莉寫下遺囑,自稱為「已故約克公爵理查王子的妻子塞西爾」。8月27日,坎特伯雷特權法院證明了這一點。[12]塞西莉在遺囑中提到了亡夫和長子愛德華四世,卻沒有提到她可能認為是亡國罪人的兒子喬治和理查,對自己曾經厭惡的兒媳伊利沙伯王后的態度也已緩和。她在明確對孫女們的遺產分配時,一一提到她們的名字,且稱她們為自己的女兒而非孫女。[10]
子女
1429年,塞西莉與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結婚,兩人共有12個子女[13],成年的有4子3女:
- 安妮(1439年8月10日—1476年1月14日),最初是第三代埃克塞特公爵亨利·霍蘭的妻子,後改嫁托馬斯·聖萊傑爵士
- 約克的亨利(1441年2月10日),出生不久即去世
- 愛德華(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
- 埃德蒙(1443年5月17日—1460年12月30日),在韋克菲爾德戰役陣亡
- 伊利沙伯(1444年4月22日—1503年1月後),第二代薩福克公爵約翰·德拉波爾的妻子
- 瑪格麗特(1446年5月3日—1503年11月23日),嫁給勃艮第公爵大膽夏爾
- 約克的威廉(1447年7月17日—早逝)
- 約克的約翰(1448年11月7日—早逝)
- 喬治(1449年—1478年)
- 約克的托馬斯(1450年/1451年—早逝)
- 理查(1452年—1485年)
- 約克的烏蘇拉(1455年7月22日—早逝)
紋章
|
軼聞
傳說塞西莉的父親不滿她的一個追求者,為防她與其私會而將她關在房間內。因為塞西莉8歲時已經訂婚,這一傳說被認為是虛構。[2]
認為愛德華四世為塞西莉偷情所生者如肖博士指愛德華受孕於約克公爵理查在外期間,像生父弓箭手布雷博恩一樣高大,喬治也高大,而理查則像父親約克公爵理查一樣瘦小。[17][18][19]
小說形象
作為約克公爵夫人的塞西莉·內維爾是莎士比亞戲劇《理查三世的悲劇》中的主要人物。她被描繪成對她死去的兒子喬治和愛德華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對理查冷酷無情,她稱他為「當我從他身上看到我的恥辱時,讓我感到悲傷的假玻璃。」因為理查被描繪成一個駝背,公爵夫人似乎因為他的畸形和出生困難而討厭他,劇中的幾個角色都在談論這些。理查除掉塔裏的王子後,他的母親徹底反對他,用詛咒的話詛咒他:「你該死,這將是你的結局!」許多著名女演員都曾出演過她,包括埃莉諾·艾金、埃莉諾·布朗、安妮特·克羅斯比(1983年為BBC莎士比亞出演)、海倫·海耶斯(勞倫斯·奧利弗1955年的電影)、安妮·傑弗里斯,以及1995年由伊恩·麥克萊恩主演的電影中的瑪吉·史密斯。在最後一個版本中,她的角色在實際戲劇中被賦予了幾個屬於安茹的瑪格麗特的場景。在1955年的奧利弗電影中,她的角色被縮減為一個幾乎不起眼的角色。
2013年和2017年,公爵夫人分別在電視劇《白王后》和《白公主》中由卡羅琳·古道爾飾演;該系列基於作家菲利帕·格雷戈里的《堂表之戰》系列中的三部小說。在第一集中,塞西莉夫人的第一個場景是與盧森堡的雅克塔和她的女兒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交流。在這次會面中,雅克塔作為女兒的代言人,真實地越過了歷史的印記。在現實生活中被稱為「驕傲的西斯」的不滿的公爵夫人很容易被社會地位低下的人打敗,因為他們揭露了她與一名法國弓箭手明顯的「秘密」戀情,伊利沙伯命令她在她面前鞠躬。她說不出話來,沉默了幾分鐘,幾乎被他們嚇倒了。雖然當時的「禮貌」觀念要求對王后採取極端形式的服從,但這是小說中直接出現的塞西莉夫人,而不是聲稱自己有權統治的真正自豪的貴族。[20]
菲利帕·格雷戈里的《堂表之戰》系列小說:
- 《白王后》,關於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王后
- 《紅王后》,關於瑪格麗特·博福特
- 《里弗斯夫人》,關於盧森堡的雅克塔
- 《造王者的女兒》,關於公爵夫人的兒媳兼侄孫女安妮·內維爾王后
約瑟芬·泰1951年的小說《時間的女兒》中討論了一部關於塞西莉的虛構小說《雷比的玫瑰》。她是1983年約翰·M. 福特的小說《等待的龍》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C. J. 桑森小說《君主》情節的關鍵。2011年出版的兩本書對公爵夫人的人生進行了戲劇化描述:一本是小說家安妮·伊斯特·史密斯的《權力的女王》,另一本是小說家辛西婭·莎莉·哈格德的《受挫的女王》。另一本喬安娜·希克森的書於2014年出版,書名為《紅玫瑰白玫瑰》。
2016年,朱迪·丹奇在英國廣播公司電視迷你劇《空王冠:玫瑰戰爭》第三集中飾演內維爾;該劇是根據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理查三世》改編的。
沙龍·凱·彭曼1982年的理查三世小說《燦爛的陽光》相對準確地描述了內維爾,她是約克家族引以為傲的女家長,也是所有孩子的慈愛但嚴厲的母親。這本書重點講述了她對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蔑視,以及她試圖調和兒子之間的各種不和。
參考
- ^ Spedding 2010.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Amy Licence, "Cecily Neville: Mother of Kings"
- ^ Wilson, Trish. Was Edward IV Illegitimate?: The Case for the Defence. History Files. [17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 ^ H. Eugene Lehman, Architects of Anglo-American Justice
- ^ Excerpta Historica: Or, Illustrations of English History, p. 223
- ^ Christine Weightman, Margaret of York: The Diabolical Duchess
