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務 (2015年電影)
《火星任務》(英語:The Martian,中國大陸譯《火星救援》,台灣譯《絕地救援》)是一部2015年美國科幻電影,由列尼·史葛執導,德魯·戈達德編劇。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小說《火星任務》。由麥·迪文、謝茜嘉·謝西婷、米高·潘納、傑夫·丹尼爾、凱特·瑪拉、姬絲汀·慧、辛·般、施巴斯坦·史丹、艾賽兒·漢寧和切華度·艾席霍主演[4]。
火星任務 The Martian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列尼·史葛 |
監製 | 馬克·赫芬姆 西蒙·金堡 米高·謝弗 列尼·史葛 阿迪亞·蘇德 |
編劇 | 德魯·戈達德 安迪·威爾 |
劇本 | 德魯·戈達德 |
原著 | 《火星任務》 安迪·威爾作品 |
主演 | |
配樂 | 哈利·葛瑞森-威廉斯 |
攝影 | 達留什·沃爾斯基 |
剪接 | 彼得·斯卡利亞 |
製片商 | 史葛自由製片公司 Genre Films TSG Entertainment |
片長 | 142分鐘[1] |
產地 | 美國[1]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二十世紀霍士 |
預算 | 1.08億美元[2] |
票房 | 6.3億美元[3]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火星救援 |
香港 | 火星任務 |
臺灣 | 絕地救援 |
新加坡 | 火星任務 |
監製西蒙·金堡和二十世紀霍士開始於2013年3月開始發展本片,並找來了德魯·戈達德將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原本戈達德將會執導電影,但進度遲遲未推進,後來列尼·史葛取代了他作為導演,麥·迪文被選作擔任主角、Genre Films製作。拍攝開始於2014年11月,主要取景地位於約旦和布達佩斯,歷時約70天左右。
電影於2015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影展上展出,在美國定於2015年10月2日上映(含3D版)。電影好評如潮,主要稱讚演員的演出和故事的合理性;在美國上映首週以5430萬美元居冠,最終全球票房總計6.19億美元。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等7項提名,列尼·史葛贏得土星獎最佳導演獎。
劇情
西元2035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戰神三號(Ares 3)進行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任務原定全長31火星日,但在第18火星日(Sol 18)遇上時速175公里的沙塵暴而被迫中斷任務,所有人登上火星接駁小艇(MAV)離開。但在撤離時,太空人兼植物學家馬克·華尼不幸被吹飛的天線打中失去蹤影。任務指揮官瑪麗莎·路易斯因上升載具過於傾斜而放棄搜尋華尼,被迫下令太空艙發射升空,而華尼也因生命特徵探測儀故障而被認定已經死亡。
在組員離開後,華尼被太空衣的警報聲吵醒,發現自己被遺留在火星,並且太空衣被天線刺穿,幸好天線和流出的血把破洞封上,華尼立即衝回居住艙(Habitat Module)處理傷口。之後開始點算物資,發現剩下的物資只能支持他一個人過309火星日,而下一次任務組員到火星需要4年時間。華尼便繼續尋找其他物資,並發現一個原定感恩節打開的箱子內塞滿了馬鈴薯。所幸華尼是一名植物學家,華尼決定用火星的土壤在居住艙種植馬鈴薯來續命。華尼使用登陸艙留下的下降段用剩的聯氨來製造水(N2H4+ O2 → 2H2O + N2↑)來灌溉,並使用自己和其他組員的排遺物作肥料,成功種出馬鈴薯幼苗。
在第54火星日,NASA的地面人員透過衛星圖片發現戰神三號營區的火星探測車被移動過,太陽能板也被清潔乾淨,從而得知華尼仍然在世,一邊繼續透過火星軌道衛星觀察,一邊籌備營救行動。之後,控制中心也觀察到華尼駕駛火星探測車駛離營區,在計算其路線後確定華尼正前往1997年所發射,因為小故障而失聯的拓荒者號降落地點。一小隊人立即前往噴氣推進實驗室尋找拓荒者號的複製品,並成功收到華尼重啟拓荒者號傳送的訊息。
最初雙方只能透過拓荒者號的旋轉攝影機使用簡單的是非題對話,傳送對話更需約32分鐘,但華尼覺得需要更複雜的天文工程對話,而26個字母加上問號會使得鏡頭旋轉角度太小(13度)造成辨識困擾,便從電子技術人員貝芙·祖安遜的手提電腦中找到16進位的標準代碼表,開始跟地面控制中心進行更複雜的對話,並根據地面控制中心的指引駭進火星探測車的電腦,令NASA透過拓荒者號連上探測車的頻段,從而能用文字進行對話。
過了一段時間,在第134火星日,當華尼在返回營區時,居住艙突然發生爆炸性失壓,全部正在種植的馬鈴薯因暴露在火星的低溫低壓環境而死亡,且無法再次復播種植,華尼只能倚靠之前收成的馬鈴薯生存下去,並將於600天左右斷糧。太空總署也決定發射搭載愛麗絲號(Iris)補給艇的擎天神5號運載火箭來把華尼的任務時長拉長到接近900火星日,讓華尼能撐到戰神四號任務抵達火星。但因時間緊迫而沒有進行全面檢查,因此忽略了這次補給是運送蛋白質塊,在發射時,產生的超重令蛋白質塊液化,導致愛麗絲號重量不均,令火箭在發射後約45秒因異常震動,於半空爆炸解體。
