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寮日本律令制中八省之一的式部省的下屬部門,存在時間約為天智天皇十年~高倉天皇治承元年(671年-1177年)。唐名國子監「國子寺」,又被稱之為「文屋之司」。作為官僚培育機構,其職能主要是為日本朝廷進行官員相關的各項學科教育培養,藉此選拔官員,大學寮內共有6種學科,分別是文章道(紀傳道)、明經道明法道算道音道書道。大學寮盛行於平安時代前期(9-10世紀初),也是日本唐風文化的盛行時期。[1]

安元三年(西曆1177年。同年改元治承)四月二十八日,大學寮在安元大火日語安元の大火中被燒燬,遂廢。之後亦有天皇致力於復興大學寮,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際實現。不過,幕末時在平安京京都)建立的學習院日語学習院 (幕末維新期)可以稱是大學寮的精神延續。另外在日本律令制時代,陰陽寮典藥寮雅樂寮也具有技術官員培育功能。

歷史

成立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飛鳥時代天智天皇10年(671年),出現了名為「學識頭」的職位,《懷風藻》的序言中也提到天智天皇創建了學校,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然而,由於壬申之亂等事件的影響,制度的建設有所延遲,直到《大寶律令》中「學令」的制定才確立了具體的制度。

最初,大學寮以教授儒學,即「明經道」為主。然而,經過728年(神龜5年)和730年(天平2年)兩次學制改革(第一次改革中設立了文章博士和律學博士[2],第二次改革中創立了文章生、明法生和得業生[3]制度),到757年(天平寶字元年),設置了大學寮公廨田(後來的勸學田),並為學生提供膳食。此後,教授漢文學的文章博士的地位逐漸提升,最終紀傳道(漢文學習科目)成為主要科目。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儘管日本的國學制度模仿自唐朝,但與重視儒學的唐朝不同,在日本的上層貴族日語平安貴族中儒學與佛教神道並立,地位沒有唐朝那樣受到重視,反而是作為文化教養的漢文知識更為重要。於是不受上層貴族青睞的大學寮儒學教育逐漸成為中下級貴族謀求晉升的管道,使大學寮成為一個行政教育機構。

由於上層貴族不重視儒學,因此保留以家庭為中心進行子弟教育的傳統。於是在平安時代初期進行了再次改革。806年(大同元年),天皇發佈詔令,規定10歲以上的皇族和五位以上官員的子嗣必須就學。然而,由於上級貴族的反對,最終該規定於812年(弘仁3年)被撤銷。824年(天長元年),該規定再次被恢復,但在《延喜式》中沒有提到此項規定,因此認為該規定在此前已經被廢止。此外,由於採取了擴展勧學田、為大學教官設立職田、以及為學生提供學問料與給料(獎學金)等財政支援措施,加上唐風文化的興起,推動了漢文教育發展,使得9世紀至10世紀初的平安時代前期成為大學寮的鼎盛時期。

衰退

然而,隨着藤原氏創立勸學院日語勧学院,其他氏族也紛紛創立大學別曹日語大学別曹(即氏族專屬學校),這逐漸動搖了大學寮的存在基礎。大學別曹通過對氏族內子弟提供教育、學費和生活保障,幫助他們進入官場。因此,擁有大學別曹的氏族出身者能夠享有更加穩定的學習環境,而與沒有大學別曹的氏族出身者之間逐漸產生了差距。此外,在大學寮教官之間,不僅在學說上出現了分歧,甚至圍繞學生晉升的機會也逐漸形成了學派鬥爭,尤其菅原氏與大江氏等氏族之間在紀傳道上的競爭尤為激烈。另外,隨着遣唐使的廢除,日本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弱,加上律令制度的廢弛,藤原氏掌握的攝關政治逐漸確立,導致中下層貴族的衰落,大學寮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更嚴重的是,律令制的鬆弛導致了勧學田的私有化,大學寮因此失去了部分經濟來源。儘管針對這一問題制定了面向大學寮的放貸制度等措施,但效果有限,大學寮的財政逐漸陷入困境。諷刺的是,大學寮的財政得以維持,部分原因是擁有大學別曹的氏族出身學生不需要依靠大學寮提供的學資,導致了大學寮支出減少。914年(延喜14年),三善清行在《意見十二條》的第四條中提到了大學寮的荒廢狀況。大學別曹的出現和勸學田喪失被視為教育公平性日益喪失的表現。

