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法
海法(希伯來語:חֵיפָה,羅馬化:Ḥeypåh,發音:[χeˈfa];阿拉伯語:حَيْفَا,羅馬化:Ḥay°fāʾ),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西瀕地中海,背倚迦密山。1948年以色列建國。目前海法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僅次於西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該市面積為60平方公里,人口267,800(2006年6月),都市區人口達到1,039,000人。
海法 חֵיפָה | |
---|---|
坐標:32°49′09″N 34°59′57″E / 32.8192°N 34.9992°E | |
國家 | 以色列 |
區 | 海法區 |
面積 | |
• 總計 | 63.67 平方公里(24.58 平方哩) |
人口(2007年) | |
• 總計 | 264,900人 |
• 密度 | 4,161人/平方公里(10,776人/平方哩) |
名稱
海法名稱的起源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起源於希伯萊語詞彙חוף(拉丁化:hof,意為海灘)或חוף יפה(拉丁化:hof yafe,意為美麗的海灘);也有可能起源於希伯萊語動詞חפה(拉丁化:hafo,意為掩蓋或掩藏)。中世紀的基督徒朝聖者以及後來的十字軍將該城稱為Caiphas或Caifa,基督徒相信這個名稱來源於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大祭司該亞法,或彼得亞蘭語名字磯法(כפא)。此外,Sycaminon或Sykaminos(意為「野草莓」)的名稱也很常用。[1]
還有人相信海法的地名得名於單詞חי-פה(拉丁化:hai-po,意為住在這裏),認為上帝就住在這座城市。
氣候
海法的氣候類型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乾燥,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冬天寒冷多雨,平均氣溫為攝氏12度,冰雪罕見,但是有時清晨氣溫會下降至6攝氏度左右。雨季為每年10月至明年4月。
海法 | ||||||||||||||||||||||||||||||||||||||||||||||||||||||||||||
---|---|---|---|---|---|---|---|---|---|---|---|---|---|---|---|---|---|---|---|---|---|---|---|---|---|---|---|---|---|---|---|---|---|---|---|---|---|---|---|---|---|---|---|---|---|---|---|---|---|---|---|---|---|---|---|---|---|---|---|---|
氣候圖表 | ||||||||||||||||||||||||||||||||||||||||||||||||||||||||||||
| ||||||||||||||||||||||||||||||||||||||||||||||||||||||||||||
|
歷史
海法首現於公元3世紀的塔木德文獻,是當時拜占庭帝國管轄下的一個猶太人小鎮Shikmona,當時是這一地區主要的猶太城鎮,為猶太教祭司祭袍上以弗得兩條肩帶上的金線,藍色、紫色、朱紅色線進行染色[2]。Shikmona的考古遺址位於今天Bat Galim社區的西南。拜占庭帝國對該市的統治一直持續到7世紀。公元7世紀,該城為波斯薩珊王朝攻破,其後又為阿拉伯人所管治。1100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與當時的猶太人和穆斯林激戰後[3],十字軍佔領海法,成為加利利公國的一部分。但在1265年,穆斯林馬木魯克再一次攻佔海法。此時,海法已變成頹門敗瓦,了無人煙。
1761年,當時統治阿克和加利利的阿拉伯貝都因統治者扎希爾·歐麥爾摧毀該城,並在新址重建,環以薄薄的城牆[4],這就是今日海法的前身[5]。自從1775年El-Omar死後,海法一直在鄂圖曼帝國的管治之下,其間只有兩個短暫的例外:1799年,拿破崙攻佔海法,但未能進一步攻佔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於同年撤離;從1831年到1840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但在1840年撤離。在埃及佔領時期,海法的交通、人口和重要性都有所發展,由於阿克因一連串戰役和戰爭而衰落下來。隨着1868年Temple Society成員的到來,定居在城市附近的現代化社區,海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個社區稱為German Colony。他們對城市的工商業貢獻很大,在海法的現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20世紀初,由於建立了漢志鐵路和以色列理工學院等設施,海法形成工業港口城市。隨着市政的完善,人口亦不斷增長。當時海法區大約有2萬人口,其中82%是阿拉伯穆斯林,14%是阿拉伯基督徒,4%是猶太人。隨着歐洲移民的到來,猶太人穩步增長。到1945年,穆斯林占人口的38%,基督徒佔13%,猶太人佔47%。
1918年,英國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奪得海法。在1920年至1948年之間,海法成為當時英屬巴勒斯坦的一部份。英國將海法規劃為其中東石油管線的終點,開始大力興建煉油設施,並擴建港口,令當地環境受到破壞。二戰1940年6月,意大利王國對英國及法國宣戰,隨即出動空軍對海法在內的英屬巴勒斯坦進行大規模轟炸,海法至1941年6月多次被意大利空軍炸,造成大量死亡。1947年12月30日,猶太人好戰集團伊爾貢成員向在煉油廠門外等候建築工作的阿拉伯人扔了2枚炸彈,爆炸造成6人喪生、42人受傷,接着2000名阿拉伯職工暴動,殺死了39名猶太僱員,史稱海法煉油廠屠殺。