此時,中國國家航天局伸出了援手,向NASA表示中國的太陽神火箭能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送到火星,NASA後來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華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賀密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華尼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飛行總監米曹祕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強行修改航道,迫使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NASA把計劃二告知華尼,並指示他再次改裝火星探測車,前往預定戰神四號使用的接駁小艇的所在地。但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賀密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着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華尼到達後把火箭的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賀密斯號遙控升空。
在全球注目下,華尼坐着戰神四號在戰神三號的駕駛員歷奇·麥甸力的控制下發射升空。但接駁小艇的高度不足,無法與賀密斯號會合。戰神三號的組員們商量後決定用姿態控制火箭下降高度,並引爆氣壓艙來減速,最終與接駁小艇的距離縮小為312米,相對速度降至每秒5米。而華尼也刺穿手套令自己加速將距離縮短,並由指揮官露易斯成功抓住華尼,把他帶上賀密斯號,返回地球。而全世界看着電視轉播的民眾也歡聲雷動。
最後,華尼退出了太空人行列,轉為太空人培訓計劃的導師,並在第一天向學生分享了他在火星生存的經歷。而中美兩國也以此為契機召開載人登火合作,後來發射的戰神五號火箭中,加入了中國太空人的身影。
演員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配音 |
麥·迪文 Matt Damon |
馬克·沃特尼 Mark Watney |
戰神三號的植物學家和工程師[5]。 | 孟令軍 |
謝茜嘉·謝西婷 Jessica Chastain |
瑪麗莎·露易斯 Melissa Lewis |
戰神三號的指揮官,地質學家[5],軍人出身。 | 王曉巍 |
米高·潘納 Michael Pena |
歷奇·麥甸力 Rick Martinez |
戰神三號的駕駛員,軍人出身。是馬克的好友。其後成為戰神五號任務的太空人之一。 | 趙鑫 |
凱特·瑪拉 Kate Mara |
貝芙·祖安遜 Beth Johanssen |
戰神三號的系統操作員。電腦工程師。後與貝克結婚,並生下一子。 | 牟珈論 |
施巴斯坦·史丹 Sebastian Stan |
基斯·貝克醫生 Dr. Chris Beck |
戰神三號的醫務官。後與祖安遜結婚,與其育有一子。 | 崔曉東 |
艾賽兒·漢寧 Aksel Hennie |
艾力·禾高 Alex Vogel |
戰神三號的導航員、化學家。 | 何忠石 |
傑夫·丹尼爾 Jeff Daniel |
泰迪·山達士 Teddy Sanders |
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 | 楊波 |
姬絲汀·慧 Kristen Wiig |
安妮·蒙特羅斯 Annie Montrose |
美國太空總署(NASA)新聞部主管。 | 紀艷芳 |
辛·般 Sean Bean |
米曹·亨德森 Mitch Henderson |
美國太空總署(NASA)戰神三號任務主管。 | 王利軍 |
切華度·艾席霍 Chiwetel Ejiofor |
雲遜·克普爾 Vincent Kapoor |
美國太空總署(NASA)火星任務主管。 | 郭金非 |
當奴·高化 Donald Glover |
烈治·潘尼 Rich Purnell |
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航天動力學家。 | 高晗 |
黃凱旋 Benedict Wong |
吳布斯 Bruce Ng |
噴射推進實驗室主管。負責營救計劃的火箭設計。 | 虞桐偉 |
麥肯茲·戴維斯 Mackenzie Davis |
敏迪·帕加 Mindy Park |
任務控制中心衛星策劃員。 | 楊鳴 |
高雄 Eddy Ko |
郭明 Guo Ming |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首席科學家。 | 虞桐偉 |
陳數 Chen Shu |