另一方面,任官制度變化也影響大學寮的衰退。由於出現了所謂的「(諸)道舉」制度,指在學中的學生通過教官的推薦,無需考試即可被任命為判官或主典級別的官職。此制度在紀傳道於9世紀中期引入,而明法道、算道則在9世紀末期開始實行。到了10世紀,針對地方官的「(諸)道年舉」也開始實施。到了10世紀後期,大學別曹(如勸學院、獎學院、學館院)也獲得了推舉自己所屬學生擔任地方官職務的權利,被稱為「(諸)院年舉」。這一變化使得對於那些不打算留在大學寮成為博士或教官的人來說,畢業不再是任官的必要條件,導致大學寮的考試逐漸形式化和簡化。進入10世紀後期後,考試題目的出處常常提前通知給考生,徇私舞弊現象時有發生。到了院政時期,有權者甚至可以通過操控合格名額或提供財政支持,直接決定學生是否合格或任官。

到平安時代末期,隨着官司請負制日語官司請負制的引入,官僚系統日益被貴族濫用蔭位制度而世襲掌控,大學寮也因此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這種風氣也蔓延到了大學寮內部,博士職位開始世襲化,特定家系通過家學壟斷知識,授課也從大學寮轉移到私人宅邸,僅向家族子弟或門人傳授知識。此外,支持教學和學生生活的勸學田和放貸制度逐漸崩潰,大學寮在財政上也陷入了衰退。雖然在院政時期,大學寮的祭孔活動仍然得以維持,但正規考試卻一度中斷,儘管藤原賴長曾嘗試恢復考試,但也只是暫時的。1154年(久壽元年),大學寮的廳舍倒塌,卻沒有重建。1177年(治承元年)的安元大火後,大學寮徹底關閉。

運作

入學修業

大學寮的入學資格,主要限於五位以上的貴族以及世代負責記錄事務的東、西史部家族子孫。此外,八位以上官員的子女在有意願的情況下也被允許入學。儘管如此,仍有少數平民的子弟獲得了入學許可。例如在天平年間設立的文章生、明法生的錄取規定中就明確提到了「白丁雜任[4]之子」可以被錄取。學生們在畢業時要參加考試,若考試結果達到八成以上,便可參加式部省實施的科舉考試,成績優異者則會被授予八位至初位的官位。另外,部分學生選擇留在大學,作為得業生繼續深造,目標是成為博士。

學科

  • 文章道:研究及教授中國歷代歷史和中國歷代文學典籍的學科,諸如歷朝史書,詩詞文章(漢詩)皆有,又被稱之為「紀傳道」,主講官稱之為「文章博士」、「紀傳博士」
  • 明經道:研究及教授儒學經典,如五經中的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主講官稱之為「明經博士」
  • 明法道:研究及教授日本的律令法,即當時的相關法學學問,有關的各項規定法條等皆是,主講官稱之為「律學博士」
  • 算道:研究及教授各種算數學問,修習如孫子算經九章算術五曹算經等典籍,是為了培養計算或是測量等技術型官僚的學科,並且常兼修陰陽寮的曆道學科,合稱為「曆算生」,主講官稱之為「算博士」
  • 音道:研究及教授中文發音對話的學科,主講官稱之為「音博士」
  • 書道:研究及教授書法寫作技巧的學科,主講官稱之為「書博士」

組織

在組織結構上,大學的最高行政官員是「大學頭「(相當於現今的大學校長),授課教師則稱為」博士「(相當於現代的大學教授)。

大學寮行政官員編制
監督 長官 次官 判官 主典
大學別當(1人) 大學頭(1人) 大學助(1人) 大學大允(1人) 大學大屬(1人)
大學權助 大學少允(1人) 大學少屬(1人)
『大學別當』(從五位下
  • 大學別當的職位高於整個部門,是天皇委託來監督大學寮的令外官,在平安時代時所設置。常由上級官僚來兼任,而大學別當則是多由從五位下的式部少輔。而到了醍醐天皇以後,更是多由親王和大臣等高級公卿兼任此官職。
『大學頭』(從五位上
  • 養老令·職員令》:「大學寮/頭一人。【掌。簡試學生及釋奠事。】」[1]
  • :定員為1人,稱為「大學頭」,是大學寮四等官制中的長官,是整個大學寮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學生的『寮試』(大學寮每年的年末試驗)、『釋奠』(孔子顏回等大儒的祭祀儀式),唐名稱之為「國子祭酒」。

設施

大學寮的學生基本上住在寮內的宿舍,並在那裏接受授課,這種宿舍被稱為「直曹」。文章生住在文章院,明經生住在明經道院,算生住在算道院,明法生住在明法道院。此外,在平安時代,有權勢的貴族為其家族設立了專門的寄宿設施,這種設施被稱為「大學別曹」。

參考文獻

  1. ^ 1.0 1.1 和憩団欒房. 大学寮. 官制大観. [202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2. ^ 後來的明法博士。
  3. ^ 優等生。
  4. ^ 雜任指低階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