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裔非洲人

歐裔非洲人
Africans of European ancestry
歐裔非洲人
由左至右順序為:查理茲·塞隆馬克·沙特爾沃思尼克·普萊斯
總人口
5,625,000 (數字不包括在歐洲、歐洲海外領地以及在非洲以外地區生活的歐裔非洲白人)
(加那利群島, 休達, 梅利利亞, 馬德拉, 留尼汪, 聖赫勒拿島)。
主要聚居地
 南非 4,600,000
(7.8%)[1]
 安哥拉 300,000
(1.2%)[2]
 納米比亞 160,000
(6%)[3]
 馬達加斯加 120,000
(0.57%)[4]
 尼日利亞 116,000[5]
 突尼斯 100,000
(1%)[4]
 摩洛哥 100,000
(0.3%)
 莫桑比克 >82,600
(2%)[6]
 肯雅 67,000
(0.2%)
 博茨瓦納 63,834
(3%)[7]
 斯威士蘭 41,000
(3%)
 贊比亞 40,000 [8]
 毛里裘斯 37,000
(2%)
 津巴布韋 28,732 [9]
 赤道幾內亞 22,000
(1.8%) [10]
 加納 20,900 [11]
語言
南非語, 荷蘭語, 英語, 法語, 德語,希臘語, 意大利語, 葡萄牙語西班牙語
宗教信仰
主要信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會),猶太教
相關種族
荷蘭人英國人愛爾蘭人法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德國人猶太人歐裔美國人歐裔加拿大人歐裔澳大利亞人歐洲裔新西蘭人西班牙裔和拉丁裔白人英語White Hispanic and Latino Americans

歐裔非洲人是來自或目前仍然生活在非洲歐洲族裔(尤其特指白人)後裔。

1989年的統計顯示,在非洲,歐裔非洲人約四百六十萬[12],主要來自荷蘭英國葡萄牙德國,以及法國,也有少數來自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希臘。歐裔非洲人的主要社區曾主要在地中海沿岸,以及南部非洲[12]

歐裔非洲人社區起初發源於好望角[13]安哥拉首都盧安達聖多美島,以及佛得角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等地[14]。早期歐裔非洲人社區的形成,主要來自葡萄牙荷蘭的貿易商和軍人。此後,隨着法國和英國開始對非洲進行殖民,來自歐洲其他地方的白人開始逐漸移民非洲並形成社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非殖民化時期前,歐裔非洲人人口曾一度達六百萬並分佈在非洲各地[15]

隨着非洲殖民地獨立,不少歐裔非洲人離開非洲[16]葡萄牙裔莫桑比克人在1975年曾一度高達20萬人[17],在莫桑比克獨立後由於經濟政策對該國葡萄牙裔莫桑比克人的財富構成了不利影響而紛紛離開[18][19]。目前在莫桑比克生活的歐裔非洲白人數目約8萬2千人[20][21]。 在津巴布韋,伴隨着總統羅伯特·穆加貝激進的土地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大批歐裔非洲人離開該國[14]津巴布韋白人一度在1970年代時達到30萬人。而在布隆迪,該國政府在獨立後則公開驅逐該國的比利時裔[22]

在非洲,無論從數字上還是比例上來看,最多歐洲裔的國家是南非,逾45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8%[1]。儘管白人在非洲國家已不擁有政治特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這一族群仍然對產業經濟和商業農業擁有重要影響,並擁有大量土地資源[23]

阿非利卡人與荷蘭人在非洲

南非

作為最早在南撒哈拉非洲根植的歐洲文化據點, 1652年,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決定在好望角建立一個補給站。這個東印度公司並不是政府所有的「國有企業「,而是由富商和船主們進行管理。在十九世紀晚期,荷蘭人(也稱為阿非利卡人)已穿越林波波河到達了現在作為津巴布韋一個省的馬順納蘭。由於大量移民和高出生率等原因,阿非利卡人的人口在種族隔離時期大量增加至超越二百萬人。這使得他們成為當時在非洲大陸最大的歐洲人族群。

南非各省白人分佈

除了極少數生活在南非東南部外,阿非利卡人分佈於南非全國各處。以英語為母語的白人主要集中在夸祖魯-納塔爾省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其餘白人族群(例如葡萄牙人和德國人)主要生活在約翰內斯堡和開普敦。南非白人主要生活在豪登省(包括約翰內斯堡比勒陀利亞)以及西開普省。在這兩個省份,南非白人無論是從人口比例還是數目上都比其他省份的為多。白人人口比例最低的省份是林波波省,只佔總人口的2.2%。

納米比亞

長久以來,由於英國人的逼近,許多布林人擔心他們的安全,土地以及自然資源。也正如此,許多布林人開始選擇移民。可是由於英國人已經控制了羅德西亞(今稱津巴布韋),他們只能開始考慮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安哥拉。他們穿越博茨瓦納並進入當時被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西南部。此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納米比亞是德國領地,這也導致了不少德國人移民到了現今的納米比亞。

種族隔離時期,也有許多阿非利卡人為了廣闊的土地和礦產資源而移民到了內陸地區。現今,在納米比亞的阿非利卡人數目大約在八萬到十五萬之間。現在,納米比亞白人(主要是阿非利卡人)控制了超過一半的農用土地。這種情況與津巴布韋之前的情況相似,只是白人的比例更高。

