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第二期緊急部隊
聯合國第二期緊急部隊(英語:Second 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又簡稱緊急部隊二)是聯合國大會根據1973年通過的聯合國安理會第340號決議,於1973年10月建立的部隊,負責監督埃及和以色列之間的停火,也負責1974年1月18日的協定和1975年9月4日的協定簽署後,監督雙方部隊重新部署的情況,以及監督根據協定所建立的緩衝區。1979年7月撤出[1][2]。
歷史
第二期緊急部隊的任務是監督聯合國安理會第340號決議的執行情況,該決議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必須立即徹底停火,回到格林威治時間1973年10月22日16時50分時的位置。緊急部隊將在執行任務期間與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軍事觀察員合作,盡最大努力阻止戰火重燃。第二期緊急部隊還將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合作,完成人道主義任務[3]。
第二期緊急部隊的任務期限最初僅為六個月,即1973年10月起,1974年4月24日止。但後來由於聯合國秘書長在每次提交的報告中都認為緊急部隊二的存在至關重要,並且在與各方協商後認為應該進行延期,因此又進行了八次延期。1978年10月進行了最後一次延期,將任務期限延長至了1979年7月24日[3]。
第二期緊急部隊最初在蘇伊士運河附近活動,後來又轉移至西奈半島。部隊指揮部最初在開羅,後來於1974年8月轉移至伊斯梅利亞[1][4]。部隊撤出前的部署狀況如下:
- 1號緩衝區:(邊界為地中海、J段、M段和E段)
- 瑞典大隊
- 加納大隊
- 印度尼西亞大隊
- 2A號緩衝區:(邊界為1號緩衝區、M段、2B號緩衝區和蘇伊士灣)
- 印度尼西亞大隊
- 芬蘭大隊
- 2B號緩衝區:(邊界為2A號緩衝區、M段和蘇伊士灣)
- 芬蘭大隊[5]
編制
在國際和當地徵聘文職人員提供支助的情況下編入6973名軍事人員[1]。
指揮官
參與國家
參與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直升機及空軍)、奧地利(陸軍)、加拿大(後勤保障人員)、芬蘭(陸軍)、加納(陸軍)、印度尼西亞(陸軍)、愛爾蘭(陸軍)、印度(陸軍)、南斯拉夫(陸軍)、尼泊爾(陸軍)、巴拿馬(陸軍)、秘魯(陸軍)、波蘭(後勤、醫療及運輸人員)、塞內加爾(陸軍)及瑞典(陸軍)[8]。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中东 联合国第二期紧急部队. 聯合國. 聯合國新聞部信息技術科. [2014-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 ^ 第二期紧急部队. 聯合國.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中文(簡體)).
- ^ 3.0 3.1 SECOND 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 (UNEF II) - Mandate. peacekeeping.un.org.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SECOND UNITED NATIONS EMERGENCY FORCE (UNEF II) - Background (Full text). peacekeeping.un.org. [2023-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The Blue Helmets: a review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2.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1990: 423 [2014-12-14]. ISBN 92-1-10044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5).
- ^ 6.0 6.1 6.2 6.3 Dharma bhakti TNI-AD dalam tugas internasional. Dinas Sejarah, Tentara Nasional Indonesia Angkatan Darat. 1982: 271 (印度尼西亞語).
- ^ Mappapa, Pasti Liberti. Anak Koto Gadang di Balik Perdamaian Israel-Mesir. detikx. 2018-03-18 [2021-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8).
- ^ The Blue Helmet, A Review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econd edition, 1990, appendix III Maps. ISBN 92-1-100444-6.