朱濤 Zhu Tao |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副首席科學家。 | 使用原聲 |
製作
開發
影片改編自威爾2011年同名小說,由史葛執導,德魯·戈達德編劇。二十世紀霍士在2013年3月買下小說改編權,監製西蒙·金堡負責將小說開發成電影[6]。5月份,金柏格和片方就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展開談判[7]。金柏格寫劇本,麥·迪文表示金柏格執導的話,有興趣參演。戈達德後來找機會導演漫畫改編電影《邪惡六人組》[8]。金柏格之後買下《火星任務》原著,吸引史葛的注意[9]。2014年5月,史葛和片方就迪文飾演片中滯留太空人一角洽談[10]。史葛說,他被科學的強調吸引住,認為可能實現寓教於樂的平衡。迪文也說他被小說、劇本和與史葛合作的機會迷上了[11]。史葛確認參與後,計劃迅速獲得批准,步入正軌[12]。戈達德後來告訴《劇本創意》(Creative Screenwriting)雜誌表示,和他相比,史葛拍這部電影要好得多:「既然是史葛,協調就不在話下,因為我很尊敬他。每天我都會環顧四周,想着『列尼·史葛真的在做這部作品嗎?太讓人興奮了[13]!』」
攝製
影片內景於匈牙利首府布達佩斯以西26公里的製酒重鎮艾傑克的科羅達製片廠搭建。裏面擁有世界最大的片場系統[14][15]。影片於2014年11月24日開拍[16]。史葛選擇用3D攝影機拍攝影片[17]。大約20套佈景為影片搭建(史葛2014年作品《法老與眾神》有70套佈景,2007年作品《犯罪帝國》有100多套)。取景片場旁邊的片場中種植着貨真價實的馬鈴薯[18]。六人團隊為影片設計了15套服裝。麥·迪文在場的部分外景於2015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約旦瓦地倫取景,一共拍了八天[15][19][20]。瓦地倫也是其他火星背景電影的取景地,例如2000年的《火星任務》和《宇宙深慌》、2013年的《火星上的最後時日》[21]。影片的拍攝總共持續了大約70天[15]。一架特製火星車模型為影片搭建,為了對約旦人民的熱情好客表示感謝,主創團隊向他們贈送了這架模型,模型目前在約旦皇家汽車博物館展覽[22][23]。
威爾在他的小說中避免寫道惠特尼孤獨絕望。惠特尼的幽默特質在影片中保留,史葛還展現了主角在荒蕪、塵埃滾滾的火星景觀中孤獨。《荷里活報道》的托德·麥卡錫寫道:「回到地球上的場景為火星的乾旱帶來忙碌、數量稠密的配重,得到約旦瓦地倫附近地區的外景的輝煌呈現[24]。」迪文表示,他和史葛受到展現受困登山者的2003年紀錄電影《冰峰168小時》啟發[25]。史葛還希望片中惠特尼像魯濱遜這個與世隔絕的角色,但認為片中他又有點不同,因為他在各種任務攝影機的監控下自行監測他的行為[18]。
按照史葛的說法,影片剪接第一版長達2小時45分鐘[26]。家用媒體發行的是加長版,2小時31分鐘[27][28]。
NASA的參與
小說發行時,美國太空總署邀請威爾參觀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和噴氣推進實驗室。史葛開始準備影片時,威爾聯絡太空總署協拍[29]。史葛和監製馬克·赫芬姆舉行第一次製作會議時,他們打電話給太空總署,和局子的電影和電視聯絡員伯特·烏爾里奇(Bert Ulrich)對話[30]。太空總署看到影片有推廣太空探索的潛質,決定協助劇組刻畫片中的科學和技術[29]。參與合作的太空總署重要職員有行星科學處處長占士·L·格林和太陽系探索專案執行官戴夫·拉弗利[30]。開拍前,史葛和格林有過兩次交談。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太空總署每周回答問題,總共數百個,從放射性同位素系統,到日後火星太空人住所「棚屋」的可能模樣。這些問題由格林回答,或是交給相關的專家,之後轉交給史葛團隊,讓他們為製片找路子[31][32]。太空總署還發去數百張火星和展現電腦顯示器模樣的控制中心的圖檔[33]。格林安排佈景師亞瑟·麥克斯參觀休斯敦約翰遜太空中心,亞瑟花了八個鐘頭會見了多位專家,拿到數百張圖片[31][33]。佈景團隊在片場搭建了非常現代化的未來主義任務控制中心。在《Ars Technica》看來,這描繪了「我們所有人幻想的太空中心」,一反約翰遜中心「衰敗大學校園」模樣[34]。
《新聞周刊》稱,太空總署在影片中的合作超出大多數電影:「太空總署許多部門的員工都在影片中進行諮詢,從劇本開發到主體攝影,再到現在幫助宣傳到劇院上映」[30]。期間,太空總署的製片聯絡員將影片劇本首頁於2014年12月5日搭載於執行探索飛行任務1號的獵戶座飛船[35]。
《洛杉磯時報》表示太空總署和科學界普遍認為影片是普及載人火星任務的辦法。《紐約時報》報道稱影片是「太空總署的完美植入,他們在其網站上宣傳這部影片已經得到回報。星期一(2015年9月28日),科學家宣佈火星偵察軌道器攝影機拍到的畫面出現了液態水的標誌[36][37],這時機暗示太空總署一定拿下了整個跨界宣傳活動[38]。」太空總署專案經理吉姆·埃里克森表示將向觀眾展示人類前往火星的「風險和回報」[39]。
