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迪之戰
洛迪戰役是於1796年5月10日,在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軍隊與博利奧率領的奧地利後衛於意大利小鎮洛迪發生的戰鬥。奧地利的後衛部隊被擊敗,但奧地利軍隊的主體有時間撤退。
洛迪戰役 | |||||||
---|---|---|---|---|---|---|---|
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分 | |||||||
波拿巴將軍在 洛迪戰役發佈他的命令,by Louis-François, Baron Lejeune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神聖羅馬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拿破崙·波拿巴 安德烈·馬塞納 | Johann Peter Beaulieu | ||||||
兵力 | |||||||
15,500名步兵 2,000騎兵 30門火炮 |
9,500名步兵 14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350人傷亡[1] |
335人傷亡 1,700人被俘 16門火砲 許多馬匹及物資 |
戰役背景
與薩丁尼亞的談判
在拿破崙於薩丁尼亞的談判之中,雙方很快簽訂了和平協議,薩丁尼亞割讓了許多道路,還交出了科尼,斯圖拉河以及數條河流之間的所有領土。拿破崙在談判中耍了個小花招,他堅持加一條秘密協議,規定自己有權使用瓦倫扎的橋樑(ps但其實他的真正目的是在「皮亞琴察」(Piacenza)過河)。該地位於瓦倫扎北70公里處。
戰前局勢
5月上旬,拿破崙告訴督政府,他打算渡過波河,但事情並不簡單。奧地利指揮官博利厄已經退入波河與「提契厄河」(the Ticino)的夾角。掩護着「米蘭」,同時他的交通線延伸至波河以東,博利厄上了拿破崙的當,一直嚴密監視瓦倫扎。拿破崙隨即突襲了「帕爾馬公國」的皮亞琴察,繞開了多處防線,直逼米蘭。 博利厄能比拿破崙早一天到達皮亞琴察,拿破崙為此命令士兵必須全速前進。馬塞納被派往瓦倫扎迷惑博利厄,奧熱羅則在兩地之中立足。與此同時,拿破崙與拉阿爾普,克羅德·達勒馬涅奔往目的地。
渡河
5月7日黎明,法軍準備在波河與特雷比亞河交匯處渡河。勇敢的「拉納」(當時還是上校),沿河收集船隻以及造船材料,拿破崙命令奧熱羅以及馬塞納儘快前往會和。8日拿破崙本人渡河,法軍向皮亞琴察總督說明如果不打開城門會遭遇什麼後,後者便向法軍投降。 當日,拿破崙預言:「再來一場勝利,我們就是意大利之主。」 他大力徵召馬匹,為之後的洛迪做好了準備。
洛迪戰役
5月10日,奧軍經過阿達河右岸的洛迪,準備退入米蘭。洛迪位於米蘭西南方22英里處,拿破崙準備在此阻擊敵軍。馬爾蒙率領一個驃騎兵團,拉納率領一個擲彈兵團,上午九點左右,兩人的前衛部隊追逐上了奧軍的後衛部隊。洛迪這座小鎮的守軍不多,法軍輕鬆的進入洛迪,但被阿達河上橫跨的一座大橋所阻擋,敵人在對岸發射霰彈,法軍前衛部隊被殺傷。拿破崙先徵用了兩門火炮,並且命令調來更多的火炮,隨後進入教堂指揮戰鬥。此時奧軍後衛指揮官博騰多夫將軍共有約9500人,並且有14門火炮,依託木質長橋,佔盡優勢。拿破崙斷定必須速奪此橋。下午5時,他部署了30門火炮,並且排出騎兵前往上游尋找淺灘。下午6時,他派遣第27及29輕步兵旅冒着葡萄彈上橋,橋上第一波士兵被霰彈殺傷,士兵們產生了動搖,但法國的高級將領紛紛身先士卒,包括今後的帝國元帥馬塞納。士兵們被激勵的同時,發現水位很淺,紛紛跳下橋向奧軍開槍,拿破崙則派更多士兵攻橋。法軍憑藉着巨大的勇氣攻克並衝過了橋樑,奧地利軍隊在缺少補給之下早已疲憊不堪,並且擔心法軍騎兵切段後路,他們的士氣隨着拿破崙派出騎兵的出現而徹底崩塌,隨後迅速撤退。五天後,拿破崙進入米蘭,奧軍被迫繼續向東撤退。
結果
在這場戰役中,法國付出了300至1,000人的損失,而奧地利有3,200人死亡或失蹤,同時2,000人被法軍俘虜。14門火炮以及30輛彈藥車被法軍俘獲。 拿破崙雖然只迎戰了奧軍的後衛,但即便如此,冒着三番的葡萄彈炮擊衝過狹長木橋堪稱英勇壯舉。
「我曾以為自己只是個將軍,但從那(洛迪)以後,我知道我是應徵而來,決斷人民命運的人。我真的可以在我國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我的壯志凌雲此時初現。」————— 拿破崙
註腳
- ^ Clodfelter 2017,第100頁.
參考資料
- Clodfelter, M.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2-2015 4th.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7. ISBN 978-0-7864-7470-7.
- 拿破崙大帝,安德魯·羅伯茨著
- 國防通識3,李英明教授主編,育達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