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銍秀(1915年7月26日—2009年8月14日),漢族江西永新人,中國現代軍事家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並被同時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另外,他還因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貢獻被朝鮮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國旗勳章。

張銍秀
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第5任司令員
任期
1980年1月 - 1985年6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軍區副司令員
任期
1975年8月 - 1980年1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任期
1969年12月 – 1975年8月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15-07-26)1915年7月26日
 中華民國江西省永新縣
逝世2009年8月14日(2009歲—08—14)(94歲)
 中國北京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語言漢語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配偶丁亞華
親屬子:張政民
代表作
勳章獎章
軍銜記錄

生平

早年與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

張銍秀1915年7月26日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懷忠鄉虹橋村,1929年加入少先隊,參加虹橋村農民起事,1930年加入中國共青團,1933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副班長、班長,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193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再任排長、副連長。參加了長征。其間升任營長。[1]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張銍秀於1937年進入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學習。1938年2月,任湘贛游擊大隊第2中隊中隊長,3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偵察參謀,4月28日任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中隊中隊長、支隊司令部偵察參謀。其後調任2營營長,後又轉任1營營長。1939年任2團團長,參加韋崗戰鬥。1941年進入華東黨校學習。[1]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張銍秀歷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19旅副旅長兼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9師副師長兼參謀長,第九縱隊26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師長,第三野戰軍九兵團27軍80師師長,率部參加漣水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1949年4月24日率部攻克宣城[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建國初期與韓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銍秀於1950年第一批入朝參加韓戰,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27軍80師師長、26軍副軍長,參加第一到第五次戰役、平金淮防禦戰,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國旗勳章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新田裏戰鬥,張銍秀率部全殲美軍第七師三十一團級戰鬥隊3000餘人,開創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一個加強團的唯一一例。1952年,張銍秀在將防區交給志願軍第15軍後回國,進入華東軍區軍事幹部學校高幹隊學習。1953年任26軍代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並被同時授予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入高等軍事學院學習,於1960年畢業,任68軍軍長。[1]

中越戰爭與晚年

張銍秀於1969年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5年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他在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因病離開後任西線戰役總指揮,實際指揮了中越戰爭西線作戰,他制訂了作戰方案和10項作戰指導原則,對保證雲南方向解放軍作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張銍秀升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了1980年至1985年的中越邊境衝突,他先是指揮雲南方向部隊拔點作戰和部隊輪戰,取得了勝利,1984年,他又親自指揮了兩山戰役,取得了勝利,收復了老山、者陰山。他是解放軍從事作戰指揮年限最長的將領之一。1988年,張銍秀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銍秀晚年著有回憶錄《軍旅生涯》(張銍秀回憶錄)。2009年8月14日,張銍秀於北京逝世,享年95歲。[1]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