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艾森豪威爾

美国将领、政治家,美国第34任总统

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英語:Dwight David Eisenhower/ˈzənh.ər/ EYE-zən-how-ə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陸軍五星上將,軍事家,政治家。他曾在1953年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任總統,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盟軍歐洲最高指揮官,軍中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

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Dwight D. Eisenhower
美國總統 第34任美國總統
任期
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副總統李察·尼克遜
前任哈里·S·杜魯門
繼任約翰·甘迺迪
第1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任期
1951年4月2日—1952年5月30日
總統哈里·S·杜魯門
副職亞瑟·泰德
繼任馬菲·李奇威
第16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任期
1945年11月19日—1948年2月6日
總統哈里·S·杜魯門
副職約瑟夫·勞頓·科林斯
前任佐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繼任奧馬爾·布雷德利
第1任德國美佔區佔領軍司令
任期
1945年5月8日—1945年11月10日
總統哈里·S·杜魯門
繼任佐治·巴頓(代理)
第13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任期
1948年6月7日—1953年1月19日
前任弗蘭克·D·法金塔爾英語Frank D. Fackenthal
繼任格雷森·L·柯克英語Grayson L. Kirk
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司令
任期
1943年12月—1945年7月14日
前任職務設立
繼任
個人資料
別名艾克(Ike)
出生1890年10月14日
 美國德薩斯州丹尼森
逝世1969年3月28日(1969歲—03—28)(78歲)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墓地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
國籍 美國
政黨 共和黨
配偶瑪米·艾森豪威爾
1916年結婚—1969年結束
宗教信仰長老宗
獲獎 美國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5枚)
功績勳章英語Legion of Merit
 英國
巴斯勳章
功績勳章
 法國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蘇聯
勝利勳章
 巴西
南十字星勛章英語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 美國
服役 美國陸軍
服役時間1915-1953[1]
1961-1969
軍銜 五星上將
指揮歐洲盟軍最高司令

美國陸軍參謀長
德國美佔區佔領軍司令
歐洲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統帥
西歐盟軍遠征軍最高指揮官
歐洲戰區司令
北非盟軍總司令
美國戰爭計劃部副部長
美國第三集團軍參謀長

美國陸軍第九軍參謀長
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期間的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攝於1947年。

艾森豪威爾出生並成長於堪薩斯州阿比林縣一個德裔移民家庭——艾森豪威爾家族。其家族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如他的母親就信仰耶和華見證人。艾森豪威爾本人是直到1952年才開始參與有組織性的基督教會。他於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與瑪米·杜德結婚並育有兩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其德裔身份被拒絕前往歐洲服役,指派在本土軍營訓練一支坦克師部隊成員。在一戰結束後,他又被派往不同軍官麾下服役,並於1941年晉升準將。在二戰中期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後,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策劃和監督盟軍在北非戰場火炬行動和在歐洲意大利南部戰場入侵西西里島,隨後更督策對納粹德國的推進(如諾曼底登陸)。二戰結束後,因其戰功顯赫而被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委任爲美國陸軍參謀長(1945-1948)、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1953),更被舉薦擔任為首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指揮官(1951-1952)。[2]

1952年,62歲的艾森豪威爾以共和黨候選人身份參加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其主要的參選意圖被認爲是阻止其黨內競爭對手——即同為共和黨籍的參議員羅拔·A·塔虎脫當選後推行孤立主義政策;塔虎脫因不希望戰後的美國再次陷入「對外糾葛」的泥淖而曾公開反對北約成立。艾森豪威爾在該年選舉及1956年連任選舉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連續兩次擊敗民主黨籍對手阿德萊·史蒂文森二世。艾森豪威爾任內的主要內政及外交目標是減少聯邦財政赤字問題和遏制蘇聯共產主義的擴張。1953年於韓戰尾聲,他在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軍方時曾揚言要使用核武器但最終同意與其簽署朝鮮停戰協定。他在核威懾政策方面優先研發偏廉價的核武,同時也減少了對美國各陸軍師團的經費。在外交方面,他也延續了其前任總統哈里·杜魯門的政策,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54年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並簽署通過由國會提出的「福爾摩沙決議案」,該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其認為有必要時,可派遣美軍台灣澎湖列島,協助中華民國政府防守第一島鏈,駐台美軍人數在其任內達到高峰,1958年達2萬人。

艾森豪威爾政府曾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給予法國大量戰爭援助,助其擊退越共攻勢。而當法國宣佈撤軍印度支那後,艾森豪威爾又對新成立的越南共和國提供了龐大的財政援助。他也曾對於自己政府內部試圖在伊朗危地馬拉策劃軍事政變行動表態支持。然而有時因政治或道義的考量,他也並不是完全贊成同在北約的盟友們;比如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就同蘇聯共同譴責以色列英國法國埃及的軍事行動,並在之後通過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撤軍。同年,他也對於蘇聯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採用武力干涉表示譴責,但並沒有採取外交和或政治措施對蘇聯實施制裁。自蘇聯於1957年首度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艾森豪威爾隨即授權建立美國太空總署,而這一決定直接影響了往後二十年的美蘇太空競賽。在他任期的最後時段發生1960年U-2擊墜事件,此事更使美蘇關係降到冷戰以來低點。