2015年10月,太空總署上線了追隨惠特尼火星跋涉征程的網頁工具[40],並詳述未來的計劃和現實中人類旅行火星中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41][42][43][44][45]
音樂
電影原聲由哈利·葛瑞森-威廉斯負責製作,這也是他與導演列尼·史葛的第四次合作。在影片中穿插了多首20世紀的迪斯科金曲成為一個亮點。
《I Will Survive》作為片尾曲,以呼應本電影主題。呼應就算情勢再如何險惡、生存機會再如何地渺茫,也要有嘗試挑戰活下去的勇氣。
電影中出現過的1970年代歌曲如下:
- "Turn the Beat Around" by Vicki Sue Robinson
- "Hot Stuff" by Donna Summer
- "Rock the Boat" by The Hues Corporation
- "Don't Leave Me This Way" by Thelma Houston
- "Starman" by David Bowie
- "Waterloo" by ABBA
- "Love Train" by The O'Jays
- "I Will Survive" by Gloria Gaynor (片尾曲)
宣傳
二十世紀霍士為影片啟動了病毒行銷活動。2015年6月7日,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米高·馬西莫諾分享了一段太空影片Podcast,介紹迪文的角色及其他機組成員。Ars Technica認為,短片和史葛2012年電影《普羅米修斯》的病毒影片類似,風格上都是「製作華麗麗的虛構宣傳物料」。製片方之後於6月8日發佈正式預告片。《福布斯》雜誌表示:「二十世紀霍士剪出了一部非常的完美的預告片,絕對會推動票房。片子定下了賭注,呈現出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主角,炫耀了全明星陣容,投擲了可能的宣傳口號,以嚴酷幽默的台詞收尾」。《占美·金梅直播秀》主持人占美·金梅發佈了一段改版預告片《大師太空人:火星任務》(The Mastronaut: Emission to Mars),花式惡搞剪接原版影片。
8月初,福斯發佈主創訪談片段。中旬,另一段預告片發佈,同時美國太空總署在噴氣推進實驗室舉辦「火星人日」,宣傳影片並強調太空計劃目前致力於載人火星任務的實現。8月下旬,福斯發佈《名人談星》特集,其中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講解了旅行到火星的危害。9月,史葛的RSA Films發佈影片先導片段。片中,迪文身穿Under Armour運動服,積極參與他的異星任務。
發行
電影原定於2015年11月25日上映;在2015年6月10日,宣佈改至10月2日[46]。
評價
專業影評
電影整體獲得了正面的評價。爛番茄根據207篇專業影評持有94%的新鮮度,平均得分7.6/10;該網站共識:「聰明、驚險、令人驚奇的扣人心弦,《火星任務》擁有最佳男主角麥特·達蒙和導演雷德利·史葛的忠實暢銷書改編」[47]。Metacritic得分81(滿分100),好評居多[48]。
《綜藝》的首席國際影評人彼得·迪布吉稱讚《火星任務》為「一個迷人和謹慎求實的外太空生存故事」[49]。《衛報》的亨利·貝爾比斯從五顆星給了本片三顆星的評價,他將電影拿來放於《異形》(1979年)和《普羅米修斯》(2012年)之間,並認為這部並不是史葛最好的作品,但可說是他近年來最好的一部[50]。
中國科幻作家與影評人認為,科學知識豐富、細節真實、對原著還原度高、飽含樂觀主義精神是本片的特點和優點。[51][52][53]
票房
北美方面,首周票房5430萬美元位居第一名,排於《鬼靈精怪大酒店2》前。並在下一周以3700萬美元再度登冠。在連續蟬聯兩周冠軍後,中途於第42周被《書中自有魔怪谷》搶下冠軍。後在第43和44周《火星任務》隔周第三度與第四度登頂。
中國大陸方面,首周5天入賬3.1億人民幣居榜首,次周收1.72億蟬聯冠軍。[54]第三周再收8000萬列第三位,最終成績為5.87億。
台灣方面,首週四天票房為新台幣5900萬元[55];次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1.24億元[56];第三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1.55億元[57];第四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1.72億元[58]。
上一屆: 《鬼靈精怪大酒店2》 |
2015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40-41周 |
下一屆: 《書中自有魔怪谷》 |
上一屆: 《書中自有魔怪谷》 |
2015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43-44周 |
下一屆: 《007:鬼影帝國》 |
上一屆: 《見習冇限耆》 |
2015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 第40-41周 |
下一屆: 《見習冇限耆》 |
上一屆: 《珠峰浩劫》 |
2015年香港一週票房冠軍 第39-40周 |
