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安(1858年—?),字書孫,號磐石[1]廣州駐防漢軍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光緒五年(1879年)廣東鄉試舉人。次年聯捷庚辰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2]。光緒九年,任翰林院編修、協辦院事、本衙門撰文。次年,任功臣館纂修官。光緒十一年,改國史館協修官。光緒十二年,任玉牒館纂修官[3]。光緒十四年,兼功臣館總纂官[3]、奏辦院事、庶常館提調官、廣西鄉試副考。光緒十五年,任會典館詳校官,次年改方略館協修官。光緒二十二年,任會典館幫總校官。次年改鄉試磨勘官。光緒二十四年,任會典館總校官、功臣館提調官、國子監司業。光緒二十五年,升任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3]。光緒二十五年,任文淵閣校理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任國史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出爲山東運河道。光緒二十八年,任浙江杭嘉湖道;委署浙江按察使[4]。光緒二十九年,委署浙江布政使[3]。次年,委署浙江鹽運使。光緒三十一年,任浙江督糧道。三十二年,改浙江鹽運使。光緒三十三年,任浙江按察使[3]。光緒三十四年,任直隸布政使[5]

宣統元年(1909年),暫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兼管長蘆鹽政[6]

家庭

  • 曾祖崔岱;
  • 祖父崔廣文,嘉慶己卯舉人;
  • 父崔華;
  • 妻子楊氏。

參考

  1. ^ 清秘述聞三種 ,中冊再續1卷 ,961
  2.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光緒六年。庚辰。五月。……○引見新科進士。得旨。黃思永、曹詒孫、譚鑫振、業經授職外。戴彬元、龐鴻書、呂佩芬、張星炳、劉沛然、黃紹箕、朱福詵、彭士芳、吳維藩、郭曾炘、陳夔麟、楊澍先、丁立鈞、吳保齡、崔永安、王懿榮、盛炳緯、志銳、陳與冏、葉大遒、崇寬、蔣艮、汪概、劉煥、安維峻、吳樹棻、梁鼎芬、湯繩和、郭賡平、王乘燮、強鵬飛、李經世、溥良、沈士鑅、陳鼎、胡連、王丕厘、李士鉁、吳國鎮、楊崇伊、蔡世佐、柏錦林、左紹佐、于式枚、顧蓮、汪致炳、福楙、陸善格、吳成熙、黃俊熙、王蘭、馮應榮、徐琪、梁錦奎、高淩霄、杜慶元、王濂、褚成博、謝雋杭、姜自駒、胡錫祜、王頌蔚、裴維侒、何乃瑩、劉名譽、趙曾重、陳景鎏、丁象震、柳芳、林元菼、李佩銘、薩廉、鍾靈、范德鎔、劉桂文、吳同甲、張世英、周遂良、余熙春、袁鵬圖、段樹藩、余文蔚、石鴻韶、汪受礽、連培基、楊福臻、陳應禧、毛澂、陳光明、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3. ^ 3.0 3.1 3.2 3.3 3.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8冊 ,90-92
  4.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 ,156124號
  5.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8冊 ,269-270
  6. ^ 宣統政紀 ,23卷 ,(9)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