艾森豪威爾在內政方面被認爲是溫和保守派,他在任內持續推行新政並擴大社會保障;同時暗中反對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在國內激烈的反共主張,通過行使行政權為麥卡錫主義時代的結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教育改革方面,他簽署並通過了1957年《民權法案》,該法案禁止學校實施種族隔離制度。同時援引《國防教育法》建立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教育。在他的兩屆任期內,除1958年的小幅衰退之外,大致上造就了美國經濟的空前繁榮。在懷特·艾森豪威爾的最後告別演說中,其表達了對美國維持規模巨大的軍事開支的危險性和擔憂,尤其是造成聯邦財政赤字開支以及政府與私營軍事製造商之間的特殊性關係(他將這種關係稱之為「軍事工業綜合體」)。在他卸任後,因其遊刃有餘的反共立場、在國內推動種族平等以及造就戰後首次經濟繁榮之類重大貢獻,故常被美國人民認爲是歷屆以來最優秀的幾位總統之一。

家庭背景

艾森豪威爾誕生於美國德薩斯州丹尼森一個德國移民後裔的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家庭,在7個男孩中排名第3,出生名為大衛·懷特·艾森豪威爾(David Dwight Eisenhower),進入西點軍校後,正式更名為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

 
位於堪薩斯州阿比林的艾森豪威爾家族房屋

艾森豪威爾家族本姓艾森豪威爾爾(德語:Eisenhauer,直譯為「鐵匠」或「工人」),是自1741年從德意志薩爾蘭薩爾布呂肯移民至美國的德裔家庭。他們的家族首先定居予賓夕凡尼亞州約克城,並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遷往堪薩斯州[3]關於其德文姓氏「Eisenhauer」是如何以及何時被盎格魯化為「Eisenhower」則說法不一。[4]艾森豪威爾於賓夕凡尼亞州的祖先主要從事農業為生,而其中就包括懷特·艾森豪威爾的高祖父——漢斯·尼古拉斯·艾森豪威爾,他於1741年移居到賓夕凡尼亞州的蘭開斯特[5]

漢斯的曾孫大衛·雅各·艾森豪威爾是一位受過大學教育的工程師(1863-1942),其人為懷特·艾森豪威爾的父親。艾森豪威爾的母親艾達·伊利沙伯·艾森豪威爾(婚前姓斯托弗)出身於維珍尼亞州的德意志裔新教家族。她於1885年9月23日在堪薩斯州萊康普頓與大衛結婚,婚禮地點舉辦於他們共同地母校—萊恩大學[6]據悉,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的血統還包括來自大不列顛島英格蘭(雙系)及蘇格蘭(母系)的祖先。[7][8]

其父大衛曾在堪薩斯州霍普經營一家雜貨店,但由於時年經濟不景氣致使生意失敗,此時的艾森豪威爾家裏變得窮困潦倒。艾森豪威爾夫婦後為謀生在1889年前往德薩斯州,但後來於1892年又搬回了堪薩斯州丹尼森。據悉,當時他們的整個家庭財產只有約24美元(相當於2019年的683美元)。大衛也在之後陸續當過鐵路機械師、奶油厰工作人員。[6] 直至1898年,艾森豪威爾夫婦才總算過上體面的生活,為他們的生活穩定提供了一個安心的家。[9]

早年生活及教育

德懷特·大衛·艾森豪威爾於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薩斯州的丹尼森,是大衛·雅各·艾森豪威爾和艾達·斯托弗所生七個子女中排行老三[10]他的母親最初打算為他取名為大衛·德懷特,但在他出生後因考慮到與其父同名而將這名字顛倒過來,以避免家裏同時存有兩個大衛的混亂場面。[11]大衛·J·艾森豪威爾夫婦所生育地所有男孩都會被稱為「艾克」的不同形式;比如其哥哥埃德加「大艾克」和而德懷特則被稱為「小艾克」,這個綽號旨在作為他們姓氏的縮寫。[12]不過到了二戰,艾森豪威爾家就只有德懷特還被稱為「艾克」了。[3]

1892年,他們舉家搬遷到堪薩斯州阿比林,而艾森豪威爾從此認為那就是他的家鄉。艾森豪威爾在兒時曾無意捲入了一場意外事故,該事故致使他的弟弟厄爾失去了一隻眼睛,為此他在餘生中一直感到悔恨。[13]德懷特從小對戶外探索活動產生了敏銳而持久的興趣。他從一位名叫鮑勃·戴維斯(Bob Davis)的文盲那裏學會了打獵和釣魚、烹飪和打牌的技巧,他還因此得以在煙山河畔旁進行野外露營。[14][15][16]

雖然艾森豪威爾的母親一直對戰爭持否定態度,但也正是她所收藏的歷史書籍激發了艾森豪威爾對世界戰爭史的啟蒙和持久的興趣。他一直堅持着閱讀母親收藏的書籍,並成為閱讀方面的佼佼者。他曾提到在他早期的教育中,他喜歡的科目分別是數學和英文。[17]