下一屆: 《我的少女時代》 |
上一屆: 《007:幽靈黨》 |
2015年中國內地一周票房冠軍 第48-49周(11月23日—12月6日) |
下一屆: 《極限追捕》 |
榮譽
獎項 | 類別 | 得獎人 | 結果 |
---|---|---|---|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59] | 最佳影片 | 西蒙·金堡,列尼·史葛,米高·謝弗,馬克·赫芬姆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麥·迪文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德魯·戈達德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Chris Lawrence,Tim Ledbury,Richard Stammers,Steven Warner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Arthur Max,Celia Bobak | 提名 | |
最佳音效剪接 | Oliver Tarney | 提名 | |
最佳混音 | Paul Massey,Mark Taylor,Mac Ruth | 提名 | |
第73屆金球獎[60] | 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 | 獲獎 | |
最佳導演 | 列尼·史葛 | 提名 | |
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男主角 | 麥·迪文 | 獲獎 | |
國家評論協會獎[61] | 最佳導演 | 列尼·史葛 | 獲獎 |
最佳男主角 | 麥·迪文 | 獲獎 | |
最佳改編劇本 | 德魯·戈達德 | 獲獎 | |
英國電影學院獎[59] | 最佳導演 | Ridley Scott | 提名 |
最佳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Pietro Scalia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Chris Lawrence, Tim Ledbury, Richard Stammers, and Steven Warner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Arthur Max and Celia Bobak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Paul Massey, Mac Ruth, Oliver Tarney, and Mark Taylor | 提名 | |
第20屆衛星獎[62] | 最佳電影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Ridley Scott | 提名 | |
最佳電影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Drew Goddard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Dariusz Wolski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Pietro Scalia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
最佳視覺效果 | 提名 | ||
第42屆土星獎[63][64] | 最佳科幻電影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Ridley Scott | 獲獎 | |
最佳編劇 | Drew Goddard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Matt Damon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Jessica Chastain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Anders Langlands, Chris Lawrence, Richard Stammers, and Steven Warner | 提名 |
科學謬誤
有物理學家指出,由於火星上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所以就算發生時速170公里的沙塵暴,所產生的力道可能連樹葉都吹不動。因此火箭這麼重的東西不太可能被吹歪。[1]
參考文獻
- ^ 1.0 1.1 The Martian. tiff.net.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5-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30).
