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

緬甸城市

曼德勒緬甸語မန္တလေး [mándəlé];英語:Mandalay),緬甸華人又稱為瓦城華城,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畔,是曼德勒省省會,緬甸第二大城市,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

曼德勒
မန္တလေး
曼德勒旗幟
旗幟
曼德勒在緬甸的位置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在緬甸之位置
坐標:21°58′59″N 96°05′04″E / 21.9831°N 96.0844°E / 21.9831; 96.0844
國家 緬甸
行政區劃曼德勒省
曼德勒縣
政府
 • 市長覺山英語Kyaw San
面積[1]
 • 總計163.84 平方公里(63.26 平方英里)
海拔22 公尺(70 英尺)
人口(2014)[2]
 • 總計1,726,889 [2][3]
 • 密度10,540人/平方公里(27,299人/平方英里)
 • 族群緬族印裔緬甸人緬甸華人撣族克欽族
 • 宗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
時區緬甸時間(MST)(UTC+6:30
電話區號02 [4]

曼德勒城由貢榜王朝敏東王於1857年建立,並從阿瑪拉普拉遷都於此。曼德勒是緬甸君主制時代最後的都城,長期是緬甸的商貿與文化重鎮。儘管近年來緬甸新首都內比都興起,曼德勒仍然是上緬甸地區主要的商業、教育和醫療中心。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雲南民係為主的華人移民在曼德勒定居,成為本地的重要群體。

名稱

「曼德勒」一名得名於城北的曼德勒山,詞源仍無定論,有假說指來源於巴利文的maṇḍala(မဏ္ဍလ,曼陀羅),意為圓圈[5]:127[6]或是印度往世書中的曼陀羅山英語Mount Mandara[7]

其巴利文名稱是羅怛那補羅(Ratanapūra),緬文記為亞達納邦ရတနာပုံ [jədənàbòʊɰ̃]),意為「寶城」,是1857年敏東王定都時的正式名稱[8][9]

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其為瓦城。而曼德勒作為緬甸華人主要聚居地,所以也稱作華城

中國清朝文獻記為蠻得列。吳楷、王昶《征緬紀略》記載:「(乾隆)五十四年,孟隕復因聖壽八旬,備表祝厘,並請封號,願十年一貢。又請開關禁以通商旅。上皆從之,封為緬甸國王,賜書、印信及御製詩章、珍珠、手串,命遣道員、參將,齎往其都(地名蠻得列),用示優異。」[10];《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四年,孟雲遣使賀八旬萬壽,乞賜封,又請開關禁以通商旅。帝皆從之,封為緬甸國王,賜敕書、印信,及御製詩章、珍珠手串,遣道員,參將齎往其新都蠻得列,定十年一貢。自是西南無緬患。」[11]

歷史

早期歷史

曼德勒是貢榜王朝君主敏東修建的新王城。1857年2月13日,敏東主持在曼德勒山腳下修建此城,當時有傳說指,在佛曆2400年之際,將有明君在曼德勒山腳下弘法建城[12]。城池佔地66平方公里[13],其中王宮佔地413公頃,四面宮牆長2032米,護城河寬64米,深4.6米。四面各設3道門、五座橋[13],每隔169米設一座尖頂塔樓為崗哨[14]。1857年6月,敏東王下令拆除阿瑪拉普拉的舊王宮,將木料運至曼德勒修建新王宮,耗時兩年,在1859年5月23日完工[12]。曼德勒亦以1859年為建城之年[6]

1871年,敏東王在曼德勒舉行佛教第五次結集,用五個月時間考訂校對巴利三藏中以律藏為中心的經典原文的同異,並將此次結集的三藏經典鐫刻在729塊方形大理石上,豎立於固都陶佛塔院內。

曼德勒是緬甸在英國殖民前的最後一個都城。1885年11月28日,英軍進佔該城,國王錫袍、王后蘇帕雅萊流亡印度。王室藏經樓英語Pitakataik (Mandalay)遭英軍士兵焚毀,眾多王室典籍隨之灰飛煙滅,但王宮仍倖免於難[15],英軍將之更名為達費林堡(Fort Dufferin),以時任英印總督達費林侯爵命名,在此安置駐紮士兵。