他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時都會留出特定的時間來進行日常的家庭聖經閱讀儀式。家事定期分配在所有孩子中輪流做;其中行為不端者會受到明確的懲罰,這通常是由德懷特的父親大衛來實施。[18]他的母親曾是門諾教河邊弟兄派的信徒,其後來還與丈夫一起加入了耶和華見證會的前身——即國際學生聖經研討會。自1896年至1915年,艾森豪威爾家一直是當地教友的聚會場所,不過德懷特本人卻從未正式加入該教會。[19]直至1953年,他在長老宗教會接受洗禮,正式成為基督徒。[20]

艾森豪威爾就讀於阿比林高中並於1909年畢業。他與其兄埃德加都想上大學,然而他們因家境貧困不能同時支付兩個人的學費;隨後他們達成君子協議,兩人隔一年上大學,而另一人通過工作來賺取對方的學費。[21]但埃德加在大學一年級時因個人原因而轉學[22],當埃德加請求因轉學留級而再讀一年時,德懷特同意了,並因此又工作一年以支付埃德加的學費。好在德懷特在之後也順利考入大學。[23]在德懷特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膝蓋受傷致使腿部感染並延伸到腹股溝而被醫生診斷為有生命危險,醫生因此建議截肢,但德懷特對此堅決不同意,結果卻出人意料地痊癒了,可他也因此留級不得不重讀大一。[24]當時,他的瑞典友人哈茲萊特正申請美國海軍學院,並建議德懷特一同申請該校,因為其有「免學費」的好處。於是艾森豪威爾在1911年參加美國海軍學院的入學考試且成功通過,但卻因其超齡而未被錄取,所幸之後獲得時任參議員約瑟夫·布里茨的提名而得以進入另一間著名軍事學府—西點軍校就讀。

 
艾森豪威爾 (左三) 與 奧馬爾·布雷德利 (右二) 曾為1912年西點軍校美式足球隊的成員。

在西點軍校的那段時光,艾森豪威爾總是喜歡強調傳統和體育。但他並不重視且很常違反軍校規章,這最終導致他以不太理想的軍紀評級畢業。而在學科上,艾森豪威爾迄今為止成績最好的科目被認為是英文;在其他方面,儘管他在總統任期內總是是強調工程學、科學和數學等科目的重要性,但本人在理科成績成績實則一般。[25]

在體育方面,艾森豪威爾後來曾提到;「沒能進入西點軍校的棒球隊一直是我這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之一,又或許是....我最大的遺憾」。[26]不過他最終仍進入了該校的欖球隊,[27][28]並在1912年成為跑衛和後衛的首發球員,當時他的對手是卡萊爾印第安人隊的傳奇球員——占·索普[29]然而艾森豪威爾在下一場比賽中被擒抱時致使膝蓋撕裂,此事也使這成為他最後一次參加的正式比賽;後來他在馬背上和拳擊場上又再次傷到膝蓋。[3][14][30]從此他便將體育重心轉向了劍擊和體操。[3]艾森豪威爾後來還擔任了初級校隊的欖球教練和後援隊領班。

他在1915年中等成績畢業。[31]該班被稱為「眾星所洛之屆」,因為該屆有59名(三分之一)成員最終都成為了將軍。

個人生活

當艾森豪威爾因服兵役駐紮在德薩斯州時,他與艾奧瓦州布恩的瑪米·杜德相遇。[3] 他們對彼此都一見鍾情並開始交往,最終艾森豪威爾在1916年情人節向其求婚。[32]後來由於美國於同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故艾森豪威爾須得服兵役(儘管最後他並沒有直接前往歐洲戰場),因此他們原定於11月於丹佛舉行的婚禮被提前至7月1日。在他們婚姻的前三十五年中,他們的居所曾多次因個人原因而多次搬遷。[33]

艾森豪威爾同瑪米育有二子,長子杜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在之後艾森豪威爾絕少談論關於其的離世。次子約翰·艾森豪威爾生於1922年8月3日;於成年後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成為作家並擔任美國駐比利時大使荷蘭語Amerikaanse ambassade (Brussel)(1969年-1971年)。約翰·艾森豪威爾的兒子為大衛·艾森豪威爾二世英語David Eisenhower後來與李察·尼克遜之女茱莉·尼克遜結婚(艾森豪威爾很寵愛這個孫子,如總統寓所的戴維營就是因他而更名)。[34]

 
懷特·艾森豪威爾夫人——瑪米·艾森豪威爾肖像,時着就職禮服,由湯馬士·E·史提芬斯繪於1953年。

艾森豪威爾晚年成為高爾夫球愛好者,並在1948年加入奧古斯塔高爾夫球俱樂部[35]他在擔任總統期間和退休後也經常打高爾夫球,並毫無保留地向公正表達了他對這項運動的熱情,有時甚至會在寒冷冬日也堅持着打高爾夫球;對此他曾下令將高爾夫球塗成黑色,理由是「這樣能在雪地上能更好地看清它們」。他還在總統寓所戴維營安裝了一個小型的高爾夫設施,並與當時的奧古斯塔國家俱樂部主席克利福德·羅拔斯成為密友,曾多次邀請羅拔斯到白宮過夜。[36]羅拔斯也是一名投資經紀人,負責艾森豪威爾家族的金融投資。[37]