- ^ McCarthy, Todd. From 'The Martian' to 'Truth,' Todd McCarthy's 5 Most Tantalizing Titles at TIFF.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08 [2015-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 ^ The Martian (2015). Box Office Mojo. [2015-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 ^ The Martian – Full Cast & Crew. IMDb. Amazon.com. [2015-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1).
- ^ 5.0 5.1 中国导演推荐《火星》 17张图看懂阿瑞斯3号任务. 1905電影網. 2015-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 ^ Kroll, Justin. Fox Finds ‘Martian’ For Simon Kinberg. Variety. 2013-03-12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Sneider, Jeff. Drew Goddard in Negotiations to Write and Direct 'The Martian' for Fox. TheWrap. 2013-05-15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3).
- ^ Tilly, Chris. Matt Damon Explains Why The Martian is a Love Letter to Science. IGN. 2015-06-17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 ^ Kroll, Justin. Michael Pena Circles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With Matt Damon. Variety. 2014-09-24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 ^ Kroll, Justin. Ridley Scott in Talks to Direct Fox’s 'The Martian' With Matt Damon. Variety. 2014-05-13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31).
- ^ White, James. Inside The Martian: Empire Meets NASA. Empire. August 2015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Kroll, Justin. Jessica Chastain Joins Matt Damon in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Variety. 2014-09-03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30).
- ^ McKittrick, Christopher. Life Goes On: Drew Goddard on The Martian. Creative Screenwriting. 2015-08-20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 ^ Daniels, Nia.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sets up to film in Hungary. KFTV. 2014-09-18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
- ^ 15.0 15.1 15.2 Weintraub, Steve. Over 30 Things to Know About Ridley Scott's The Martian from our Budapest Set Visit. Collider.com. 2015-06-17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
- ^ Foundas, Scott. 'Exodus: Gods and Kings' Director Ridley Scott on Creating His Vision of Moses. Variety. 2014-11-25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Haricharan. Scott made The Martian really easy: Matt Damon. Bangalore Mirror. 2015-09-20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 ^ 18.0 18.1 Klimek, Chris. Matt Damon, First Farmer on Mars. Air & Space/Smithsonian. 2015-08-28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3).
- ^ Ridley Scott, Hany Abu Asad shoot their latest movies in Jordan. 2015-03-16 [201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 ^ Wadi Rum: a mesmerising desert guarded by stone giant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5-10-01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4).
- ^ Staff. That's a wrap! Hollywood's 'The Martian' and Palestine's 'Arab Idol' finish scenes in Jordan. The Jordan Times. 2015-03-17 [2015-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 ^ The Royal Automobile Museum patrons the premiere of 'The Martian' film. ameinfo. Mediaquest Corp. 2015-10-22 [2015-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 ^ Review: 'The Martian' is a pleasure. CNN. 2015-10-05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7).
- ^ McCarthy, Todd. 'The Martian': TIFF Review.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11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2).
- ^ Hutchinson, Lee. Ars talks with Matt Damon on being astronaut Mark Watney in The Martian. Ars Technica. 2015-08-27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30).
- ^ Ridley Scott Talks ‘The Martian’ Extended Cut and More. 2015-09-28 [201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Wurm, Gerald. The Martian – Ridley Scott Confirms Extended Cut. Movie-Censorship.com. 2015-09-23 [2016-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7).
- ^ The Martian Extended Cut Has 10 Minutes of New Footage. Collider. 2016-04-30 [2016-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 ^ 29.0 29.1 Bradley, Ryan. Why NASA Helped Ridley Scott Create 'The Martian' Film. Popular Science. 2015-08-19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31).
- ^ 30.0 30.1 30.2 Lidz, Gogo. NASA and 'The Martian': It Was Written in the Stars. Newsweek. 2015-09-20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 ^ 31.0 31.1 Zeitchik, Steven. For Matt Damon movie 'The Martian,' lots of research – and a watery coincidence. Los Angeles Times. 2015-09-29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 ^ Wall, Mike. 'The Martian' Lands at NASA's Mars Mission Control (Photos). Space.com. 2015-08-20 [2015-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4).
