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 (洛陽市)

新安縣誌》是中國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的地方志。

《新安縣誌》據傳曾有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刊本和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刊本。清順治十三年(1656)知縣俞遜曾訪求舊志殘本,進行補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佟希聖又在俞遜舊志基礎上再次增補纂修。但是以上版本都因為屢經戰亂、兵燹之禍,已大部散佚。

現國內僅存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新安縣誌》十七卷、乾隆三十一年(1766)《新安縣誌》十四卷和民國二十七年(1938)《新安縣誌》十五卷。

清康熙三十三年《新安縣誌》

由時任知縣韓佑唐主持纂修,目前僅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孤本和南京圖書館膠捲本兩部。

分為十七卷: 總圖志、沿革志、天文志、四至志、建制志、山川志、古蹟志、風俗志、土產志、陵墓誌、寺觀志、賦稅志、職官志、人物誌、流寓志、藝文志、災祥志。

纂修縣誌姓氏

【總裁】

  • 前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級 閻興邦
  • 巡撫河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河道、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 顧汘

【提調】

  • 河南等處率宣部政使司布政使加九級 李國亮
  • 河南等處提刑按察使加八級 胡公祉
  • 河南分守開歸河南道、管理通省驛鹽糧儲、布政使司參政加三級 祖文明
  • 河南通省巡理河道、提刑按察使司加五級 周銓元
  • 提督河南通省學政、按察使司簽事 張潤民

【兼理】

  • 特簡翰林院檢討、知河南府事、今升福建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加二級 汪楫
  • 特升河南府知府加一級 孫居湜
  • 河南府糧捕通制加五級 朱作舟

【纂修】

  • 新安縣知縣 韓佑唐

【參訂】

  • 儒學署教諭 雷聲
  • 教導 張蘭

【監刻】

  • 督工典史 陶奇英

乾隆三十一年《新安縣誌》

由時任知縣邱峨、曾任湖南靖州知州的新安人呂宣曾在韓志基礎上,再次進行增修編纂,內容較韓志更為精詳,全書八冊十四卷,今中國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河南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均有收藏。民國三年(1914)此書由清末新安知縣轉任新安知事的曾炳章付梓石印,此版本今亦罕見。

分為十四卷:封域志、營建志、秩官志、惠政志、武備志、風土誌、賦役志、祀典志、禮儀志、選舉志、人物誌、藝文志、見聞志。

修志職銜

【鑑定】

  • 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提督銜節制全省軍務並駐防滿營官兵兼理河道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三級 阿思哈(滿洲正紅旗人)
  • 提督河南全省學政,翰林院編修加一級 李宗寶(字璞庵,福建閩縣人,丁丑進士)
  •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加一級軍功加二級紀錄二十四次 佛德(字容齋,滿洲正紅旗舉人)
  •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兼管河道工程,加二級紀錄四次 何煟(字謙之,湖南靖州人,浙江山陰籍保舉)
  • 河南開歸等處督理通省水利糧務道,加五級紀錄二十次 溫必聯(字魯存,江西石城人,丙辰進士)
  • 分巡河南開歸陳許等處,兼理河務,兵備道加一級 周於智(字愚若,雲南嶍峨人,壬戌進士)
  • 分巡河南河陝汝等處兼管水利河道加三級 歐陽永裿(字德馨,廣西馬平人,拔貢)
  • 河南府知府卓異侯升,加九級紀錄二十九次,紀功七次 傅爾瑚訥(字育亭,滿洲鑲白旗人,戊辰進士)
  • 河南府糧河鹽捕,水利道通判,加三級紀錄四次,紀功五次 郭朝鳳(字儀之,廣東普寧人,例監)

【主修】

  • 新安縣知縣,加五級,紀錄五次記大功五次 邱峨(字毅圃,廣東南海人,貢生)

【校訂】

  • 新安縣儒學教諭 張希賢(字聖岸,舞陽人,副榜)
  • 新安縣儒學訓導 張殿揚(字書思,新野人,歲貢)

