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棘溪蟾

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無棘溪蟾(學名:Bufo aspinius)一種分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棲動物,隸屬於蟾蜍科蟾蜍屬

無棘溪蟾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蟾蜍科 Bufonidae
屬: 蟾蜍屬 Bufo
種:
無棘溪蟾 B. aspinius
二名法
Bufo aspinius
Yang & Rao, 1996
異名
  • Torrentophryne aspinia

形態特徵

成年蛙體長約60毫米。背部疣粒頂部無棘亦無角質顆粒;指側無緣膜;跗褶短而明顯;舌軟骨窄而長。蝌蚪口角唇乳突成叢狀,腹部具有大吸盤。[2]背部為灰棕色,脊背有一條灰白色縱線;腹部灰白色,佈滿偏平的小疣粒。[3]

分佈

無棘溪蟾最早發現於雲南省西部漾濞縣,生活於海拔1800~2100米的山區溪流附近。2015年在湖北省神農架也有發現。[3]

分類

本種最初發現時因蝌蚪口寬與體寬比、腹部具有大吸盤;成體無鼓膜、無耳柱骨等特徵顯著,而專門設立了一個新屬-溪蟾屬(Torrentophryne),本種為該屬的模式種[2]然而有部分學者從分子系統發生的方向討論了東亞蟾蜍類的進化關係,認為蝌蚪具有腹吸盤是適應溪流環境的特徵,是在不同環境中出現的趨同現象,建議將溪蟾屬作為蟾蜍屬的異名,本種歸入蟾蜍屬。[4][5]

參考文獻

  1. ^ 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Bufo aspini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4580A63879033. [2021-04-16]. 
  2. ^ 2.0 2.1 楊大同; 劉萬兆; 饒定齊. 中国蟾蜍类一个新类群及其生物学[J]. 動物學研究. 1996, 17 (4): 353–359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3. ^ 3.0 3.1 田凱,汪正祥,,雷耘,林麗群,李澤,彭乾乾. 湖北省两栖类新记录——无棘溪蟾[J].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50 (3): 415–416,422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4. ^ W Liu,A Lathrop,J Fu,D Yang,RW Murphy. Phylogeny of East Asian Bufonids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Anura: Amphibia)[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Evolution. 2000, 14 (3): 423–425. doi:10.1006/mpev.1999.0716. 
  5. ^ 趙爾宓. 两栖爬行动物短讯4则[J]. 四川動物. 2004, 23 (1): 33 [202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