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喜
譙郡嵇氏世系 | ||
---|---|---|
一世 | ||
嵇昭 | ||
二世 | ||
嵇□ | 嵇喜 | 嵇康 |
三世 | ||
嵇蕃 | 嵇紹 | |
四世 | ||
嵇含 | 嵇軫 | |
五世 | ||
嵇翰 | ||
六氏 | ||
嵇□ | ||
七世 | ||
嵇曠 |
嵇喜(?—?),字公穆,譙國銍縣人(今安徽省濉溪市),西晉官員。生平事跡記載並不詳細,但因其是曹魏思想家嵇康的兄長,與嵇康有過詩文贈答往來,所以在研究嵇康思想的過程中受到關注。
生平
曹魏治書侍御史嵇昭之子[1],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兄長,母親為孫氏[2][註 1]。曹魏時被舉為秀才,後為成為當時執政的司馬氏的幕僚[4],在咸熙二年(265年)時擔任過衛將軍司馬攸的司馬[5]。晉朝建立後,先後擔任過江夏太守[6]、徐州刺史、揚州刺史[2]、太僕、宗正,被評價為「有當世才」[7]。
泰始十年(274年),嵇喜在擔任江夏太守期間,曾經擊退過東吳將領孫遵、李承的進攻。[6]太康三年(282年),在擔任徐州刺史期間平定了吳國故將莞恭、帛奉的叛亂。[6]後出任揚州刺史,在任期間舉薦了會稽賀循[8]。
時代背景
嵇喜活躍於曹魏末年及西晉初年,經歷了從司馬氏篡魏到三分歸晉的政治轉變。
曹魏末年,司馬氏為了鞏固篡奪曹魏江山的成果,與奮起反抗的曹魏勢力發生多次衝突,許多知識分子捲入其中喪命。[14]時代和人心在經歷了巨大的動盪之後,各種思想與價值觀應運而生相互衝突,傳統儒家宣揚的忠孝觀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動搖。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反思財富地位與個人價值之間的關係,服務國家忠於君主不再成為士人唯一的追求目標。[15]許多人或出於對險惡政治環境的恐懼,或因為對篡逆者的排斥,不願出仕做官而選擇隱居在家。然而在在改朝換代的亂局中,為積極尋找出人頭地與改變命運的機會而積極投入政治鬥爭之中的人仍佔據主流。出世與入世兩種價值觀在當時世人的思想中博弈[16]。
為提高自身的威信與聲望,為禪代樹立正面形象,司馬氏大量籠絡朝廷中、社會上的名士以為己用,對於不願合作的士人則動用強硬手段威逼就範,對無法拉攏的甚至加以殺戮。嵇喜的弟弟嵇康是當時的最有影響力的名士之一,正是因為不願接受當時權臣司馬昭的籠絡徵招而被殺害。[17]而嵇喜卻積極為司馬氏效力,獲得重用,在西晉建立後接連擔任顯要官職。到了東晉時期,受魏晉風度的影響,清談無為的價值觀盛行。嵇康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極速上升,他的高蹈出世得到頌揚,而嵇喜的積極入世被視作謀求富貴受到貶低。兄弟二人間的矛盾便是整個時代出世入世思想碰撞的一個縮影。
長兄疑雲
嵇康的父親去世早,由兄長與母親撫養長大,因此對於這位兄長有着極深的感情,常常母兄並舉,亦在《思親詩》《答二郭詩》等作品中表達出對於他的敬愛之情。然而這位兄長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也未留下姓名,而嵇喜是嵇康在歷史上唯一有明文記載的兄長,因此對於此二人是否為同一人曾經出現過混淆[18]。
普遍觀點認為這位兄長並非嵇喜,而是另有其人[19]。根據嵇康的自述,這位兄長早在景元二年(262年)以前就先於嵇康去世了,而嵇喜在嵇康死後至西晉初年都有明確可靠的活動記載,所以可以確信嵇家兄弟至少為三人[註 3],嵇喜排行第二。[24]且按照時間與事跡推算,這位兄長當在嵇康出生時已然成年,而嵇喜的活動時代與嵇康相似,故有推測認為嵇喜與嵇康年齡相差不大,嵇喜對嵇康不存在撫養關係[25]。
依附司馬
在咸熙二年(265年),時任相國的權臣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攸痛哭絕食。司馬攸是司馬昭的次子,之前繼給兄長司馬師作為後嗣,並繼承了其舞陽侯的爵位與衛將軍的官職。因深得司馬昭的寵愛,司馬昭曾產生過讓他取代司馬炎繼承自己後嗣的想法[5],因此有觀點認為司馬攸是恐懼司馬炎的報復,而憂懼絕食。當時擔任其司馬的嵇喜諫言勸止:
毀不滅性,聖人之教。且大王地即密親,任惟元輔。匹夫猶惜其命,以為祖宗,況荷天下之大業,輔帝室之重任,而可盡無極之哀,與顏閔爭孝!不可令賢人笑,愚人幸也。
並且親自餵他進食。司馬攸不得已為之勉強進食。這件事給司馬攸留下了深刻印象,嵇喜走後,他對左右說:「嵇司馬將令我不忘居喪之節,得存區區之身耳。」[5]