殖民時期

在英國殖民時代,曼德勒是上緬甸的中心,其全緬商貿及政治的中心地位則轉移至下緬甸仰光,但這裏仍然是緬甸文化的中心,是緬甸主權和民族認同的象徵。英國人早期主要在緬甸經商及開採資源,曼德勒在1889年即接通鐵路[16],但直到1925年才迎來首座高等院校——曼德勒學院英語Mandalay University[17]。王宮被洗劫一空,部分文物當時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出,1964年歸還予緬甸政府[18][19]。英國統治期間,曼德勒有大量印度移民居住。同時,這裏也是緬甸民族主義的中心之一,爆發多次大規模示威[6]

1904年至1905年,城內爆發瘟疫,導致三分之一的人口喪命[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曼德勒數度遭遇空襲。1942年4月3日,日軍陸軍飛行戰隊發動大規模空襲,此時的曼德勒沒有任何英軍飛機守衛,也沒有任何防空能力,致使這裏六成的房屋被毀,兩千名平民死亡[20][21][22]。1942年5月,日軍佔領曼德勒,將王宮改為兵站,遭盟軍空襲而損毀殆盡,僅餘鑄幣廠和瞭望塔,現今的曼德勒王宮建築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重建的。

當代歷史

1948年,緬甸獨立,曼德勒繼續為上緬甸的文化、教育和經濟中心。奈溫任總統期間,曼德勒的基礎設施欠缺維護,城市日漸破敗。到20世紀80年代,作為緬甸第二大城市的曼德勒仍是低矮破舊的小鎮景象。整個80年代,曼德勒發生了兩次大火災,財產損失達9600萬美元[23]。1981年5月,城內失火,六千多座房屋被毀,致使九萬人無家可歸[23]。1984年3月24日的火災則燒毀了2,700座房屋,有23,000人無家可歸[24][25]。2008年2月和2009年2月又有兩次火災發生[26][27]

從20世紀80年代起,漸次有大量華人移民至此,在此置地經商,其中以雲南人為主[28][29]。20世紀90年代,約有25萬至30萬雲南人移民至曼德勒[30]。2002年,有估計指華人人口已佔當地人口的三至四成[30]

2006年,緬甸遷都內比都,但曼德勒仍然是上緬甸的中心城市,並在近年來迎來大量投資和新開發項目。2018年10月,曼德勒被CIO Asia評為東南亞十大智慧城市中的第五位[31]

地理

 
空拍市區

曼德勒位於緬甸中部乾旱區的腹地,海拔80米,城區位於伊洛瓦底江東岸。受若開山脈阻隔,曼德勒為半乾旱氣候區(BSh),冷熱交替明顯。一月的均溫在21°C,四月的均溫則達到31°C。曼德勒每年的四月和五月非常炎熱,氣溫經常高於35°C,甚至突破40°C,曾有45攝氏度的最高氣溫記錄,被稱為緬甸的「火爐」[5]:127。曼德勒的雨季和旱季幾乎是等長的,雨季從5月持續到10月,而旱季則覆蓋剩餘的6個月[32]。旱季的晝夜溫差比雨季大得多。

曼德勒坐落在印度板塊巽他板塊交界處的實皆斷層英語Sagaing Fault,因而地震多發。史上最大的地震為1839年地震,達到8.2級。最近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956年,震級為7級[33]

曼德勒 (1991–202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37.2
(99.0)
39.2
(102.6)
42.8
(109.0)
48.0
(118.4)
45.0
(113.0)
42.0
(107.6)
41.6
(106.9)
39.8
(103.6)
43.4
(110.1)
39.2
(102.6)
38.5
(101.3)
34.5
(94.1)
48.0
(118.4)
平均高溫 °C(°F) 29.8
(85.6)
33.2
(91.8)
37.0
(98.6)
39.1
(102.4)
37.1
(98.8)
35.6
(96.1)
35.4
(95.7)
34.3
(93.7)
34.2
(93.6)
33.4
(92.1)
31.7
(89.1)
29.3
(84.7)
34.2
(93.6)
日均氣溫 °C(°F) 22.0
(71.6)
24.8
(76.6)
29.0
(84.2)
32.0
(89.6)
31.6
(88.9)
30.9
(87.6)
30.8
(87.4)
30.1
(86.2)
29.9
(85.8)
28.8
(83.8)
26.0
(78.8)
22.6
(72.7)
28.2
(82.8)
平均低溫 °C(°F) 14.2
(57.6)
16.3
(61.3)
20.9
(69.6)
25.0
(77.0)
26.0
(78.8)
26.3
(79.3)
26.3
(79.3)
25.9
(78.6)
25.6
(78.1)
24.2
(75.6)
20.3
(68.5)
15.8
(60.4)
22.2
(72.0)
歷史最低溫 °C(°F) 8.0
(46.4)
10.0
(50.0)
12.8
(55.0)
15.0
(59.0)
17.4
(63.3)
20.0
(68.0)
20.0
(68.0)
19.5
(67.1)
20.5
(68.9)
18.5
(65.3)
11.1
(52.0)
7.6
(45.7)
7.6
(45.7)
平均降水量 mm(吋) 5.3
(0.21)
3.1
(0.12)
7.2
(0.28)
42.1
(1.66)
151.8
(5.98)
90.8
(3.57)
73.2
(2.88)
159.5
(6.28)
176.7
(6.96)
142.8
(5.62)
36.3
(1.43)
5.5
(0.22)
894.3
(35.21)
平均降水天數(≥ 1.0 mm) 0.6 0.5 1.0 4.2 9.9 7.8 6.9 10.3 11.6 8.8 3.0 0.6 65.1
平均相對濕度(%) 68 58 49 50 66 73 71 76 76 77 74 72 68
月均日照時數 309 280 301 291 267 208 182 168 215 223 269 278 2,991
數據來源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34]
數據來源2: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sun and relative humidity, 1931–1960),[35] Meteo Climat (record highs and lows),[32]

