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1009年—1059年),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南城縣)人,北宋思想家詩人

幼時聰穎好學。五歲」知聲律、習字書「,十歲通詩文,十四歲喪父,其母「墾閱農事,夜治女功」[1],兩次應試不中,遂以教書為業,創立「盱江書院」[2]皇祐二年(1050年),因范仲淹余靖推薦於朝[3],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嘉佑四年(1059年),權同管勾太學,不久歸里,遷葬祖母。是年八月卒於家。因居南城盱江邊,學者稱盱江先生。著有《直講李先生文集》。

功績

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編《退居類稿》12卷,《皇祐續稿》8卷。其門生鄧潤甫為其輯有《後集》6卷。現存有《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全集共37萬字。

評價

  • 胡適的《記李覯的學說》稱「李覯是北宋的一個大思想家」,「是王安石的先導」,「一個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在「新法一派人的眼裏,確是一個前輩的大師。」

註釋

  1. ^ 《先夫人墓誌》
  2. ^ 新城縣誌》記載,風月亭「在城南五里赤溪,宋儒李覯讀書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風掃地,夜夜月為燈』。故以名亭」。
  3. ^ 《范仲淹薦李覯疏》:「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宋史·卷432》,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書目

  • 宋史》卷四三二
  • 《宋元學案補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