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姓

中文姓氏
姓氏
百家姓》第361位
45: 祿
46:
47:

堂號  餘慶堂
郡望  平陽郡

歐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與歐陽姓歐候姓區姓同出於一個源頭。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1位。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三十四位姓氏,歐氏在台灣排名七十二位,在粵、湘、川地區影響較大。當今歐姓族群約佔全國人口0.09%,總人口約113萬。歐姓族群與古代的越族俚人漢化有密切的關係。

起源

歐姓源於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據《姓氏考略》載: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冊封於會稽,以守大禹的祭祀。無餘的後人後來建立越國,為諸侯國,另一支則流落在歐餘山地區,成為歐冶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時局動盪,越國加入到爭霸序列中去。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夫椒之戰中滅越。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復國,通過臥薪嘗膽,於473年滅掉吳國。自此,越國實力大增。至勾踐第六世孫無疆為越王時對用兵,反被楚滅,無疆陣亡。楚滅越後改越地為江東郡,越餘部分為許多小國散處於濱海地區,臣服於楚。無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世以山南為陽,稱歐陽亭侯。無疆的子孫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1]漢景帝時,西漢有歐姓一富商,樂善好施,深得皇帝賞識,賜姓為區,自此在歐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區姓。故區姓、歐姓、歐陽姓源皆為同宗一脈,概不通婚。[2]

歷史沿遷

先秦-唐宋

時期,歐姓主要活躍於越國故地(浙江)沿海一帶。時,歐姓族群開始向江蘇江西福建一帶遷徙。時期,中原地區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族群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宋朝時,歐姓族群大約2萬人,占當時人口的0.03%,全國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後。歐姓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帶。歐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約佔當時歐姓族群的43%。

宋、元、明

的時期,歐姓族群開始大量向南遷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流動的新佈局。在此期間,由於南越人大量漢化,歐姓族群的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明朝時,歐姓族群大約7萬人,約佔當時全國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後。此時歐姓人口集中分佈於湖南兩廣,其次分佈於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為歐姓第一大省,約佔歐姓族群的28%。

明清-當代

明末清初,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歐姓族群開始進入台灣,進而播遷東南亞歐美各國。台灣歐姓現多居住在台灣的高雄市三民區高雄縣苓雅區臺北市澎湖縣馬公湖西新北市雲林縣斗南等地區。[3]清末當代,歐姓族群呈上升趨勢,約佔全國人口0.09%,總人口約113萬,排名第134位。集中分佈於,廣東湖南四川,約佔整個歐氏族群60%。其次分佈於貴州重慶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約佔整個族群29%。其中廣東約佔全部歐氏族群32%,為歐氏族群第一大省。[4]

歐陽姓的台灣人多改為歐姓,因當時日本政府不喜歡台灣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區別日人與台人,復由於歐陽一姓中之陽字,認應避諱日本之太陽旗,乃強迫歐陽姓氏的台灣人改為單姓歐。後來抗戰時金門新加坡被日軍佔據,兩地的歐陽氏也同樣被改姓。 [5]

分佈狀況

歐姓族群主要分佈在江蘇浙江山西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台灣等地,尤以廣東湖南居多;東南亞一帶和歐美等國均有歐姓人聚居。

郡望

堂號

註釋

  1. ^ 《姓氏考略》 作者:陳廷煒(清)
  2. ^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來源:中國家譜網 作者:姓氏研究
  3. ^ 莆台姓氏淵源與楹聯之歐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來源:莆田新聞網
  4. ^ 歐姓起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來源:大中華家譜網
  5. ^ 李開菊. 本"姓"難移 歐陽後代爭復姓. 《自由時報》. 2007-08-28 [2015-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歐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