政治

 
曼德勒市政廳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首府。曼德勒市區的市政機關是曼德勒市發展委員會英語Mandalay City Development Committee,轄區涵蓋瑪哈昂梅縣英語Maha Aungmye District昂梅達贊縣英語Aungmyethazan District阿瑪拉普拉縣英語Amarapura District,下轄有馬哈昂梅鎮區昂梅達贊鎮區昌艾達贊鎮區昌妙達齊鎮區比基達貢鎮區阿瑪拉普拉鎮區英語Amarapura District巴登枝鎮區英語Patheingyi Township

經濟

曼德勒是緬甸中部和北部的商貿中心,是緬甸同中國和印度貿易的中轉站。曼德勒是緬甸傳統手工業重地,主要產業包括絲織、掛毯、玉器切割與拋光、石雕、木雕、大理石和青銅佛像鑄造、寺廟裝飾品和佛具、金銀加工、火柴製造、釀酒和蒸餾等。

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和歐盟對緬甸實施制裁以來,中國大陸移民在曼德勒經濟中日益佔據主導地位。

教育

 
曼德勒大學英語Mandalay University

曼德勒是上緬甸的教育中心,也是緬甸學校最多的城市[5]:127。在高等教育方面,1958年正式成立的曼德勒大學英語Mandalay University是當地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在緬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影響力與仰光大學不相上下[36]

文化

曼德勒是緬甸文化重鎮,是緬甸佛教中心,並有「文化城」之稱。僧院和塔寺眾多,有超過1,000座佛塔[5]:127-128曼德勒山腳下的固都陶佛塔藏有700多塊巴利三藏碑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大的書籍」。城內西南的馬哈穆尼寺供奉的金佛像據傳是在釋迦牟尼親眼見證下鑄成,是緬甸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曼德勒是緬甸傳統青銅、紡織、木雕、陶器工藝的中心,木雕工藝以精美聞名[37],亦留存了一些王家柚木僧庠,如金色宮殿僧院瑞因賓僧院

貢榜王朝的宮殿曼德勒皇宮至今留存,雖然大部分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毀壞,但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重建,同時也是緬軍駐地。