司馬本是幕府高級幕僚,這一事件既反映出嵇喜對司馬氏的積極作為,又反映出其與司馬氏之間有着長期且深入的交流。再加上嵇喜曾擔任過的宗正一職地位特殊,一般都是由皇族、外戚或極其受到信任的大臣來擔任[註 4],再次表明出他與司馬氏非同尋常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再結合其弟嵇康被司馬氏殺害的事實,令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顯得撲朔迷離。[27]
骨肉歧路
《嵇康集》錄有嵇康《贈兄喜秀才入軍詩》十九首,又錄有嵇喜《答贈秀才詩》四首,二人之間曾作詩歌贈答往來,就志向與出處上進行過思想交流。兩人在詩中表達了截然相反的價值取向。嵇康崇尚自然平淡的生活,以富貴俗務為羅網陷阱,對神仙流露出嚮往之情;嵇喜則認為神仙是不存在的,人應當隨時勢改變行事方式,在適當的時候積極入世,不可固執地堅持單一行為準則。二者在立場上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了不同的人生選擇,嵇康選擇了隱居不仕,而嵇喜則投身於社會,成為了主流社會的一份子。這使得他遭到了許多當時與嵇康志趣相同的名士的輕視,文獻中記載了這樣兩件佚事:
事件本身的真實性存在着疑點[註 5],然而傳聞的存在本身說明了當時的人對於嵇康和嵇喜的褒貶評價。然而嵇康本人對嵇喜抱有什麼樣的感情在學界存在着爭議。有觀點認為他們兄弟二人因志趣不同所以關係冷淡,嵇康對於兄長追名逐利的行為感到失望。這從嵇康任由朋友恥笑兄長而不加阻止可以看出。並且指出嵇康臨終之時將兒子嵇紹託付給好友山濤[31]而非兄長嵇喜,這說明他對自己親兄弟嵇喜的信任還不如作為好友的山濤。[註 6]但是另有觀點認為,嵇康和嵇喜之間雖無志同道合的同志之誼,也無亦父亦兄的依戀之情,但是卻仍然有着兄弟手足的同胞之情。他在嵇康臨刑前,攜琴到刑場,協助嵇康完成了刑場絕響[32],在嵇康死後他為嵇康立傳揚名,嵇康在《贈兄喜秀才入軍詩》中也表達出對兄長的深厚情誼。[註 7]
後世評價
- 其一:將為用事之言,首章翻作此語,轉宕得宜。
- 其二:「縱軀」,句意異語蒼。
- 其三:各自道其懷來,不畏叔夜聞而攢眉,語亦條暢古樸
- 其四:「青林」二句,「華木」二句,微有俊致,公穆用世人,強作高語,其情不深。
註釋
- ^ 孫氏可能並不是嵇康之母,嵇喜與嵇康是同父異母。[3]
- ^ 亦存在有質疑《嵇康別傳》作者並非嵇喜乃是偽託的觀點。[11]
- ^ 亦存在嵇康還有弟弟的記載[20][21],但是缺乏印證印證並且與現有資料難以協調,並不受到認同[22][23]。
- ^ 兩漢有據可靠的宗正均由劉姓宗室出任[26],曹魏時宗正曹冏亦為曹魏宗室,與嵇喜同時代的西晉初期宗正羊祜其姊為晉景帝司馬師之妻。
- ^ 呂安題鳳一事,干寶《晉紀》有着完全不相同的記載。[30]
- ^ 持此種說法的有《嵇康兄弟之謎與兄弟關係考辨》(劉志偉)《嵇康研究及年譜》(莊萬壽)。
- ^ 持此種說法的有《百家講壇——竹林七賢》)(劉強)《論嵇康與嵇喜的贈答送別組詩》(葉當前)。
來源
- ^ 《三國志·王粲傳》裴松之注引《嵇氏譜》:「康父昭,字子遠,督軍糧治書侍御史。」
- ^ 2.0 2.1 《文選·幽憤詩》注引《嵇氏譜》:「康兄喜,字公穆,歷徐、揚州刺史,太僕,宗正卿。母孫氏。」
- ^ 《嵇康研究及年譜》,第22頁,原文:「……實在令人懷疑他與嵇康是否同父異母,否則行為上不必在介紹『康兄喜』之後,最後才說母孫氏。」
- ^ 《北堂書鈔》引嵇喜集「晉武為撫軍妙選官屬以喜為功曹」
- ^ 5.0 5.1 5.2 《晉書·司馬攸傳》:「居文帝喪,哀毀過禮,杖而後起。左右以稻米乾飯雜理中丸進之,攸泣而不受。太后自往勉喻曰:「若萬一加以他疾,將復如何!宜遠慮深計,不可專守一志。」常遣人逼進飲食,司馬嵇喜又諫曰:「毀不滅性,聖人之教。且大王地即密親,任惟元輔。匹夫猶惜其命,以為祖宗,況荷天下之大業,輔帝室之重任,而可盡無極之哀,與顏閔爭孝!不可令賢人笑,愚人幸也。」喜躬自進食,攸不得已,為之強飯。喜退,攸謂左右曰:「嵇司馬將令我不忘居喪之節,得存區區之身耳。」」
- ^ 6.0 6.1 6.2 《晉書·武帝紀》:「吳將孫遵、李承帥眾寇江夏,太守嵇喜擊破之。……吳故將莞恭、帛奉舉兵反,攻害建鄴令,遂圍揚州,徐州刺史嵇喜討平之。」
- ^ 《晉書·嵇康傳》:「兄喜,有當世才,歷太僕、宗正。」
- ^ 《晉書·賀循傳》:「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也。……吳平,乃還本郡。……刺史嵇喜舉秀才,除陽羨令……」
- ^ 《隋書·經籍志》
- ^ 嚴可均《全晉文》