艾森豪威爾晚年的另一個興趣是畫油畫[38] 儅他還在哥倫比亞大學任職時,因去欣賞了湯馬士·E·史提芬斯為夫人瑪米畫的肖像後開始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緩解壓力,艾森豪威爾在他生命的最後20年裏統共創作了大約260幅油畫。這些油畫大多為寫意的風景畫,不過也有一些主題的肖像畫;如瑪米、他們的孫子、英國著名軍事統帥蒙哥馬利將軍、美國國父佐治·華盛頓以及首位共和黨籍總統林肯[39]英國藝術批評家溫迪·貝克特修女曾如此評價艾森豪威爾的作品:「...(他的油畫)簡潔卻又認真,這反而使我們對這位沉默寡言的總統的,被隱藏着的另一面感到十分好奇」。不過艾森豪威爾本人在藝術和政治方面都顯得很保守,比如在1962年的一次演講中就譴責現代藝術是「一塊看起來像塗滿奇怪顏料的破舊帆布」。[38]

美國喜劇劇情片《外場的天使》是艾森豪威爾最喜歡的電影。[40]而他最喜歡的休閒讀物是贊恩·格雷的西部小說。[41]據信,艾森豪威爾具有出色的記憶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這使他對紙牌遊戲很熟練;他在阿比林的那段時光學會如何玩撲克牌,並稱這是他「最喜歡的室內運動」。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期間記錄了與西點軍校同學的撲克牌輸贏以在畢業後獲得賠金,不過後來他不這麼做了,因為他的對手反感還要給他報酬。據他的一位友人稱,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學會合約橋牌後,每周有6個晚上都要玩合約橋牌,而這種狀態持續了5個月之久。[42]艾森豪威爾在其二十年的軍事生涯中一直堅持打橋牌。比如駐紮在菲律賓時,他就經常與文路爾·奎松打牌消磨時光,還因其高超的技術獲得了「馬尼拉的橋牌奇才」的諢號。[43]

據説在二戰期間,艾森豪威爾任命軍事參謀的其中一個不成文的理由就是要能夠打好橋牌。他甚至在諾曼第登陸計劃實施前緊張的幾個星期里也在打牌。而他最敬重的選手是阿佛烈·格魯特將軍,因為他的橋牌技術被認為是當時美國陸軍中最好的;據說艾森豪威爾任命格魯特為北約副手的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橋牌技術。在任職總統期間,每周六晚上在白宮舉行的橋牌遊戲任期內的個人特色。而他之後確是被認爲一個很強勁的玩家,雖然如果按照現代標準,他並不是一個專家。著名橋牌選手和普及者伊利·卡爾伯森將他的遊戲技巧描述為「經典並健全」,而且時常有令人稱奇之處,他還說:「....你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打牌方式來判斷他的性格。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冷靜而又沉着的玩家,他對損失從不抱怨;但在勝利時能坦然地表現出喜悅之情,而且他從不犯橋牌玩家最失禮的行為—即贏了之後還給你一副幸災樂禍的嘴臉」。橋牌專家奧斯瓦爾德·雅各比經常參加白宮的橋牌比賽,他說:「...總統打橋牌比打高爾夫球還要好。他或許很常試圖在高爾夫球方面進個九十分,但在橋牌方面,你完全可以說他打的是70年代的水平(艾森豪威爾威本人於1960年代逝世)。」[44]

一戰往事

艾森豪威爾自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正式晉升為少尉的他請示上級將其被派往菲律賓駐紮,但被拒未果;最初被指示在後勤部門服役,後來在德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的各個軍事營地都在擔任低等步兵,直至1918年。在1916年,艾森豪威爾於山姆侯斯頓堡駐紮期間,艾森豪威爾曾兼職當地聖路易斯學院(現聖瑪麗大學)欖球教練。艾森豪威爾後來還因此成為了該校兄弟會「西格瑪·貝奇」的名譽會員。[45]在1917年底,當他在佐治亞州奧格爾索普堡負責士兵的訓練時,他與其夫人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杜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年輕的艾森豪威爾(最右邊)與朋友的合照,攝於1919年,當時是艾森豪威爾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四年後。

1917年,發生齊默爾曼電報事件,引起美國各界的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艾森豪威爾在得知美國參戰的消息後,他再次要求將其派往海外為國效忠,但卻因其族裔身份而再被拒絕,隨後將艾森豪威爾被派往堪薩斯州萊文沃斯堡駐紮。[46]1918年2月,他再被派到馬利蘭州的米德營與第65工兵隊一同服役。該工兵隊後來奉上級命令而前往法國,但令他懊惱的是他並沒有被允許一同前往;因他接到了前往坦克軍團任職的命令並被提升為中尉,[47]負責指揮坦克部隊在科爾特營訓練乘員,而這也成為了他的首個指揮部隊。該兵團位於賓夕凡尼亞州蓋茨堡之戰舊址。雖然艾森豪威爾和他所負責培訓的坦克兵從未正式參加過一戰,但他在這段時間表現出了出色的領導與組織能力,以及評估下級軍官的實力並對人員進行最佳安排的準確眼光。[48]

