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君

臺灣政治人物

張默君(1884年10月5日—1965年)[1]原名昭漢,字漱芳湖南省湘鄉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中華民國教育家。[2]

張默君

生平

1884年10月5日,張默君生於湘鄉縣一個士大夫家庭。其父張伯純思想開明,反對婦女纏足,張默君保住了一雙「天足」。張默君7歲時,父親張伯純出資在家鄉成立「天足會」。張默君和母親一同將「天足會」的會章及勸導文件印製了十萬多份分發各地,反對婦女纏足,提倡「天足」。[2]

1904年,張默君考入上海務本女校師範科。在校期間,張默君進一步接收新思潮及革命思想影響。1906年6月,經黃興介紹,張默君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和秋瑾等人在江浙地區從事革命活動。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被清政府處決。同年,張默君以第一名的成績自務本女校畢業,應聘出任江蘇粹敏女學教務長。1909年,張默君和革命黨人的交往遭清政府察覺。張默君遂與母親將支援革命黨人的槍械及子彈十多箱沉入池塘,避開了清政府的搜查。[2]後來,張默君考入上海聖約瑟女書院[3]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張默君與父親張伯純參與策劃了光復甦州的行動,並率起義軍攻入江蘇巡撫署。江蘇巡撫程德全只好宣佈江蘇獨立。此後,張默君倡辦紅十字會女子救護隊、女子北伐隊。江蘇光復之後,1911年,張默君在蘇州可園創辦江蘇《大漢報》,任社長兼主筆、編輯,每期社論幾乎全由其撰寫,筆名為「涵秋」、「大雄」,其文筆犀利,報紙很受歡迎。[2][3]

1912年4月8日,張默君、唐群英等人成立女子參政同盟會,倡導女子參政。不久,張默君從蘇州到上海,組織女界協贊會,為革命助餉,張默君還被選為代表,赴南京孫中山臨時大總統。1912年,張默君被孫中山委任為文書主任。返回上海後,張默君創辦「神州女界共和協濟社」,宗旨為「聯合全國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政治、提倡實業,養成共和國完全高尚女國民」,張默君任社長,籌措經費支援南京臨時政府,獲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嘉許。1912年,她在創辦《神州女報》的同時,又在母親幫助下在上海創辦神州女學。神州女學依次開設小學、中學、大學專修科班,畢業生1000多人。[2][3]

1918年,34歲的張默君到歐美考察教育,且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學。其間,在美國組織留美中國學生愛國會,和留法中國學生呼應,支持巴黎和會中國代表為中國爭取主權。1920年,游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撰寫《戰後之歐美女子教育》一書。歸國後,任上海《時報》、《婦女周報》編輯。不久,任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張默君以「真善美」作為該校校訓,注重學生品格修養及體格鍛煉,還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學術研究、演講以及其他社團活動,還重視家事教育。在多屆全國教育展覽中,「寧一女師,無不第一」。1924年,張默君與邵元沖結婚。[2][3]

1921年,張默君任中國教育改進社女子教育組組長及交際主任,領銜發起「中國平民教育運動」,在各地設平民學校,以掃除文盲,並且在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附設失學婦孺夜校。各省紛起仿效其作法。張默君認為男女受教育機會應當平等,力主大專學校開放女禁,招收女生入學。[2][3]

1927年,張默君被任命為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教育委員兼杭州市教育局局長。她還曾出任中國婦女協會副委員長。[2][3]1930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1932年12月15日,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後來,歷任南京國民政府歷屆考選委員會委員,直到1948年5月考選委員會撤銷。[4][3]她還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3]

1936年,張默君的丈夫邵元沖西安事變中身亡,此後張默君一直獨身,未再結婚。[2][3]

1949年以後,張默君寓居台灣。1957年,張默君將所藏的50餘件古玉捐贈給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65年冬,張默君病逝於台灣[2][3]

著作

張默君是詩人和學者,工詩文,善書法。主要著作有:[3]

  • 《默君詩存》
  • 《百華草堂詩集》
  • 《玉尺樓詩集》
  • 《紅玉白雲山館詞彙》
  • 《正氣呼天集》
  • 《揚靈集》
  • 《大凝堂詩》
  • 《戰後之歐美女子教育》
  • 《我之家事教育觀》
  • 《玉蝶山房墨》


家庭

參考文獻

  1. ^ 《巾幗奇才張默君》作生於1884年10月5日,湖湘人物作生於1883年。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巾幗奇才張默君,中華女性網,2011-09-21[永久失效連結]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张默君,湖湘人物,于2013-06-10查阅. [201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4. ^ 劉壽林主編,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