- ^ 33.0 33.1 McClintock, Pamela. How NASA Kept Things Real With 'The Martia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30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3).
- ^ Hutchinson, Lee. The Martian brings science, largely unchanged, from book to screen. Ars Technica.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 ^ Vilkomerson, Sara. Ridley Scott sends his 'Martian' script into space.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2-19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3).
- ^ Webster, Guy; Agle, DC; Brown, Dwayne; Cantillo, Laurie. NASA Confirms Evidence That Liquid Water Flows on Today's Mars. NASA. 2015-09-28 [2015-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9).
- ^ Chang, Kenneth. NASA Says Signs of Liquid Water Flowing on Mars. The New York Times. 2015-09-28 [2015-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8).
- ^ Dargis, Manohla. Review: In 'The Martian,' Marooned but Not Alone.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0-01 [2015-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2).
- ^ Dave, Paresh. Why NASA scientists are excited about Matt Damon film 'The Martian'. Los Angeles Times. 2015-08-19 [2015-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Gipson, Lillian. Follow Mark Watney’s Epic Trek on Mars with New NASA Web Tool. NASA. 2015-10-08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9).
- ^ Dunn, Marcia. Report: NASA needs better handle on health hazards for Mars. AP News. 2015-10-29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0).
- ^ Staff. NASA's Efforts to Manage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Risks for Space Exploration (IG-16-003) (PDF). NASA. 2015-10-29 [2015-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05).
- ^ REPORT: NASA’s Pioneering Next Steps in Space Exploration (PDF). NASA. 2015-10-08 [2015-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10-11).
- ^ Staff.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The Next Steps.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15-10-28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 ^ Staff. NASA: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 The Next Steps" – Video (55:48).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015-10-28 [2015-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
- ^ Anderton, Ethan. Fox Shifts Release Dates for The Martian, Miss Peregrine & More. FirstShowing.net. 2014-08-01 [2014-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The Martian. Rotten Tomatoes.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1) (英語).
- ^ The Martian reviews. Metacritic.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 ^ Peter Debruge. Toronto Film Review: ‘The Martian’.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5-09-11 [2015-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英語).
- ^ Henry Barnes. The Martian review - Ridley Scott's playful sci-fi runs out of fuel before reaching home. The Guardia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5-09-11 [2015-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英語).
- ^ 科技宅点赞IMAX版《火星救援》:不玩深沉很逗比. 1905電影網. 2015-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中文(簡體)).
- ^ 《火星救援》:喜剧贯穿全片 以科学思路救援一切. 1905電影網. 2015-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9) (中文(簡體)).
- ^ 楊, 柳. 徐, 藝源 , 編. NASA公布火星高清照 揭示科幻大片场景真实地形(高清组图)- 新闻 - 国际在线 (htm). 新聞. 國際線上 (htm) 1 (北京: 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 2015-10-07: 1 [2017-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9) (中文(簡體)).
在荷里活大片和暢銷小說《火星任務》中,阿西達利亞平原的地形卻非常平整。
- ^ 内地票房:“火星”连庄新片萎靡 贺岁开局哑火. 1905電影網.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 蘋果日報. 2015-10-09 [201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 ^ 林慧娟. 湯姆希德斯頓 裸臀奪愛 《腥紅山莊》卡到陰. 蘋果日報. 2015-10-16 [201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
- ^ 周末全台票房排行榜. 蘋果日報. 2015-10-23 [201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 ^ 謝宛儒. 強檔新片:布萊利庫柏 臥底漢堡王《天菜大廚》奪米其林三星. 蘋果日報. 2015-10-30 [201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 ^ 59.0 59.1 存档副本. [2016-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8).
- ^ Golden Globe Nominations: Complete List. Variety. 2015-12-01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5).
- ^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nnounces 2015 Winners. Rotten Tomatoes. 2015-12-01 [2015-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Satellite Awards (2015).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IPA. pressacademy.com. 2015-12-02 [2015-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0).
- ^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Saturn Awards. 2016-02-24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 ^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on YouTube. Saturn Awards. 2016-02-24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