圖冊

交通

參考資料

  •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第749頁蠻得列條
  1. ^ Water Purification Plant No. 8 in Aungmyethazan Township 60% Coomplete. Bi-Weekly Eleven (Eleven Media Group). 28 April 2011 (緬甸語). 
  2. ^ 2.0 2.1 人口普查数据. 2014年 緬甸人口和住戶普查. 第二冊第五十七頁. 內比都: 移民局和人口部. May 2015 [2020-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3. ^ 昂梅達贊區,昌艾達贊區,昌妙達齊區,馬哈昂梅區,比基達貢區,阿馬拉普拉鎮,巴登枝鎮 等人口
  4. ^ Myanmar Area Codes. [2014-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1). 
  5. ^ 5.0 5.1 5.2 5.3 單樹模. 外国名山大川辞典. 中國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 ISBN 9787532820627. OCLC 1105077020 (中文(中國大陸)). 
  6. ^ 6.0 6.1 6.2 6.3 6.4 Zon Pann Pwint, Minh Zaw and Khin Su Wai. Mandalay marks 150th birthday. The Myanmar Times. 18–24 May 2009 [200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02). 
  7. ^ Issac Taylor. Names and Their Histories: A Handbook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pographical Nomenclature 2nd. Rivingtons. 1898: 186. 
  8. ^ ဦးဟုတ်စိန်. Entry for ratana. ပါဠိမြန်မာ အဘိဓာန် (Pāḷi-Myanmar Dictionary). Pali Canon E-Dictionary Version 1.94. [2015-02-15] (緬甸語). 
  9. ^ ဦးဟုတ်စိန်. Entry for pūra. ပါဠိမြန်မာ အဘိဓာန် (Pāḷi-Myanmar Dictionary). Pali Canon E-Dictionary Version 1.94. [2015-02-15] (緬甸語). 
  10. ^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第749頁蠻得列條
  11. ^ 《清史稿》列傳三一五(屬國三)
  12. ^ 12.0 12.1 Mandalay Palace (PDF). Directorate of Archaeological Survey, Burma. 1963 [2006-08-22]. 
  13. ^ 13.0 13.1 Kyaw Thein.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Cities in south-east Asia. Case Study: Mandalay. UN-Habitat. 1996. ISBN 9789211313130. 
  14. ^ Vincent Clarence Scott O'Connor. Mandalay: And Other Cities of the Past in Burma. Hutchinson & Co. 1907: 6–9. 
  15. ^ Myint-U, Thant. Chapter 1. The Hidden History of Burma: A Crisis of Race and Capitalism. Atlantic Books. 2020-01-16. ISBN 978-1-78649-789-5 (英語). 
  16. ^ Herbert Thirkell White. A Civil Servant in Burma. London: E. Arnold. 1913. 
  17. ^ Ko Yin Aung. Prospects of Education in Myanmar. The New Light of Myanmar. 1999-12-23. 
  18. ^ Lowry, John,1974, Burmese Art, London
  19. ^ Bird, George W. Wanderings in Burma. London: F J Bright & Son. 1897: 254. 
  20. ^ The Axis Conquers the Philippines: January 1942 – July 1942 history.howstuffworks.com, accessed 21 March 2021
  21. ^ World War II net www.worldwar-2.net, accessed 21 March 2021
  22. ^ Jackson, Ashl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Bloomsbury Academic. 2006-05-10: 41. ISBN 9781852854171. 
  23. ^ 23.0 23.1 BURMA - Fire (PDF).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984-03-24. 
  24. ^ 23,000 Homeless in Burma Fire. New York Times via Reuters. 1984-03-26 [2009-01-25]. 
  25. ^ Myanmar Fire Mar 1984 UNDRO Information Reports 1 – 2. ReliefWeb. 1984-03-27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9). 
  26. ^ Huge fire rages major market in Myanmar second largest city. China View via Xinhua. 2008-02-25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27. ^ Ne Nwe Moe Aung and Sithu Naing. Dry weather brings upsurge in outbreaks of fire in Myanmar. The Myanmar Times. 2009-03-02 [200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28. ^ Min Lwin. The Chinese Road to Mandalay. The Irrawaddy. April 2009. 
  29. ^ Chang, Wen-Chin. Beyond borders : stories of Yunnanese Chinese migrants of Burma. Ithaca. 2014. ISBN 978-0-8014-5451-6. OCLC 904979076. 
  30. ^ 30.0 30.1 Poon Kim She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Myanmar Relation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PDF). Ritsumeikan Annu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itsumeikan University). 2002 [2009-04-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31. ^ Top 10 Smart Cities in Southeast Asia. [2018-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3). 
  32. ^ 32.0 32.1 Station Mandalay. Meteo Climat. [2016-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法語). 
  33. ^ Christophe Vigny; et al. Present-day crustal deformation around Sagaing fault, Myanmar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08, 19 November 2003: 2–4. [2009-01-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15). 
  34.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limate Normals for 1991–202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7). 
  35. ^ Cappelen, John; Jensen, Jens. Myanmar – Mandalay (PDF). Climate Data for Selected Stations (1931–1960). 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188. [2013-02-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4-27) (丹麥語). 
  36. ^ 約瑟夫·西耳佛斯太恩、朱利恩·沃耳、羅時熙. 缅甸大学生与政治. 《東南亞研究資料》. 1965年, (02): 48–52. CNKI DNYY196502006 . 
  37. ^ 曼德勒省. Ministry of Hotel & Tourism. [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