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
汴梁指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治所,即「汴京」,現河南省開封市。汴梁多次遭到水災,現在的開封是在地面6-9米以下北宋東京城遺址上建立的。
歷史
歷史上有多個政權在開封建都,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
傳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莊公命鄭邴在今朱仙鎮古城村築了一個城,取名「啟封」,即「啟拓封疆」的意思。
戰國前期,魏文惠王九年(前362年)遷都於此,建「大梁」城。
之後於此地建都的中原朝代包括: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時開封是首都「東京汴梁」,又稱為「汴京」,屬「開封府」所轄,同時亦作為其府治,定都168年,人口過百萬,富華甲天下,是開封最輝煌的時期。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侵佔北宋後,汴梁頹敗殘破,但為北宋管轄時期,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蔡京等幾代宰相用全國之力營造了一個美侖美奐的人間仙境。對比於南宋初年,范成大出使金朝,經過汴梁時,看到「新城內大抵皆墟,至有犁為田處。舊城內麓布肆,皆苟活而已。四望時見樓閣崢嶸,皆舊宮觀寺宇,無不頹毀」[1]。
金朝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到中都大興府,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為金國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顏亮南下侵宋,曾一度以「南京開封府」為行在[2]。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軍的鋒芒,遷都「南京開封府」。天興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開封被蒙古軍圍困的情況下,逃出開封,遷都歸德府。
元惠宗至正年間紅巾軍首領劉福通定都於此。明太祖洪武年間,朱元璋曾一度把開封定為陪都,又稱「北京」。
自明代至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撤守為止,開封都是河南省的省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1954年,才將河南省省會遷至平漢鐵路(京廣鐵路)經過的重鎮鄭州市。
行政區劃
皇城
內城
內城城門
- 景龍門、舊封丘門、曹門、宋門、保康門、朱雀門、鄭門、梁門
- 水門:金水門、汴河北岸角門子、蔡河水門、汴河南岸角門子
內城街道
東西向:啟聖院街、踴路街、東十字大街、小御街(東華門前)、南門大街、界北巷、南北講堂巷、馬行街、楊樓街、東雞兒巷、西雞兒巷、繡巷、 舊曹門街、大貨行街、小貨行街、太廟街、殺豬巷、麥秸巷、錄事巷
南北向:西角樓大街、浚儀橋街、報慈寺街、御街、稅務街、高頭街、小甜水巷、界身巷、第三甜水巷、大遼人使驛路、第二甜水巷、第一甜水巷、趙十萬宅路、東榆林巷、棗家子巷、襪豄巷
內城機構
內城廟觀
內城住宅
內城商家
外城
外城城門
- 南面城牆,辟城門三座,水門兩座。正中為南薰門,東側為宣化門和普濟水門(蔡河下水門),西側為安上門(戴樓門)和廣利水門(蔡河上水門)
- 東面城牆,辟城門三座,水門三座。正中為朝陽門(新宋門),北側為含輝門(新曹門)和善利水門(東北水門),南側為通津門(旁邊有東水門)和上善水門
- 西面城牆,辟城門三座,水門三座。正中為開遠門(萬勝門),旁為大通水門(西水門),北側為金耀門(固子門)和咸豐水門(西北水門),南側為順天門(新鄭門)和宣澤水門
- 北面城牆,辟城門四座,水門一座。自西向東依次為永順水門,衛州門,通天門(新酸棗門),景陽門(新封丘門),永泰門(陳橋門)
外城街道
南北向
東西向
外城機構
外城廟觀
- 單雄信墓
外城住宅
外城商家
- 食肆:礬樓
- 客棧:
- 商業:染院
水系
- 橋樑(共十三座):虹橋、順成倉橋、便橋(東水門裏)、下土橋、次曰上土橋(式樣和虹橋一樣,清明上河圖所畫實為上土橋或下土橋)、金梁橋、浚儀橋、州橋(?)、相國寺橋、上土橋(式樣和虹橋一樣,清明上河圖所畫實為上土橋)、虹橋、相國寺橋、州橋(州橋明月正名天漢橋)、浚儀橋、興國寺橋(馬軍衙橋)、太師府橋(蔡相宅前)、金梁橋(金梁曉月)、西浮橋、西水門便橋、橫橋(西水門外)
- 水門:東水門、西水門、汴河北岸角門子、汴河南岸角門子
- 州橋的西面設淺船兩隻,放巨杆鐵矛,外加鐵索三條,晚上絞上水面,用於防舟船盜竊。
- 橋樑(共五座):染院橋、青暉橋、蔡市橋、廣備橋、小橫橋
- 橋樑(共十一座):觀橋(陳門裏)、宣泰橋、雲騎橋、橫橋子、高橋、西保康門橋、龍津橋(朱雀門前)、新橋、太平橋(高殿前宅前)、糶麥橋、第一座橋、宜男橋、四里橋(戴樓門外)
- 水門:蔡河水門
- 橋樑(共三座):白虎橋、橫橋、五王宮橋
- 水門:金水門
- 曹門小河子橋(念佛橋)
湖泊池塘
周邊地區
汴京八景
(宋朝版)
- 艮岳行雲
- 夷山夕照
- 金梁曉月
- 資聖薰風
- 百崗冬雪
- 大河春浪
- 吹台秋雨
- 開寶晨鐘
參考文獻
參見
前任者: 長安、洛陽(唐朝) |
中國首都 907年-923年 936年-1127年 |
繼任者: 上京會寧府(金朝) 杭州臨安府(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