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吉洪拉沃夫

米哈伊爾·克拉夫基耶維奇·吉洪拉沃夫(俄語:Михаил Клавдиевич Тихонравов,1900年7月29日—1974年3月3日),蘇聯宇航科學家,曾經擔任噴氣推進研究小組組長、噴氣技術研究室主任、國際星際航行研究院通訊院士。早年研製滑翔機,於1930年代開始轉入火箭研究,於1950年代成為蘇聯太空計劃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米哈伊爾·吉洪拉沃夫
米哈伊爾·吉洪拉沃夫(1925年)
出生1900年7月29日
俄羅斯帝國弗拉基米爾
逝世1974年3月3日
 蘇聯莫斯科
職業蘇聯宇航科學家

早年

吉洪拉沃夫於1900年7月29日生於俄國弗拉基米爾,10歲即接觸航空書籍,1919年加入紅軍,1925年畢業於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1]期間研究過鳥類和昆蟲的飛行,於1922年發表了《關於一些鳥類的統計和空氣動力學數據》一文。1926年他開始研製滑翔機,1927年結識科羅廖夫等人,他們創立了噴氣推進研究小組。吉洪拉沃夫認為,航空業的未來發展是沒有界限的。[2]

火箭研究

1933年8月17日,吉洪拉沃夫設計的首枚液體火箭莫斯科郊外試驗成功。這枚火箭發射高度達400米,飛行時間18秒。之後他就成為了噴氣推進研究小組液體推進劑的負責人。[2]1934年拜訪了齊奧爾科夫斯基,並作了《使用火箭飛行裝置研究同溫層》的報告,倡議用火箭讓人類實現到同溫層乃至太空的旅行。[1]1935年出版一部倡議太空旅行的書,之後沉寂了一段時間。他沒有捲入大清洗,而是從事業餘繪畫和動物研究。1944年為列別德研究所設計火箭,2年後又轉向導彈研製。[2]蘇德戰爭中,他領導的小組證明即使用最好的推進器也只能達到7千米/秒的速度,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必須採用多級火箭。[3]

1940年代末,吉洪拉沃夫設計了VR-190亞軌道火箭,可以運送兩名太空人在200千米的高度內上升下降。1948年與科羅廖夫重逢,二人的合作得以繼續。[2]當年6月他報告了自己的成果,結果被一些科學家嘲笑為「幻想」。[3]1950年3月,他又作了《在現代技術條件下藉助多級火箭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和製造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的報告,完成了對用火箭將衛星送上軌道的論證。由於沒有專心國防,他被降職、流放,所幸受到科羅廖夫的保護才沒有入獄。[2]

太空計劃

斯大林死後,吉洪拉沃夫得以復職。他的「衛星」小組於1953年併入了科羅廖夫領導的設計局。1954年5月25日,他發表了《關於人造地球衛星的報告》,探討了將1500千克的飛船送上月球並使其安全返回地球的方法。1956年4月又在蘇聯科學院的會議上重申了登月的思想。後來吉洪拉沃夫成為「空間計劃與發展部」副主席,監督星際航行研究院實施「征服宇宙」計劃。[2]

吉洪拉沃夫最大的貢獻是參與設計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他提議,衛星的最佳質量為30千克,並設計了衛星的本體和星上設備。這顆衛星最後是一顆83.6千克的密閉球體,星上有儀器和電源,外部有杆狀天線4根。衛星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1958年1月4日墜入大氣層。

1974年3月4日,吉洪拉沃夫於莫斯科逝世。[1]

紀念

火星上的吉洪拉沃夫撞擊坑[4]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劉登銳編著. 擎天英傑 世界航天人物. 北京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3. 頁33-35
  2. ^ 2.0 2.1 2.2 2.3 2.4 2.5 (愛爾蘭)哈維著. 蘇聯(俄羅斯)探月曆程. 北京市: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9. 頁5-7
  3. ^ 3.0 3.1 王岡,曹振國主編. 航天史話. 北京市: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8.08. 頁60-62
  4. ^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Tikhonravov. [2013-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