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47″N 121°38′59″E / 24.12962°N 121.64977°E / 24.12962; 121.64977

新城社
新城社しんじょうじゃ Shinjō Ja
第二鳥居
基本資訊
位置花蓮港廳花蓮郡研海莊大字新城(今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64號)
宗教神道
主祭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能久親王
社格
建築詳情
本殿構造不明
建立時間昭和十二年(1937年)
地圖
地圖
新城神社舊址
位置中華民國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博愛路64號
官方名稱新城神社舊址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牌坊
評定時間2002年9月23日
詳細登錄資料

新城社又稱新城神社,該地原先有日本政府設立的「新城事件記念石」,後來又興建了此座神社[1][2]。二次大戰後,神社土地為天主教會買下,興建新城天主堂,但仍有鳥居、基座等遺跡殘存下來[1]。神社的遺跡於2005年2月23日公告為花蓮縣的縣定古蹟[1]

沿革

新城社所在地一帶,過去曾立有日本當局跟太魯閣族衝突事件的紀念碑,例如「殉難將士瘞骨碑」(1920年立)、「弔魂碑」(1915年立)、「陸軍監視哨殉難記念碑」(1920年立)等等[3]。後來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10月25日,新城社落成鎮座[2][3]。鎮座日有當時的花蓮港廳長藤村寬太與花蓮郡守吉田治久等人參與,並有舉行青年角力、舞蹈表演、劍道比賽等活動[2]

二次大戰後,有傳說國民政府派士兵拆除神社,結果士兵發瘋而無人敢利用神社土地的故事[3]。而在民國45年(1956年),瑞士籍神父傅光業已在神社西邊建立幼稚園,後來瑞士籍神父沙智勇又在神社東邊建立神父會院(1959年)[3]。到了民國53年(1964年),聖奧斯定詠禮會出資,以天主教花蓮教區名義買下神社土地興建天主堂[3]。天主堂於民國55年(1966年)落成[3]

神社遺跡

 
第三鳥居

新城社有三座鳥居,第一鳥居位在新城公園旁往新城天主堂的路上,1979年由新城鄉公所將兩側鋸斷,成了寫着「新城公園」四字的牌坊[3]。第二鳥居則成為教堂區域的入口,上寫「天主教會」四字[3]。第二與第三鳥居兩側有後來安置的支柱,是新城天主堂的戴宏基神父加裝的防護措施[3]

手水舍的淨手池,則被移到天主堂內部當成「聖洗池」使用[3]

圖片

參見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新城神社舊址.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2. ^ 2.0 2.1 2.2 金子展也;陳嫺若 譯.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 野人文化. 2020-07-08: 320–322. ISBN 978-986-384-437-2.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潘繼道. 〈新城事件歷史現場變遷〉 (PDF). 《臺灣學通訊》 (國立臺灣圖書館). 2014-07-10, 82: 28-29 [2021-01-16]. ISSN 1999-185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