- ^ Elizabeth Norton, Margaret Beaufort: Mother of the Tudor Dynasty
- ^ Andy K. Hughes, The Pocket Guide to Royal Scandals
- ^ Given-Wilson et al. (2005),"Richard III: January 1484", item 5.
- ^ 10.0 10.1 Dr. Anthony Corbet, Edward IV, England's Forgotten Warrior King: His Life, His People, and His Legacy
- ^ Hilton 2008,第456頁.
- ^ The National Archives: PROB11/10/447.
- ^ Laynesmith, J. L. (2017). Cecily Duchess of York, pp. xx, 35. Bloomsbury Academic, London. ISBN 9781350098787.
- ^ 14.0 14.1 14.2 Pinches & Pinches 1974.
- ^ Pinches & Pinches 1974,第113頁.
- ^ 16.0 16.1 Laynesmith 2006,第38頁.
- ^ Rodney Castleden, Hostile Encounte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 Michael Van Cleave Alexander, Three Crises in Early English History: Personalities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Norman Conquest, the Reign of King John, and the Wars of the Roses
- ^ Thomas Penn, The Brothers York: A Royal Tragedy, p. 486.
- ^ Licence 2013.
- Hilton, L. Queens Consort: England's Medieval Queens.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8. ISBN 978-0-297-85261-2.
- Laynesmith, J.L. The Kings' Mother. History Today. Vol. 56 no. 3. 2006-03-03 [2021-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 Licence, A. The White Queen: romance, sex, magic, scowling, social snobbery and battles. New Statesman. 2013-06-17 [30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 Pinches, J.H.; Pinches, Rosemary. The Royal Heraldry of England. Heraldry Today. Slough, Buckinghamshire: Hollen Street Press. 1974. ISBN 978-0-900455-25-4.
- Spedding, Alison J. 'At the King's Pleasure': The Testament of Cecily Neville. Midland History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10, 35 (2): 256–72. ISSN 0047-729X. S2CID 159947743. doi:10.1179/004772910X12760023791976.
延伸閱讀
- Ashdown-Hill, J. Cecily Neville: Mother of Richard III. Pen and Sword Books. 2018-04-18. ISBN 978-1-5267-0632-4.
- Laynesmith, J.L. Cecily Duchess of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2017-07-13 [2021-12-21]. ISBN 978-1-4742-722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1).
- Licence, A. Cecily Neville: Mother of Kings. Amberley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1-4456-2123-4.
- Mackley, John. Throne, Mildred , 編. The Civil War Diary of John Mackley. Iowa Journal of History. 48. 1950, (2): 150–151.
- Richard III Society Research blog https://riiiresearch.blogspot.co.uk/2017/04/the-myth-of-joan-of-york-or-joan.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editors include Laynesmith)
- Royal Bastardy in Mediaeval England: Part Two. Richard III Society. [31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6,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