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彙 (梅膺祚)

《字彙》明朝學者梅膺祚所撰字典,全書14卷,收33179字,書成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字彙》依據楷體,將《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簡化為214個,按照部首筆畫排列,並收錄一些字典不收的俗字,饒富民俗學價值。明朝張自烈的《正字通》及初編定《康熙字典》皆以此書為藍本增益而成,確立「214部首系統」,及後繁體字地區(包括臺灣、香港等)的字典編者多沿用「214部首系統」作標準,但由於《康熙字典》知名度較高,因此一般稱爲「康熙部首」。另外,部首-筆畫檢字模式也為今日漢語辭書之典範。

Zihui
山西晉城中華字典博物館《字彙》
繁體字 字彙
簡化字 字汇
字面意思character collection

內容

《字彙》共14卷,採用了綜合而易解的檢索法,為後世漢語辭書所本。

第1卷的前言包含1615年出版時梅膺祚作的序、風格指南和補編。[1]

第14卷的附錄分為三段。「辨似」列出473個形近字,如刺、剌和段、叚。「醒誤」糾正了68個當時常用木活字中的錯字。「韻圖」以韻圖形式解釋四聲和反切。[2]:287

《字彙》主體部分分為12集,以地支命名。每集開頭的表格展示所有部首及其卷數和頁碼。這使得檢索更加便利了。[2]:287

《字彙》收有33179個字頭,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宋濂《洪武正韻》(1375)。一個字頭含常用的「正字」和人氣較高的「俗字」,且收錄標準不顧古今。[3]梅膺祚使得人們更能依楷書形式檢索。以《說文解字》為始,早期的漢語辭書檢索全以篆書部首為準。[4]

正文中,《字彙》先在每個字頭下面註明反切,後用直音法標明讀音。如無直音字者,則按某字的四聲注音。如上述方法無法注音,則另注音近字。[5]:172在釋義方面,首先說明字的基本意義,然後分別說明其他義項,每個義項都用特殊的符號標明。解釋字義時,梅膺祚依據《說文解字》《方言》《釋名》等著作儘量說明使用例證。《字彙》於體例方面的創新,如釋義的編排、非正式語的用例都使得其名聲大噪。[3]

《字彙》最重要的創新是將《說文》540部歸納為214部,並按筆畫多寡排列部首和單字,使該書更加實用,便於檢索。[5]:171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

歷史

除《中原音韻》(1324年)外,到明朝後半葉(16至17世紀)之前的漢語辭書進入了一個缺乏創新的年代。明朝之前的詞典囿於《說文解字的540部系統,新詞典不出舊詞典的擴充和補正。《字彙》展示了這一漫長歷史時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的辭書創新」。首先,《字彙》實現了對部首的系統性合理簡化,其次,創立了偏旁分部檢字法,其三,改變了一直以來以小篆書寫字頭的盲目崇古做法。《字彙》創新的重要性,從明清詞典大多數遵循《字彙》開創的體例中,也可窺見一斑。[4]

張自烈《正字通》原題為《字彙辯》(1627年),是《字彙》的補正,後來廖文英編輯並出版,冠名《正字通》(1671年)。另一名清朝學者吳任臣的《字彙補》(1666年)。直到《康熙字典》(1716年),《字彙》遂隱沒不顯,而前者則一直使用到今天。[5]:172《康熙字典》繼承《字彙》的214部系統後,它們也被稱為康熙部首

創新

Thomas Creamer評價《字彙》:「最具創新性的漢語辭書」,且「徹底改變了漢語辭書的面貌」。[6]:116

學者鄒酆[7]列出《字彙》創立的4個主要辭書格式創新。[2]:289-2901.《字彙》同時給出了小篆字形和楷書字形,以及非正式的楷書字形,給後者的關注遠多於前人所為。2.字音同時以反切和同音字給出,從本義到引申義,首創展示釋義的「更科學格式」,用〇展示多音多義字,並辨析了含多個詞性的字,所有這些都是現代漢語辭書的標準格式元素。3.部首與字頭以偏旁分部檢字法給出,這也是現代漢語辭書所本。4.《字彙》是第一部將主題和附錄放在一起的漢語辭書,這增加了使用者查詢時的便利。

參考

腳註

  1. ^ Yong & Peng 2008pp. 287-8.
  2. ^ 2.0 2.1 2.2 Yong & Peng 2008.
  3. ^ 3.0 3.1 Yong & Peng 2008pp. 287.
  4. ^ 4.0 4.1 Norman 1988p. 172.
  5. ^ 5.0 5.1 5.2 Norman 1988.
  6. ^ Creamer 1992.
  7. ^ 鄒酆 (1983), 《字集》在字典編纂法上的創新, 辭書研究 5: 34–39, 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