當他指揮的坦克部隊接到將前往法國戰場的命令時,他曾對此感到無比振奮;然而隨後因一戰停戰協議在他出發前一周就被簽署,這使他為國效力的心願再次落空。[49]儘管他因在國內的優異表現而獲得了傑出服務勳章榮譽,卻也因數次錯過了造成未能前往前線服役的遺憾,以上種種都使他一度感到沮喪和悲痛。[50]但他在美國本土有為部隊數千名成員建立裝備齊全的營地,並制定了完整的戰鬥訓練計劃,以此可證明他軍事上的天賦。[51]1917年4月返回西點軍校,隨後進入裝甲部隊,在步兵坦克學校負責訓練坦克乘員,期間結識康納(Fox Conner)將軍並獲得賞識,1918年戰爭結束後由中尉晉升到上尉。1922年晉升為少校,在時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納之下擔任執行官(XO)。

軍官生涯

戰後,艾森豪威爾恢復上尉軍銜,在幾日後晉升為少校,他保持這一軍銜16年直至二戰爆發。[5] 1919年,艾森豪威爾少校被派往指揮一個橫跨美國大陸的陸軍機動部隊以測試軍用車輛耐用性,並順道沿路宣傳國家道路改善政策;而正是這段指揮時期讓他明白了改善國內道路的必要性。[52]這也成為其總統任期內特別注重施政方向。

他隨後再次被調往馬利蘭州米德營擔任上級軍官職務,負責督導一個坦克營直到1922年。在此期間為與時俱進,他也在前往軍官學校重新學習,着重探討了裝甲部隊在下一場戰爭的作用和影響。通過與佐治·巴頓塞雷諾·布雷特等其他高級坦克軍官的密切交流,他對於坦克戰的專業知識方面很快學有所成;但之後他們提出的「應以速度爲主導並以此發起進攻性坦克戰」的前沿想法遭到了上級的強烈反對,因他們認為這種新型戰術實在過於激進且不穩定,更傾向於繼續使用坦克部隊來輔助步兵。艾森豪威爾甚至曾因違背上級指示持續公佈這些草擬坦克部署方法受到軍事審判的威脅,最終他對這些方案忍痛割愛,不再提起。[53][54]

軍事生涯

早年軍事生涯

1925年由康納保舉進入指揮參謀學院,1年後以第1名畢業。曾任營長,在美國戰鬥紀念物委員會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為戰爭部助理部長佐治 V. 莫斯利將軍擔任執行官。以傑出參謀軍官著稱,後被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選中進入陸軍部。1935年隨導師麥克阿瑟來到菲律賓擔任菲律賓政府軍事顧問。1936年晉升中校,因軍事與哲學觀點與麥克阿瑟發生衝突。1939年返回美國,在擔任一系列的參謀職位後,1941年6月成為第3集團軍參謀長,同年9月晉升為準將[5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任四星上將艾森豪威爾的官方肖像(攝於194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後,在陸軍參謀長佐治·馬紹爾領導的總參謀部任職,歷任戰爭計劃部主任、助理參謀長,雖然從來沒有領導大部隊作戰經歷,仍被馬紹爾賞識,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歐洲戰區司令」並很快的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北非英軍及美軍的部隊接連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北非戰區盟軍總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艾森豪威爾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晉升為上將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國總統羅斯福不願意馬紹爾離開華盛頓,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遠征軍最高總司令」,其後擔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於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晉升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馬紹爾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冷戰時期

1948年卸下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職務並退出現役,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並於1952年正式退出現役後回到哥倫比亞繼續擔任校長,步入政壇。

總統生涯

總統競選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加入共和黨競選總統,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李察·尼克遜作為副總統,尼克遜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托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北韓、共產主義、貪污」(英語:Korea, Communism, and Corruption)作為口號抨擊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尤其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塔協定中對蘇聯的妥協及杜魯門對北韓和中國的政策。最終,艾森豪威爾憑藉442票對89票的壓倒性優勢成功當選,也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也是自夏拔·賀夫以來第二位德裔總統,亦是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當勞·特朗普才被打破(特朗普未有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且當選時年齡70歲)。

司法任命

 
艾森豪威爾與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1956年8月14日)

艾森豪威爾在總統任期(1953-1961年)內共任命了5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其中,惠特克不適合擔任大法官並很快退休。史超域以及哈倫二世屬於共和黨保守派,而布倫南屬於民主黨並且成為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重要成員。[56]最重要的是,出乎艾森豪威爾的意料,原本屬於溫和保守派(共和黨)的厄爾·華倫上任首席大法官後,在其盟友布倫南等人的協助下,最高法院頻頻作出傾向自由派(民主黨)的判決,以至於曾有評論稱,屬於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總統後來評論提名華倫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57]華倫主政下的美國最高法院掀起了美國歷史上一場劃時代的憲政革命,彰顯出對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的深刻信仰,成為了當時美國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堡壘[58][59][60][61][62]

內政情況

 
介紹艾森豪威爾政府及閣員的美國宣傳單

在國內方面,他和李察·尼克遜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美國最高法院(華倫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權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對美國軍人並不敬。

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着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任職8年期間,美國社會經歷了戰後最安定、繁榮的時期。[63][64]