羅德西亞/津巴布韋

阿非利卡人現今只佔津巴布韋白人人口0.5%,可是這個數字是遠遠低於1980年前的5.5%。此外,超過三分之一的津巴布韋白人在早在1980至1984年間移民海外,當中約有一半移民到了南非。而幾乎所有選擇移民的阿非利卡人都移民到了南非。而在津巴布韋,其中一個剩下的阿非利卡人的聚集地是奇武(在1982年前稱恩克頓)。這個村落是白人在羅德西亞的第一個據點,並一度以歐洲白人占人口大多數。

肯雅

在兩次布林戰爭期間,阿非利卡人曾深入非洲腹地到達今日的肯雅,並與英國人在當地西部定居並一道開墾了上百幅農莊。阿非利卡人與英國人主要定居在肯雅裂谷省。現今在肯雅大約有三萬名白人(主要是英國人後裔),他們在經濟上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然而,現今仍然有一部分阿非利卡人擁有自己的農莊並生活在由阿非利卡人創立的城市埃爾多雷特

安哥拉

據報道,現在在安哥拉大約有2,700名阿非利卡人[24],他們主要是早期來自納米比亞的移民。當安哥拉的黑人國家主義開始蔓延以及葡萄牙殖民者開始離開之際,大多數阿非利卡人也相繼離開了安哥拉,他們主要移民到了南非,納米比亞,葡萄牙和巴西。

其餘地區

在20世紀早期,隨着第二次布林戰爭的進行,大量阿非利卡人向北遷移到了英屬東非,並在今天稱為肯雅坦桑尼亞安哥拉的地區定居。隨着矛矛起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年間殖民政府的逐步瓦解,在南非,納米比亞和羅德西亞以外的阿非利卡人殖民地逐漸消失,大部分的阿非利卡人逐步回到了南非。

英國人在非洲

英格蘭人在非洲

南非和開普殖民地

儘管自18世紀已有少數英國移民在西非海岸,他們中的大部分從事的是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英國人在非洲的定居點真正起源於十八世紀末期的好望角,隨着英國從聯合東印度公司中吞併了開普,從而鼓勵移民到東開普省鞏固殖民地的東部邊界。

註釋

參考文獻

  1. ^ 1.0 1.1 存档副本.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2. ^ Template:^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Angola". CI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2 February 2015. Retrieved 2014-01-31.
  3. ^ 存档副本.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4. ^ 4.0 4.1 Joshua Project - Ethnic People Groups of Madagascar.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2).  參照錯誤:帶有name屬性「joshuaproject.net」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5. ^ 存档副本. [2020-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6. ^ Template:A b "Mozambique: History, Geography, Government, and Culture". Infoplease. Pearson Education, Inc. Retrieved 2008-11-19.
  7. ^ Template:^ "White Batswana population". Retrieved October 8, 2007.
  8. ^ Template:^ a b "Dr Scott, I presume?". The Spectator.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9. ^ Template:^ "Census 2012 National Report" (PDF). Zimbabwe National Statistics Agency (ZIMSTAT). 20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February 18, 2015. Retrieved 22 February 2015.
  10. ^ Template:^ Joshua Project. "Spaniard in Equatorial Guinea". Joshuaproject.net. Retrieved 30 April 2016.
  11. ^ Template:^ Joshuaproject.net (German); Joshuaproject.net (British); Joshuaproject.net (French). "The exactness of numbers presented here can be misleading. Numbers can vary by several percentage points or more."
  12. ^ 12.0 12.1 [a b "Africa".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Chicago: World Book, Inc. 1989. ISBN 0-7166-1289-5.]
  13. ^ [a b c Roskin, Roskin. Countries and concept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pp. 343–373.]
  14. ^ 14.0 14.1 [a b Cybriwsky, Roman Adrian. Capit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e. ABC-CLIO, LLC 2013. ISBN 978-1-61069-247-2 p 54-275.]
  15. ^ [^ Calculated by adding together white residents of every African territory at their peak.]
  16. ^ [^ Nakayama, Thomas & Halualani, Rona T (ch: Steyn, Melissa). The Handbook of Crit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0. ISBN 1-85649-323-7. p 27.]
  17. ^ [^ Mozambique, the Troubled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o Free Market Capitalism. Zed Books Ltd 1995. ISBN 1-85649-323-7. p 27.]
  18. ^ [^ Africa in the Post-Decolonization Era.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1984. ISBN 978-1-4051-8407-6. p 544.]
  19. ^ [^ Myburgh, James (18 December 2013). "The ANC before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Politics Web. Retrieved 12 November 2014.]
  20. ^ [a b "Mozambique: History, Geography, Government, and Culture". Infoplease. Pearson Education, Inc. Retrieved 2008-11-19.]
  21. ^ [1]
  22. ^ [^ Sentman, Edgar Everette (editor). World Topics Yearbook 1963. Tangley Oaks Educational Center 1963.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umber 56-31513. p 33.]
  23. ^ [^ Russell, Margo and Martin. Afrikaners of the Kalahari: White Minority in a Black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9). ISBN 0-521-21897-7 pp. 7–8.]
  24. ^ 存档副本.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