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界
演藝界,又稱為娛樂圈、藝能界、演藝圈、娛樂界等,是泛指從事表演藝術方面職業的群體及其商業生態系統,在現代又常作為從事電影、電視、歌唱、舞蹈等流行導向之表演藝術者的合稱。與演藝界相關的產業則稱為演藝產業或娛樂產業。
在演藝界中,從事表演者通稱為藝人(artist),幕後工作人員則不使用此稱呼。在某些國家,從事演藝事業必須加入當地的工會或政治立場必須正確、與政府離心離德的人員堅決不用[1]。
美國
美國電影業在國際頗受歡迎,亦是普世所稱的荷里活,世界各地的多數明星紛紛到荷里活發展,而美國的演藝圈也往往代表「最頂尖的國際舞台」。
中國大陸
香港
在香港娛樂圈,電視台的影響力很大,現時連同網絡平台能夠主導和影響市場導向。香港娛樂圈最主要包括電影、歌唱、電視界、文化界等。在電影業有突出成就者稱為「影帝」或「影后」,歌唱則稱為「天王」、「天后」、「歌王」、甚至「歌神」,1980年代曾出現兩王一后,1990年代則出現香港四大天王,近年則出現多個偶像和樂隊組合。電視界則在有最受歡迎男女主角(又叫「視帝」、「視后」),電視台主力製作劇集和綜藝節目,歌影視三個行業培養出來了很多人才,三行相互緊扣,很多藝人在歌影視這三個行業中都表現出色,但很多是多線發展。
台灣
台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日治時代就有發展電影,第一部電影是在1907年2月由高松豐次郎率領日本團隊所拍攝的《台灣實況介紹》,而第一部由台灣人自製的劇情片則是在1925年的《誰之過》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所製作。二戰後便發展出了台語電影時期,而演出這些電影的演員們便成為台灣第一代的明星。
1970年代在台灣掀起了瓊瑤文藝片風潮,使得當時的「二秦二林」成為年輕男女的偶像。
1970至90年代要進入演藝圈不是件容易的事,且多數演藝人員也得到「秀場」作秀,這雖然也是賺錢的大好時機,但通常也會有黑道介入,因此不少演藝人員常受到黑道的脅迫。因此不少演藝人員常受到黑道的脅迫。[來源請求]在當時還極為流行歌廳秀,著名人物有豬哥亮和張菲(兩人合稱「南豬北張」)等人。1990年代末,秀場不如以往,逐漸消聲匿跡。[來源請求]
2000年代至今,許多年輕人多靠電視選秀(如歌唱節目、模仿節目等)及網絡社群平台「爆紅」。[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
-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國務院政策文件庫. 2021-09-02 [202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透過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