外交情況

 
尼娜·赫魯曉娃、瑪米·艾森豪威爾、尼基塔·赫魯雪夫、懷特·艾森豪威爾在國宴上,1959年。

上任後半年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提出干涉中東地區事務的「艾森豪威爾主義」。他繼續推行冷戰政策,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對蘇聯共產黨的政權,1953年訪問當時佛郎哥獨裁統治下的西班牙國。1956年艾森豪威爾勝選連任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中華民國臺北市時,與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搭敞篷車前往圓山大飯店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臺灣時的大型歡迎海報看板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威爾訪問中華民國(台灣),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於任內訪問台灣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威爾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0,000群眾發表演說。在金門823炮戰時,二人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除了派出第七艦隊,每年經過台灣海峽協防中華民國之外,也讓美國海空軍力量直接進駐台灣。艾森豪威爾與蔣中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各擔任盟軍歐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65],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為表示抗議,以「歡迎」和「相送」為名,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進行砲擊

退休生活

艾森豪威爾於1961年1月20日離任總統。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期間,時任總統甘迺迪曾將機密告知艾森豪威爾並與他進行會談,商討應對方案。

逝於華盛頓

 
艾森豪威爾的葬禮儀式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臟病發作逝世於華府,享壽78歲。3月29日,他的葬禮在華盛頓國家座堂舉行,之後他的遺體供人瞻仰28小時。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林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進行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子!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著作

  •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 遠征歐陸》1948,中文版1975 三聯書店
    • 《艾森豪威爾大戰回憶錄》,中文版1959 解放軍總參謀部翻印
    • 《艾森豪威爾將軍戰爭回憶錄》,中文版2010 解放軍出版社
  •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 白宮歲月》1963
    • 《白宮歲月 上 受命變革》,中文版兩冊1978 三聯書店
    • 《白宮歲月 下 締造和平》,中文版兩冊1977 三聯書店
  • 《艾森豪威爾回憶錄》全四冊,中文版1989 東方出版社
    • 包括《遠征歐陸》和《白宮歲月》的全部內容

榮譽

美國軍事勳章獎章[66]
陸軍傑出服役勳章(附四枚橡葉)
  海軍傑出服役勳章
  功績勳章
美國服役勳章獎章[66]
  墨西哥邊境服役獎章英語Mexican Border Service Medal
  一戰勝利獎章
  美國本土防禦服役獎章英語American Defense Service Medal
歐非中東參戰獎章英語European–African–Middle Eastern Campaign Medal(附7顆戰役之星英語Service star
  二戰勝利獎章
  陸軍佔領軍獎章英語Army of Occupation Medal(附德國勳章掛條英語Campaign clasp
國防部服役獎章(附1顆服務之星英語Service star
外國勳章獎章[67]
  解放者聖馬田大項鍊級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Liberator General San Martín阿根廷
  奧地利共和國服務榮譽勳章德語Ehrenzeichen für Verdienste um die Republik Österreich (1952)奧地利[68]
  利奧波德大十字勳章比利時,1945年)
  英勇十字勳章(比利時,加橡葉)
  國家南十字星大十字勳章葡萄牙語Ordem Nacional do Cruzeiro do Sul巴西
  軍功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Military Merit (Brazil)
  空軍功績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Aeronautical Merit (Brazil)(巴西)
  戰爭勳章葡萄牙語Medalha de Guerra(巴西)
  戰役勳章葡萄牙語Medalha de Campanha(巴西)
  功勳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Merit (Chile)智利
  特種大綬雲麾勳章中華民國,1947年7月14日批准[69]
  一級白獅軍事勳章英語Military Order of the White Lion捷克斯洛伐克
  1939–1945年戰爭十字勳章英語Czechoslovak War Cross 1939–1945(捷克斯洛伐克)
  大象騎士勳章丹麥,1945年12月15日)
  一級阿布頓·卡爾德隆勳章英語Order of Abdon Calderón厄瓜多爾
  伊斯曼大項鍊勳章英語Order of Ismail埃及
  所羅門騎士大十字大項鍊勳章英語Order of Solomon埃塞俄比亞帝國
  示巴女王會員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Queen of Sheba(埃塞俄比亞帝國)
  法國榮譽集團軍大十字勳章(法國,1943年)
  法國解放會員勳章(法國)
  軍事勳章法語Médaille militaire(法國)[70]
  1939-1945年戰爭十字勳章法語Croix de guerre 1939-1945 (France)(法國,附青銅棕梠葉)
  佐治一世皇家騎士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George I希臘王國
  希臘救世主大十字勳章(希臘王國)
  一級軍事功勳十字勳章危地馬拉
  國家榮譽大十字勳章英語National Order of Honour and Merit海地
  耶路撒冷聖墓騎士團騎士大十字勳章聖座
  意大利軍事騎士大十字勳章英語Military Order of Italy意大利
  大勳位菊花章日本
  櫟樹王冠大十字勳章盧森堡
  軍事勳章英語Military Medal (Luxembourg)(盧森堡)
  馬爾他騎士團功績勳章英語Order pro merito Melitensi馬爾他騎士團,KGC)
  阿茲特克雄鷹大項鍊級勳章墨西哥,1945年)
  軍功勳章英語Military decorations of Mexico#Medal of Military Merit(墨西哥)
  公民功績勳章(墨西哥)
  阿拉維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Ouissam Alaouite摩洛哥
  荷蘭之獅騎士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Netherlands Lion荷蘭,1945年10月6日)
  挪威皇家聖奧拉夫大十字勳章英語Royal Norwegian Order of St. Olav挪威
  一級巴基斯坦勛章英語Order of Nishan-e-Pakistan巴基斯坦,1957年12月7日)
  文路爾·阿馬多爾·格雷羅大軍官勳章英語Order of Manuel Amador Guerrero巴拿馬
  巴斯寇·努涅茲·德·巴爾柏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n Vasco Núñez de Balboa(巴拿馬)
  西卡圖納大項鍊級勳章英語Order of Sikatuna菲律賓
  榮譽集團軍總司令級勳章英語Legion of Honor (Philippines)(菲律賓)
  傑出服務之星英語Distinguished Service Star(菲律賓)
  波蘭復興大十字勳章波蘭
  英勇軍事大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Virtuti Militari(波蘭)
  一級人民衛隊十字勳章英語Order of the Cross of Grunwald(波蘭)
  扎克里皇室騎士勳章泰國
  榮譽大項鍊級勳章英語Order of Glory (Tunisia)突尼斯
  巴斯勳章爵級大十字勳章(英國)
  • 軍事類 1945
  • 民事類 1957
  功績勳章(英國)
  • 軍事類 1945年6月12日
  非洲星章英語Africa Star(英國,加扣第8集團軍號「8」)
  1939年至1945年戰爭獎章英語War Medal 1939–1945(英國)
  勝利勳章蘇聯
  蘇沃洛夫一級勳章蘇聯
  戰爭十字勳章塞爾維亞語Ратни_крст_1941.南斯拉夫