【督刊】

  • 新安縣典史 王可安(字靜齋,浙江山陰人,議敘)

民國二十七年《新安縣誌》

由邑人張鈁主持修纂,李庚白兼修,李希白總編纂

分八冊十五卷:大事記、輿地、財賦、職官、建置、民政、實業、教諭、社會、仕進、人物上、人物下、藝文、金石、雜記。

張鈁襄修方志

民國年間兩次續修,皆與張鈁先生襄助有關。

第一次續修

民國十二年(1923),張鈁因父喪從陝西靖國軍返家,守制期間,捐資籌辦修志館於鐵門,並延請邑紳,採訪編輯《新安縣誌》,次年書成。

1924年,河南督軍胡景翼劉鎮華為爭奪中原,大動干戈。張鈁乃發「弭兵電」,呼籲雙方罷兵,以寧中原,先後奔走於胡劉之間。「胡憨戰爭」爆發後,張鈁亦陷身其中,無力自拔,後為胡部扣押,險遭殺害。由於張鈁無暇顧及縣誌續修事宜,所以未能付梓刊印,手稿也散失大半。該手稿本署為張鈁修,楊堃纂,共十五卷,重修時已散失六卷,存九卷。

1935年新安縣縣長畢正紀曾為新志撰寫序言,文中述及此事曰:「近年澠池楊子方(堃)及本縣侯慈舫(海濤),前在鐵門修成未刻之稿……是以廣事搜羅,重行改撰,以備覽者採擇。適南北戰起,兵戈連年,土匪滋擾,荒旱頗仍,餉軍備寇,勢不暇及。」

1938年新安縣縣長席秉章亦有敘述曰:「民國十二年(1923年),邑紳張伯英先生商同葛前任邦炳設修志館於鐵門,並捐資聘請楊孝廉堃纂修,閱歲成書,旋遭時變,未付梓而稿亦半佚。」

第二次續修

第二次續修為1933年,始於當年九月,終於1935年四月,歷時一年半。當年的新安縣縣長李庚白對此有詳細記述:「癸酉(公元1933年)八月,庚白奉令調長新安,訪地方耆紳談悉,本縣縣誌纂至清乾隆丙戌,民國甲子經澠池楊君子方及邑人侯君慈舫在鐵門續修,存稿未刻。適河南清鄉督辦張公伯英回鐵門原籍,庚白因事趨謁,協許君經畲、劉君洽民等同往,申述續修邑志事,張公曆述前次資助續修未竣之經過及續稿散存各處,願再捐資以助,囑余君鏡涵肩其事。」不久,縣修志館成立,除部分地方撥款外,大部分開支均為張鈁資助。參與編纂者畢正紀曾有序言曰:「是役也,經費最不易籌,縣中公財未裕,十五出自邑人張伯英鈁捐資。」編纂期間,得到王廣慶、余鏡涵、郭重宣等人極力維持,奔走斡旋,斯志得以竣工。

之後,因助資告罄,未能付梓,僅錄志稿兩部,分藏張鈁、許經畲家,三年之後,始得以刊印。席秉章所撰序言說:「戊寅(公元1938年)首夏,正值寇入日深,軍書旁午(軍事繁忙),抽暇借閱志稿,不禁有功虧一簣之嘆。」隨後,即召集邑紳商討,並組織編纂委員會,依原稿校正,不一月而就,由許經畲定印三百部。該刊本共八冊十五卷,署為張鈁主修,李庚白兼修,李希白總編纂,基本依據並保留了張鈁主修的民國第一稿體例及內容。

修志姓氏

【主修】

  • 陸軍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兼五省剿匪副司令 邑人張鈁

【監修】

  • 新安縣縣長 唐縣李庚白
  • 陸軍第二十路軍總指揮部糧服科科長 邑人余漬潮

【館長兼總編輯】

  • 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年辛丑恩正併科舉人前滑縣縣知事 孟縣李希白

【副館長兼編輯】

  • 附貢生河南第一屆省議會議員 邑人許文田

【協修兼編輯】

  • 附生眾議會議員 邑人侯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