1948年,以色列立國,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案,海法歸屬以色列管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5000餘名以色列士兵在卡梅里旅的帶領下,於1948年4月23日攻佔海法。大約8萬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此前後逃離了海法地區。
經濟
海法北部為該市的工業地區,擁有以色列兩大煉油廠之一(另一座位於亞實突),每年能夠加工900萬噸原油(6600萬桶)。此外,海法地區還有各種石化工業。6千6百萬噸;其中在1930年代所建76米高的2座冷卻塔,長期以來已經成為海法的市標。
Matam科技工業中心位於海法的南部入口處,是以色列最大、最早的工業園區,很多本國及國際的高技術公司如英特爾、微軟、谷歌、菲利普及IBM等均在此設有分公司,進行生產與研發。
交通
海法灣旁有海法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埃拉特和塞浦路斯。海法港是以色列主要的國際客用港。海法藉由軌道交通和公交系統,聯通以色列其他城市。海法大隧道目前正在修建之中。
海法有着以色列唯一的地鐵系統。只有一條鐵軌,僅六站的海法地鐵,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地鐵,主要供觀光客使用。
宗教
1948年之前海法居民大多數是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德魯茲人、巴哈伊教徒,這些團體和平共存。目前海法擁有數目可觀的猶太人、阿拉伯穆斯林和基督徒。
猶太人的以利亞洞穴和山腳下的猶太古鎮Shikmona很有名。在迦密山的最高峰Muchraka,有一個加爾默羅會隱修院。根據傳說,此地就是以利亞和巴爾的使者對質的地方。(列王紀上 18:20)
海法是基督宗教和巴哈伊信仰聖地。巴哈伊世界中心(由巴孛陵寢,巴哈伊階梯花園和拱形區域構成)位於迦密山(巴哈伊信仰稱之卡梅爾山)的北坡,是巴哈伊信徒重要的崇拜和行政中心。此地也是海法遊客量最大的旅遊勝地。海法還是加爾默羅隱修會在12世紀的修道院所在地。19世紀在迦密山的山頂建成了一座修道院,目前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朝聖目的地。
教育
政治
過去,海法的碼頭和工業區使得該市成為以色列工黨牢固的陣地,因其傾向於社會主義,得到了「紅色海法」的綽號,這段歷史也使得海法成了唯一在安息日公共交通不停止的以色列大城市。
體育
海法共有8隊職業足球隊伍,他們分別是:馬卡比海法(甲組)、夏普爾海法(甲組)、比塔爾海法、Akhva Haifa、Spartak Haifa、Neve Yosef、Bnei Kababir、Neve Shaanan。
馬卡比海法是以色列聯賽其中一隊最成功的隊伍,曾贏12次冠軍(至2015年)。
一座容納30,000人的多用途體育場於2014年建成。[6]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 ^ 欢迎来到海法. [2007-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7).
- ^ 《出埃及記》28章6-8節
- ^ Carmel, Alex. 土耳其统治时期的海法历史 第四版. 海法: Pardes. 2002: 16–17. ISBN 978-965-7171-05-9.
- ^ BibleWalks - Haifa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5-19.
- ^ 聖經之旅 - 海法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5-19.
- ^ Future Stadiums. World Stadiums. [17 Februar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Carmel, Alex. The History of Haifa Under Turkish Rule 4th Edition. Haifa: Pardes. 2002. ISBN 978-965-7171-05-9 (希伯來語).
- Shiller, Eli & Ben-Artzi, Yossi. Haifa and its sites. Jerusalem: Ariel. 1985 (希伯來語).
外部連結
- Municipality of Haifa
- Photos of the Baha'i Gardens in Haifa
- University of Haif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ifa Law Faculty Blo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echnion's home page
- Bahá'í World Centre, Haif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ap of Haifa
- Online camer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ifa on Wikivoyage
- Guy Shachar's wonderfully evocative introduction of Haifa - just after the 2000 Israel-Lebanon inva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