人物評價

雖然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後期支持度不高,但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威爾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獲評為美國最佳總統前十名。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佐治·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為他所用,還提名並任命了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大法官之一厄爾·華倫。不少美國的自由派認為他是歷任共和黨總統中較為突出的一位,並且印象良好。

軼事

在擔任軍官的時候,艾森豪威爾發現他的部隊裏有兩名士兵經常爭執。這兩人每次見面不是瞪眼就是握拳,有隨時打架、拚命的可能。艾森豪威爾覺得這樣很不好, 一方面容易出事,一方面容易影響部隊裏的感情。作為一位擅長勸架的人,艾森豪威爾吩咐那兩個士兵一起去擦玻璃,一個擦裏面的玻璃,一個擦外面的玻璃。在兩個人中間因為有一層玻璃隔着,誰都看得到誰,但是誰也摸不到誰。他們兩個人,你瞪我一眼,我瞪你一眼,臉上的表情都有些怪樣子,隔着玻璃看起來實在可笑。起初兩人還對繃着臉,誰也不笑;後來,實在繃不住了,都不由得笑了起來。自從這一笑,兩人的感情就好起來了。[71]

軍銜表

軍校生西點軍校): 1911年6月14日
  少尉 : 1915年6月12日
  中尉 : 1916年7月1日
  上尉 : 1917年5月15日
  少校國民警衛隊): 1918年6月17日
  中校國民警衛隊): 1918年10月20日
  上尉(美國陸軍): 1920年6月30日
  少校(美國陸軍): 1920年7月2日
  上尉(美國陸軍): 1922年11月4日
(因裁軍而被免去少校任上尉)
  少校 : 1924年8月26日
  中校 : 1936年7月1日
  上校美國的陸軍): 1941年3月6日
  準將 : 1941年9月29日
  少將 : 1942年3月27日
  中將 : 1942年7月7日
  上將美國的陸軍): 1943年2月11日
  準將美國陸軍): 1943年8月30日
  少將美國陸軍): 1943年8月30日
  五星上將 : 1944年12月20日

資料來源 - 美國陸軍委任軍官的官方登記冊,1946年(205頁)