- ^ 《從文獻角度看嵇康與山濤絕交問題》:「《稽康別傳》成書時間應在《魏氏春秋》完成之後,而徐公持先生認為《嵇康別傳》是 嵇康之兄嵇喜所作也是難以成立的。」
- ^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
- ^ 《晉書·嵇含傳》
- ^ 《晉書·阮籍傳》:「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 ^ 甄靜《論魏晉南朝士人忠孝觀的倒錯》
- ^ 張駿翬《魏晉隱逸文化與嵇康之死》
- ^ 侯外廬《嵇康在文獻學上的身世消息及其著述考辨》,收錄於《中國思想通史》。
- ^ 《元和姓撰》卷三,「嵇姓譙郡銍縣」下校文:「康乃少孤為其兄公穆所育」。
- ^ 《嵇康研究及年譜》,第18頁,原文:「大抵嵇康別有一兄,已成定論,雖則尚有懷疑性的其他看法。」
- ^ 《世說新語·雅量》注引《文士傳》:「臨死,而兄弟親族咸與共別。」
- ^ 《嵇康集校注》贈秀才入軍詩題下注引《文選》張銑註:「秀才,叔夜弟。」
- ^ 《嵇康研究與年譜》:「兄被認為是嵇喜,弟則不知何人,其他資料都沒有記錄,而且嵇康在『襁褓』時,父親即已去世,所以這個資料的文字是否有所舛誤,不得而知,但也不能說他絕對沒有一弟。」
- ^ 《嵇康集校注》贈秀才入軍詩題下注引劉屢《選詩補助》:「秀才,李善引本集作『兄公穆』,張銑曰:『康之從弟』,未詳所據。」
- ^ 《嵇康兄弟之謎與兄弟關係考辨》:「從嵇康的詩文和有關嵇喜的史料以及嵇喜答嵇康之詩等,仍可作出這樣的推論:這位我們不能確知其名的嵇康哥哥居兄長之位,嵇喜排行第二。」
- ^ 《嵇康研究及年譜》,第19頁,原文:「所以我們看嵇喜,絕不是嵇康的長兄,而且年齡大嵇康不多。」
- ^ 沈剛《漢代宗正考述》
- ^ 《嵇康研究及年譜》,第21-22頁,原文:「可見嵇喜在司馬家公司尚未正式開幕前,已擠入權利核心……嵇喜晚年出任宗正,是說明他長期與司馬家權利中心的鞏固關係。」
- ^ 《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參見詞條白眼。
- ^ 《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安後來,值康不在,喜出戶延之,不入。題門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覺,猶以為欣,故作。『鳳』字,凡鳥也。」
- ^ 干寶《晉紀》:「安嘗從康,或遇其行,康兄喜拭席而待之,弗顧,獨坐車中。康母就設酒食,求康兒共與戲。良久則去,其輕貴如此。」
- ^ 《晉書·嵇紹傳》。
- ^ 《世說新語·雅量》注引《文士傳》:「臨死,而兄弟親族咸與共別。康顏色不變,問其兄曰:『向以琴來不邪?』兄曰:『以來。』康取調之,為太平引,曲成,嘆曰:『太平引於今絕也!』」
- ^ 33.0 33.1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第25頁。
參考資料
古代文獻
- 《晉書》,唐朝房玄齡等撰
-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註
- 《三國志》,西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近現代資料
- 《嵇康集校注》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戴明揚
- 《嵇康評傳》,2006年,南京大學出版社,童強,ISBN 7-305-04558-6
- 《嵇康研究及年譜》,民國79年,台灣學生書局,莊萬壽,ISBN 957-15-0161-1
-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
- 《魏晉玄學史》,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余敦康,ISBN 7-301-05638-9
- 《沈玉成文存》2006年. 中華書局, 沈玉存,ISBN 9787101051759
- 《百家講壇——竹林七賢》,201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劉強,ISBN 9787500683575
- 《嵇康兄弟之謎與兄弟關係考辨》劉志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年01期
- 《論嵇康與嵇喜的贈答送別組詩》,葉當前,貴州文史叢刊,2010年02期
- 《魏晉隱逸文化與嵇康之死》,張駿翬,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