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名校

民國四大名校一般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四所著名高校,即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1]。其中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在民國其他時期也有稱之為民國五大名校的。[2]

緣起與背景

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中國頂尖學府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考。此即民國五大名校名稱的來歷(抗戰時期清華、北大、南開合併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2]

七八月間,各地試卷集中於南京中央大學校園評閱。時有日本飛機到南京轟炸,閱卷工作受到極大的騷擾。特別是參加閱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負責組織這次評閱試卷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及國立武漢大學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閱卷完的教授們儘快離開南京。8月19日19時前後,日機飛臨南京上空,日機的轟炸目標有中央大學圖書館、大禮堂和科學樓,圖書館周圍房屋的窗戶玻璃全被震碎,禮堂的後牆被炸毀,科學樓沒有擊中而炸毀了化學實驗室,猛烈的轟炸使國立中央大學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開了遷校序幕。國難當頭,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與私立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最後遷至雲南昆明,國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國立浙江大學遷至貴州遵義,國立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

師資力量

1934年,上述五大名校教授總數如下[3]:中央大學197人(副教授0人),清華大學87人(副教授16人),北京大學56人(副教授11人),浙江大學2人(副教授75人),武漢大學80人(副教授0人)。

復校及其他

1947年9月,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發表《爭取中國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他認為,中國大學應有十年計劃,第一個五年先培植起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此五所大學戰前已有基礎,如集中經濟力量,預先充實,必可成為世界有名學府」,且胡適將此建議直接跟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中正提出。[4]

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中華民國教育部,確認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以及協和醫學院的文理科學士畢業生成績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即今之大學四年級學生)[2][5][6]

社會評價

這些學校學術水平之高,現在看來也嘆為觀止。如浙江大學被英國學者在《自然》雜誌​​上稱為「東方劍橋」,就是因為有一批優秀教授做出了一流成果,在極其艱苦的日子裏,在《自然》、《科學》等頂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10餘篇高品質文章。1945年至1952年時期畢業的學生後來成為中國院士的學者最多也出自這幾所學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為清大25人、浙大22人、中大 21人、北大14人、武大12人。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8年中華民國政府遴選了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入選教授最多,名列前四強。

註釋

  • 本條目中大學排列的先後順序不代表任何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 Freyn, Hubert.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War. Taipei: Kelly & Walsh; Ch'eng Weng Publishing Company. 1940: 105. 
  2. ^ 2.0 2.1 2.2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3. ^ 中国大学的去向:基于民国大学史的观察. 鳳凰網. [201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0). 
  4. ^ 俞和蓀. 胡適談建國根本要圖:大學應有十年計劃. 新聞報, 1947-09-06(7).
  5. ^ 武大校史之信步杂谈.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9). 
  6. ^ 校名最讲究的八所大学. [2012-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