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Yoga sutra),約在公元前2-4世紀由印度哲人波顛闍利編纂,將古老的印度瑜伽傳統加以整理,形成四品195頌的著作。其思想涉及了佛教耆那教數論派和《奧義書》,並批判佛教唯識思想中的自證分[1]

《瑜伽經》是中世紀時期,翻譯語言最多的古印度文本,囊括了40種印度語言和兩種非印度語:古爪哇語阿拉伯語。本書從12世紀起,隱沒了將近700年的時光,直到19世紀晚期,才由英國的東方學學者重新發現,並在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等人的努力下重新傳承。本書受到了許多練習瑜伽者的重視,為古印度六派哲學瑜伽派的重要經典[2][1]

內容

全書共四品,記載了印度教瑜伽派的修持方法,即八支行法:夜摩英語Yamas(Yama)、尼夜摩英語Niyamas(Niyama)、體位(Āsana)、調息(Prāṇāyāma)、攝心英語Pratyahara(Pratyahara)、凝念英語Dhāraṇā(Dhāraṇā )、禪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本書在數論二十五諦的基礎上,外加大自在天形成二十六諦的學說[3]

  • 第一三摩地(Samādhi)品,論述三摩地的性質、類別和目的;
  • 第二修行(Sadhana)品,論述入定的方法;
  • 第三神通(Vibhuti)品,闡述修持所獲得的神通力及其種類;
  • 第四解脫(Kaivalya)品,闡述修持的最終目的:獲得沒有繫縛的神我

註解

雖然現存有不少《瑜伽經》的註釋,最權威的註解一般公認是廣博仙人(Vyasa)的《瑜伽經注》(Yogasūtra-Bhāṣya)。此外還有四個重要的古代註釋本再註解《瑜伽經注》,分別是[1]

現代註解和翻譯

現存有多種《瑜伽經》的翻譯本,這些版本異文甚多,未經過嚴格的文本校勘,很多梵文詞彙的確切含義也未有定論。一些現代註解本,分別有: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莊國彬. 《瑜伽經》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PDF). 圓光佛學學報. 2015 [2016-07-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7). 
  2. ^ White, David Gordon. The Yoga Sutra of Patanjali: A Bi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 于凌波. 印度宗教哲學史的研究. 妙林. 2000, 12 (4): 23–2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