參見

參考文獻

  1. ^ The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 Homepage. Eisenhower.utexas.edu.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5). 
  2. ^ Dwight D. Eisenhowe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3. ^ 3.0 3.1 3.2 3.3 3.4 Barnett, Lincoln. General "Ike" Eisenhower. Life. November 9, 1942: 112 [May 3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4. ^ Korda, Michael. Ike: An American Hero. 2007: 63 [July 22, 2012]. ISBN 97800617449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5. ^ 5.0 5.1 Ambrose 1983,第14頁
  6. ^ 6.0 6.1 Ambrose 1983,第16–8頁
  7. ^ Ancestors of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PDF). [2021-04-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25). 
  8. ^ Eisenhower Ancestry.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9. ^ Ambrose 1983,第19頁
  10. ^ D'Este, Carlo.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New York: Macmillan. 2003: 21–22 [September 13, 2016]. ISBN 08050568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11. ^ Ambrose 1983,第18頁
  12. ^ Ambrose 1983,第22頁
  13. ^ D'Este, Carlo.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New York: Macmillan. 2003: 31 [June 12, 2020]. ISBN 08050568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5). 
  14. ^ 14.0 14.1 Eisenhower, Dwight D. (1967). At Ease: Stories I Tell to Friends,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5. ^ D'Este, Carlo (2002). Eisenhower: A Soldier's Life, p. 25.
  16. ^ Getting on the Right TRRACC (PDF). Lesson Plans: The Molding of a Leader. Eisenhower National Historic Site. [April 2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26). ... Ike spent his weekends at Davis's camp on the Smoky Hill River. 
  17. ^ Ambrose 1983,第32頁
  18. ^ Ambrose 1983,第25頁
  19. ^ Bergman, Jerry. "Steeped in Religion: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Jehovah's Witnesses", Kansas History (Autumn 1998).
  20. ^ online "Faith Staked Dow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ime, February 9, 1953.
  21. ^ Ambrose 1983,第37頁
  22. ^ Eisenhower: Soldier of Peace. 時代雜誌. April 4, 1969 [May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4). 
  23. ^ Public School Products. 時代雜誌. September 14, 1959. 
  24. ^ Ambrose 1983,第36頁
  25. ^ Ambrose 1983,第44–48頁
  26. ^ President Dwight D. Eisenhower Baseball Related Quotations. Baseball Almanac. [May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1). 
  27. ^ Eisenhower BOQ 1915. Fort Sam Houston. [August 2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7). 
  28. ^ Lt Eisenhower and Football Team. Fort Sam Houston. [August 2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17). 
  29. ^ Botelho, Greg. Roller-coaster life of Indian icon, sports' first star. CNN. July 15, 1912 [May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30. ^ Ike and the Team. Dwight D. Eisenhower Memorial. [May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5). 
  31. ^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May 23,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1). 
  32. ^ Richard F. Weingroff. The Man Who Changed America, Part I. fhwa.dot.gov. March–April 2003 [April 17,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33. ^ Ambrose 1983,第59–60頁
  34. ^ 1976:朱莉娅·尼克松的北京往事. 南方周末. 2006-11-02 [201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7). 
  35. ^ Owen 1999,第165–167頁
  36. ^ Owen 1999,第169頁
  37. ^ Owen 1999,第172–173頁
  38. ^ 38.0 38.1 Beckett, Wendy. President Eisenhower: Painter (PDF). White House History: 30–40. [2021-04-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6-05). 
  39. ^ Dodson, Marcida. New Exhibit Offers a Look at Eisenhower the Artist.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7, 1990 [January 1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9). 
  40. ^ Erickson, Hal. Angels in the Outfield (1951): Review Summary.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3 [September 2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41. ^ Schaeper, Thomas J. Rhodes Scholars, Oxford,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Elite. Oxford, NY: Berghahn Books. 2010: 210. ISBN 978-1845457211. 
  42. ^ Smith, Jean Edward. Eisenhower in War and Peace. Random House. 2012: 31–2, 38. ISBN 978-0679644293. 
  43. ^ Manuel L. Quezon: 15 Mesmerizing Facts About Philippines' 2nd President. FilipiKnow. 3 June 2019 [27 Octo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美國英語). 
  44. ^ Walker, Karen. D-Day Memories of the Bridge Player in Chief. ACBL District 8. June 2009 [May 25,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45. ^ We Remember. Sigma Beta Chi. [March 20,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0). 
  46. ^ Ambrose 1983,第61–62頁
  47. ^ Ambrose 1983,第62頁
  48. ^ Ambrose 1983,第63頁
  49. ^ Ambrose 1983,第65頁
  50. ^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MilitaryTimes.com. Sightline Media Group. [30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5). 
  51. ^ Dwight D. Eisenhower. Wikipedia. 2021-04-30 [202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4) (英語). 
  52. ^ Ambrose 1983,第69頁
  53. ^ Sixsmith, E. K. G. Eisenhower, His Life and Campaigns. Conshohocken, PA Combined Publishing. 1973: 6. 
  54. ^ Ambrose 1983,第70–3頁
  55. ^ Ike's Military Career in World War I and II. [201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2). 
  56. ^ Newton, Eisenhower (2011) pp. 356–7
  57. ^ From the Archives: Earl Warren Dies at 83; Chief Justice for 16 Years. Los Angeles Times. 1974-07-10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美國英語). 
  58. ^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 The Atlantic. 2006-12-01 [2019-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美國英語). 
  59. ^ Truman, Harry. Earl Warren--A Trib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永久失效連結]
  60. ^ Pederson, William D. Earl Warren. www.mtsu.edu.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6) (英語). 
  61. ^ Horwitz, Morton J. The Warren Court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Winter 1993, 50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62. ^ 厄尔·沃伦:让法之正义普照天下. 人民法院報.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63. ^ Ike's Interstates at 50. 2016-08-15 [201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64. ^ jellyfishing state: 艾森豪與州際高速公路法案. 2008-01-16 [2018-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65. ^ 存档副本. [2007-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6). 
  66. ^ 66.0 66.1 Awards & Medals |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Library. www.eisenhowerlibrary.gov. [April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67. ^ USA and Foreign Decorations of Dwight D. Eisenhower. Eisenhower Presidential Center. [June 1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18, 2016). 
  68. ^ Questions to the Chancellor (PDF). Austrian Parliament: 194. 2012 [September 30, 2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October 22, 2012). 
  69. ^ 國民政府令. 國民政府公報 (國民政府文官處). 1947-07-14, 第2876號: 5頁 [2021-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6). 
  70. ^ Eisenhower, John S. D. Allies. 1982. 
  71. ^ 三百字故事(4)/作者: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2022-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外部連結

  美國政治職務
前任:
哈利·S·杜魯門
  美國總統
1953年—1961年
繼任:
約翰·甘迺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